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傅焕光

傅焕光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055 更新时间:2023/12/29 20:43:55

傅焕光一向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是中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早在1921年,他发表了《提倡造林以弭苏省水灾》。

基本资料

中文名:傅焕光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太仓县

出生日期:1892年2月1日

逝世日期:1972年11月10日

职业:农学家

毕业院校:菲律宾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创始人之一

代表作品:《水土保持与水土保持事业》

人物简历

1892年2月1日生于江苏省太仓县。

1915―1917年菲律宾大学森林技术管理科学习、毕业。

1917―1918年菲律宾大学农科选读。

1918―1918年任南京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教员。

1919―1921年任南京江苏省立第一造林场分场主任。

1922―1924年任南京东南大学农科秘书兼编辑。

1924―1926年任绥远省(今内蒙古自治区)实业厅农科科长、代理厅长。

1927―1928年任南京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校长、南京江苏省立第一造林场场长。

1928―1937年任南京总理陵园主任技师、园林组长兼设计委员会委员等职。

1938―1939年任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农林司科长。

1940―1942年任重庆国民政府农林部林业司造林科科长、兼农产促进委员会森林勘察团团长和重庆四川教育学院教授。

1942―1945年任农林部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主任。

1945―1946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及美国农业部水土保持总局研究部考察研究水土保持工作。

1946―1949年任中央林业实验所副所长、兼水土保持系主任,及中央农业复兴委员会、全国水土保持专门委员会委员。

1949―1950年任南京总理陵园管理处处长、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森林系负责人。

1950―1951年任华东农林部林业局副局长。

1951―1953年任安徽省大别山林区管理处副处长。

1953―1955年任安徽省林业局副科长、林业厅工程师、造林处副处长等职。

1956―1958年任安徽省林业厅林业科学研究室主任。

1959―1972年任安徽省林业厅林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1972年11月10日逝世于安徽黄山。

生平概况

傅焕光,字志章,1892年2月1日生于江苏省太仓县浏河镇。6岁入私塾,12岁进浏河镇小学,14岁进太仓县第一高等小学,1909年进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附小,1910年夏转中院,1914年毕业(高中水平)。1914年秋到1915年转南洋公学专科选读。同年由政府公费派送菲律宾大学森林管理科学习,1917年毕业。1917―1918年在菲律宾大学农科选读。1918年回国,历任江苏省第一农业学校教员,江苏省第一造林场分场主任,南京东南大学农科秘书兼编辑。1924年7月赴绥远省(现内蒙古自治区)任实业厅农科科长、代理厅长等职。1927年回南京任江苏第一农业学校校长、江苏省立第一造林场场长。1928―1937年任总理陵园(1928―1929年称中山陵园,1929年7月―1954年称总理陵园,1954年又改为中山陵园)主任技师、园林组组长兼设计委员会委员。他在总理陵园工作10年,为创建总理陵园作出重要贡献。从1938年1月到1942年春历任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农林司技术科科长,农林部林业司造林科科长,兼四川教育学院教授。在此期间,他兼任农产促进委员会森林勘察团团长,对人工杉木林和一些经济林树种进行全面考察。1942年到1946年3月任农林部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主任。在任期间于1945年4月由农林部派送到美国学习考察水土保持。他先在美国农业部水土保持总局学习,并获得结业证书,后在美国西部华盛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留学美国期间,他在罗德民博士的协助下,走遍了美国各州,考察了美国水土保持和公园、森林、农场、林场,并帮助美国一些地方进行水土保持和林业工作。他寄回天水很多牧草种子,带回薄壳核桃、大松等种子,在总理陵园种植,并繁殖扩大。他在美国期间还以中国技术顾问名义参加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粮食会议和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联合国森林专家会议。在魁北克会议上,他发表了题为《中国的森林状况及林业问题》的报告,介绍了中国造林、森林经营及林业发展的一些情况。傅焕光1946年4月回国。同年6月离开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回到南京任国民政府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副所长,兼水土保持系主任和总理陵园管理处处长。

南京解放前夕,蒋介石指定他去台湾,他未遵从。他组织职工保护了中央林业实验所和总理陵园的全部房产、仪器设备和园林树木,使国家财产免受损失。南京解放后,他将寄放在他家的故宫文物,主动交给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继续留任总理陵园管理处处长,兼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森林系负责人。1950年5月任上海华东农林部林业局副局长。他组织并参加华东区森林调查,提出振兴华东林业的意见。

1951年2月,傅焕光被调到安徽省任大别山林区管理处副处长。1953年8月后任安徽省林业局(后改林业厅)副科长、工程师、副总工程师、造林处副处长等职。他对安徽省和合肥市的造林绿化作了大量的工作。1955年3月任安徽省林业厅林业科学研究室主任;1959年1月任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遭受种种非难和迫害,于1972年11月10日在安徽黄山含冤逝世。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后得到平反昭雪。

傅焕光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58年为安徽合肥分社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960年被邀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列席代表;曾当选为全国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傅焕光一向热心学会活动。1917年为中华农学会会员;1928年成立中华林学会,他为筹备委员之一;1930年4月他作为中华农学会和中华林学会代表之一,参加日本农学会年会特别扩大会,并在造园学分组会上用英文演讲《总理陵园计划》。1941年中华林学会恢复活动,傅焕光任理事兼编辑委员会委员,林业施政方案委员会委员,林业政策研究委员会委员和水土保持研究委员会委员。1951年成立中国林学会后,傅焕光当选为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傅焕光为中国林业事业奋斗终生。他本来爱好书法和诗文,为了振兴中国林业,他放弃了个人爱好,选择了林业事业。他到处宣传森林的重要性:“哪个国家森林多,哪个国家就富强”,道出了森林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傅焕光十分重视自己从事的事业,他遵循孙中山“要做大事,不做大官”的教导,放弃立法委员不当,要去种树,有人曾提出让他当部长,他不要,只担任总理陵园主任技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热爱新社会,主动将自己在南京中山门外苜蓿园的果园和房屋交给了国家。

总理陵园

总理陵园的前身是“义农会”的造林地。1917年成立江苏省立第一造林场,曾在此地造了一些林。1927年总理陵园计划委员会成立时,傅焕光在江苏省立第一造林场紫金山林区工作。他创议将江苏省属紫金山山地划为总理陵园。傅焕光从1928年到1937年在总理陵园连续工作达10年之久,为紫金山的绿化,总理陵园的园林建设费尽心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傅焕光主持总理陵园园林绿化建设,首先进行了全面调查,勘定陵园园址,根据地质、土壤作出区划。全园包括3大部分:森林、园艺和植物园。陵园山地培育森林,成为绿色林海。傅焕光强调封山保护森林植被,同时开展大规模育苗造林。从1927年到1931年5年之间培育苗木380万余株。其中适应性强,造林容易成活的马尾松就达334.6万余株。其它树种有日本黑松、刺槐、麻栎等等。这样就为陵园的绿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陵园内部及邻近的主要道路栽植行道树。他从上海引进法国梧桐和枫杨等大苗1.1万株,精心栽植,妥善保护,生长茁壮。这是南京首次成批种植法国梧桐,为全市营造林荫大道树立榜样并提供种源。

园艺方面的重点是阶梯墓道和各级平台两侧的树种选择和配置与主要建筑物周围的园景布置。根据不同背景需要和立地条件选择了高耸苍绿的雪松,挺拔雄壮的银杏,碧翠多姿的龙柏以及槐树、桧柏、罗汉松、日本扁柏等。这样既庄严雄伟而又绿荫婆娑。另外,种植了品种繁多的多年生观赏植物及多种草本花卉。特别搜集了多种珍贵菊花品种。全园盆栽花卉12.万多株。这样于林荫深处点缀些锦绣鲜花,显得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总理陵园植物园(最初称“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立的,是中国第一个大型综合性植物园。对植物园园址的勘定和规划设计,傅焕光邀请了在南京的林学家陈嵘,植物学家钱崇澍、秦仁昌等一同进行现场考察,选定中山陵西南部200多公顷土地为植物园园址;并邀请园艺学家章君瑜制订规划设计。1929年植物园建设正式动工。当时,植物园划分为蔷薇花木区,树木区,松柏区和竹林区。后来的梅花山就是当时蔷薇花木区的一部分。竹林区是利用中山门外原来的一片荒地开拓而成,是南京最大的一片竹林。

植物园一开始筹建就向国内外著名种苗公司购买各种种苗。在四五年时间内,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挪威、荷兰等国共引进树种1300余种,开创了中国大规模从国外引进树种的先例,建立了与国外著名植物园的联系。这种交往一直延续到“南京中山植物园”。傅焕光同时十分重视国内野生树种的驯化栽培。他与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中央大学农学院等合作,派遣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工作队到安徽黄山、浙江天目山、江苏宜兴、江西庐山等地采集野生苗木15800多株,种子1500多号,开创了大规模野生树种驯化栽培的先河。

傅焕光在负责建设总理陵园的同时,十分关心陵园附近以及南京市的园林绿化建设。灵谷寺、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文化教育馆、藏经楼、革命历史图书馆、中央体育场、国民革命遗族学校等处的园林规划设计他都大力支持。灵谷寺塔北门门楣上“有志竟成”的匾额就是傅焕光亲手所题。他总是希望为园林绿化事业多作贡献。

傅焕光十分重视科技人才的招聘与培养。当时他招聘了园艺学家章君瑜、王太一,林学家林祜先、唐迪先;青年科技人员叶培忠、沈隽、吴敬立、沈葆中等人;同时还招用年轻的初级科技人员如贺贤育、贺文熔、周陛勋、赵儒林(当时名赵子孝)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专家教授,为园林事业作出贡献。在筹建植物园之初,他派遣助理员叶培忠到英国爱丁堡植物园学习,回国后参加植物园的建设。后来叶培忠成了中国著名的林木遗传育种学家。傅焕光重视技术工人。他经友人介绍从浙江聘请竹农林双贵、许厚密负责竹林培育;茶农徐方千、陈翰友负责茶园栽植和制茶。

傅焕光胸襟开朗,平易近人。许多当年在他领导下工作过的人回忆,他总是面带笑容,从不盛气凌人。他聘用人才不分门户,五湖四海;老中青亲密无间,关怀备至。一次有个国民政府的要员带姨太太到总理陵园观赏花卉,随手采花。一个实习生拦阻反遭要员毒打。工人们愤愤不平,将要员的小汽车送进陵园警卫处。这个要员回去后,要逮捕这个实习生。傅焕光挺身自担责任,将实习生安置到外地暂避。风波平息后,又让他改名重返陵园工作。10年间,傅焕光与全体职工团结合作,终于把总理陵园建设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大型公园。

杉木林事业

杉木是中国最主要的人工用材林树种,有悠久的栽培经营历史。就世界范围来说,无论从人工林提供商品材之多,栽植经营历史之久,还是木材产量之大,产销范围之广,杉木都是处于世界的前茅。杉木在生产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产、供、销的完整体系。傅焕光任重庆国民政府农林部造林科科长时,在农产促进委员会的领导和支持下组建森林勘察团,傅焕光任团长,林学家宋时杰(原名宋廷模)为副团长,苏甲薰、黄希周、吴敬立、赵儒林等人参加。考察先后历时3年,几乎跑遍了所有重要杉木产区,特别是湖南、贵州、福建、浙江、广西等杉木中心产区。勘察团对杉木的造林整地(炼山)、栽植、抚育经营、林粮兼种和杉木幼林阶段兼种早熟油桐(对岁桐)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对杉木的采伐、造材、集材作了系统的记述;对杉木林蓄积量、杉木材积的估测,包括青山目测和伐倒原木材积的测定以及林价的换算(龙泉码价)和交易中种种陈规陋习,木商勾结地方官吏欺骗林农,运输过程中的重重关卡、苛捐杂税都作了深入调查访问和生动翔实的记述。他们对杉材从产区到销售市场的水运体系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记载。特别是著名的“苗头”从贵州锦屏经过湖南,漂越洞庭湖,进入长江的全部流程,在全部水运过程中,为了适应从小溪、小河到大湖大江的不同流量和流速,对不断改变筏形和筏的大小等方面作了详细记述。杉木原条从产区小溪的散漂,到小河扎成小筏(称卦子),然后改为中筏(苗头)、大筏(洪头)到洞庭湖改为“蓝筏”,进入长江后改编为“大筏”。与筏形相适应同时改变劳动组合和行驶操作规约。他们还做了大量树干解析以了解各产区的杉木生长量;初步编制了杉木原木材积表。勘察团同时对竹和其它经济树种进行了调查。考察结束后写出了考察报告,全文约50万字。只因当时处于战争年代,经费、印刷都很困难,未能及时付印出版。后来又因多次搬迁,原稿至今尚无下落。这是林业文献的一大损失。然而,傅焕光这种一心为发展人工用材林而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群众经验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精神是值得学习和钦佩的。

水土事业

傅焕光一向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是中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早在1921年,他发表了《提倡造林以弭苏省水灾》。文中分析了江苏省水旱灾害的原因,提出了治理途径:(1)防止海水倒流,营造固堤防风林,保证牢固的海堤和海塘;(2)防患太湖流域水灾,在西部水源山区造林,作为“节水流的根本之计”;(3)防治苏北水灾,在各河上游造林,“使水流从容宣泻,而淮北之沉灾可纾矣”。他还引述法国因破坏森林而发生水灾和以营造水源林而防治水灾的历史经过,来说明江苏省营造水源林的重要。他指出水源林长大成林后“大利无穷”。他呼吁“治水者不独注意于下游之疏浚,并规划于水源,择地造林,则苏省幸甚,国家幸甚”。傅焕光于1922年又发表《推广苏省林业之商榷》一文,对森林作了分类,其中列有保安林,包括:水源造林,护塘森林,护圩森林等。1942年,傅焕光被任命为重庆国民政府农林部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主任后,欣然离开大都市重庆,组织人员前往天水。当时交通十分困难,他率领大家并携带眷属由重庆乘运货汽车经成都到甘肃天水。在成都停留期间还偕同少数技术人员到岷江中游、青城山和都江堰考察。到天水后先租用城内民房居住、办公。随后在天水公园建筑了一幢简陋的办公兼宿舍的平房。他首先到有关各方面拜访并取得联系,广泛征求意见;另一方面就近考察了吕二沟、小泥沟等地。小陇山考察是在1942年底进行的。一行7人,踏雪进山,几乎走遍了整个小陇山林区,采集了标本,记载了森林植被和地貌景观。全程步行,食宿于山区农户。考察后写出《小陇山林区勘察报告》。傅焕光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开拓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

傅焕光主持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工作期间,营造水土保持林,修筑一些侵蚀沟谷坊和坡地沟洫梯田工程,河谷滩地柳篱卦淤,农田垅作,种植牧草,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

傅焕光在天水期间陆续招聘了叶培忠、蒋德麒、黄希周、张绍钫、张德常、吴敬立、徐学训、魏章根、吴中伦、董新民、吕本顺、闫文光、薛志忠和若干助理技术人员组成技术班子。还聘请任承统、牛春山、袁义生、袁义田等指导协助工作。这是中国早期的水土保持科研队伍。

1943年傅焕光等陪同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美国水土保持总局副局长罗德民考察西北水土保持,并在天水举办了水土保持研讨会。研讨内容包括水土保持的基础理论、西北地区水土流失情况、土地类型及土地运用、天水吕二沟及瓦窑沟的水土保持试验设计等方面。

1945年,傅焕光著有《水土保持与水土保持事业》论文,提出了水土保持学术理论方面的见解。他认为在远古时代,大地遍生草木,水土流失和风蚀微乎其微。这“称为地质土壤冲蚀或自然土壤冲蚀”。待人类活动激增,伐木烧垦,地表裸露,发生冲蚀和风蚀,肥土变为瘠地,“称之为土壤冲蚀或加速土壤冲蚀”。他把水土保持之工作范围划分为:土地分类及利用、保土蓄水、保持水源、安定沙漠、恢复废田和永续生产6个方面,包括农田水利、森林畜牧以及整个农村建设。他对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也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实施意见。傅焕光这些对水土保持的深刻认识和高瞻远瞩的意见,时至今日,仍有一定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1946年,傅焕光在任中央林业实验所副所长兼农林部水土保持室主任和实验所水土保持系主任期间,创办了全国第一个水土保持训练班。调训森林、水利、农艺方面的大专技术人员,讲习水土保持技术,提倡山地植树造林,坡地种草放牧,平地从事农耕,以减少和杜绝水土流失。次年又在南京岗子村坡地举办水土冲刷试验。他还向淮南、河南派员从事土壤勘察,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对于沙漠边缘地区,他提倡营造防沙林带,选种耐旱植物以固定沙丘,防止沙漠内侵。同时对8年沦陷期间被破坏的荒山秃岭,发动绿化造林。

安徽林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傅焕光曾在安徽省工作21年,对安徽省林业和水土保持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傅焕光在任安徽省大别山林区管理处副处长期间,曾于1951年率领年轻科技人员对大别山林区进行全面调查。1952年10月写出《安徽省佛子岭水库上游水源林计划草案》。草案列述水源区自然地理、森林植被及主要树种分布和生长情况;提出封山护林,凡25度以上的坡地停耕还林,25度以下的坡地进行耕种但要修筑梯埂的建议;还提出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措施。在此期间,他举办了两次护林保土训练班,训练水土保持干部;组织护林小组,推行停垦、修筑梯田等水土保持措施;发动群众开辟苗圃,育苗造林和封山育林,收到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1955年,他草拟了《佛子岭、梅山水库泥沙淤积的防止和水源林经营的意见》。佛子岭水库于1954年11月建成,梅山水库于1954年开工,1956年开始蓄洪。他在意见中分析了上游泥沙流失的原因,提出控制的办法。他归纳出“水土保持的基本工作即是土地合理利用,农、林、牧配合经营”。他用通俗语言提倡“戴帽子”(山顶不开挖),“穿裙子”(山脚不开挖保护林草),“开天窗”(林间隙地利用),打横沟,挖沙宕,竖挡壁和原坡整地(按山地原来坡度,开四留六,不拉平)等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傅焕光在安徽工作期间,多次组织林业调查和森林勘察,撰写了很多报告和文章,如《怎样作到兴地不走土》(1952)、《山地等高带状整地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1957)、《淮北石灰岩山区树种初步观察》(1956)、《石质山地造林技术》、《安徽省速生用材林经济林营造技术措施纲要(草案)》(1962)等。在这些文章中,傅焕光建议加强山区交通建设,发展林业和副业,增加山区人民收入。他还提出要妥善选择造林树种,用材林与水源林相结合,充分注意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在森林经营方面,还特别强调要严格执行合理采伐方式。

傅焕光当时虽身在安徽,但十分关心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1963年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他以代表的身份,向大会提出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提高农林牧的生产,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提案。他列举水土保持的效益和目的,指出当时由于过度开垦破坏林木,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情况,提出了从上层单位如何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各项建议。

1963年全国农业科技会议期间,傅焕光作了《南方水土保持问题》的发言。对南方水土保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南方与北方不同,山地多土石山,坡陡,土薄,雨量大,冲刷得更加厉害。再加上烧林开垦和不合理的耕作,山区可利用的土地面积日少。呼吁人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傅焕光于1958年调查大别山森林时(于光明等人参加),在金寨县境内发现大面积栓皮栎,编写出《栓皮栎》一书的初稿,原拟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后因“文化大革命”动乱未能付印。1978―1980年,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又先后组织三次调查研究,由于光明等将原稿加以补充,编写成《栓皮栎栽培与利用》一书,于1986年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傅焕光在调查期间试剥了一部分栓皮送上海有关工厂加工试用,获得成功,为开拓中国栓皮工业作出贡献。

1955年3月,安徽省林业厅成立林业科学研究室,傅焕光任室主任。经过4个月的调查研究,他提出研究室的几个主要问题,包括研究范围,组织和人员配备,以及技术人员的培养。1959年1月,林业厅成立林业科学研究所,傅焕光任副所长,即组织安徽省林业科技人员制订《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林业》(草案)。这一草案对安徽省的林业科学研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1963年后,傅焕光为了搞好林科所的建设,积极向省政府反映情况,请求拨给经费和土地,解决了林科所土地和房建问题,并从有关单位调来数十名专业干部,加强了科研机构及队伍,使该所出现了繁荣景象。

50年代初,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拟与安徽省林业厅合作,在黄山建立一个树木园。黄山位于中国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树木种类丰富;峰岭重叠,峡谷纵横,是华东高山(海拔1800米),有明显的垂直植被带谱,是难得的树木园地点。黄山风景雄伟秀丽,奇松怪石,温泉云海闻名天下,建立树木园将为名山增添科学内容。当时傅焕光已年近古稀,亲自陪同林业部副部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克侠和几名年轻的科技人员,翻山越岭选定树木园园址和分区的具体位置。当时,安徽省林科所设于黄山,在困难时期,傅焕光长期住在黄山林校,生活十分困难,一直为发展安徽省的林业科学研究尽心尽力。在他逝世前两年,当时因“文化大革命”原因尚未恢复工作,但他仍为林科所的建设与发展而操心。1970年1月,他给当时的领导机构写信,衷心地提出了他对林业科研工作的看法和意见,表现了老一辈专家对林业事业奋斗到底的精神。

主要论著

1傅焕光.提倡造林以弭苏省水灾.森林,1921,1(4):17―22

2傅焕光.推广苏省林业之商榷.森林,1922,2(4):19―25

3傅焕光.总理陵园小志.南京,1934.

4傅焕光.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报告.南京,1934.

5傅焕光.水土保持与水土保持事业.农林部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1945.

6傅焕光.淮北石灰岩山区树种初步观察.安徽林业,1956.

7傅焕光,于光明.栓皮栎栽培与利用.北京.林业出版社,1986.

标签: 傅焕光

更多文章

  • 吴超征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吴超征

    吴超征(1905-1933)浙江省永嘉县瓯渠人,出生于医武世家。祖父吴星石公(清同治癸酉科武举人),父亲吴恩侯公(清晚季武庠生)。中文名:吴超征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省永嘉县出生日期:1905年逝世日期:1933年职业:军人毕业院校:黄埔军校信仰:三民主义于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三期,参与

  • 侯家源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侯家源

    侯家源,字苏民,别号苏生,江苏省苏州人。1896年出生,中学时代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后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1918年,自唐山毕业后,考取清华官费留学,入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土木工程,1919年获硕士学位,继而入美国桥梁公司实习。1921年回国,出任青岛胶济铁路局工程师。1926

  • 陈德先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陈德先

    陈德先,江西省泰和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早年参加革命,战功卓著,先后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10月11日逝世,享年89岁。中文名:陈德先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西省泰和县出生日期:1915年12月逝世日期:2004年1

  • 张春山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春山

    张春山(1895—1960)夏津县人。京剧演员。中文名:张春山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895逝世日期:1960职业:京剧演员籍贯:夏津县张春山,9岁入北京陆华云、胡素仙主办的长春科班及成平科班学戏。15岁拜名丑郭春山为师,专攻文武丑行,对生、旦、净、末也有钻研。后在北京鸣盛和、祥庆和搭班演戏。1920

  • 练何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练何

    练何,(公元598年戊午至公元668年戊辰),字子俊,本姓东,乃伏羲后裔。粤稽洪荒甫辟,生民浑噩,姓氏未著。自太昊嗣兴帝,号伏羲,伏羲氏以木德王其姓风氏。民之有姓,实自此始。厥裔羲仲,帝尧时,命掌东方,青阳之令,易风姓为东方氏,取义青阳,曾称济阳为郡。东方氏三传有东不訾者,盖帝舜七友中人,居太原墟,

  • 尹月樵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尹月樵

    尹月樵(1921年-2006年2月10日),京剧老生演员。代表剧目有《海瑞背纤》、《美人计》、《打棍出箱》等。演唱自然含蓄,舒展大方;抒情唱段行腔俊美别致,华丽中透出朴质,既顺畅、清新,又符合剧情和人物特征。中文名:尹月樵国籍:中国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921年逝世日期:2006年2月10日职业:

  • 程文炳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程文炳

    程文炳(1833-1910),字从周,谥号壮勤,清末阜阳县(今颍东区枣庄镇)人。少有大志,爱研兵法,常以无钱读书为憾。程文炳飞黄腾达后,就想到光宗耀祖。做了湖北提督,他就在城东南乡中流村(今袁寨村)择风水宝地,修建了庄园;做了福建提督,就在颍州府鼓楼东侧耀眼处大建宗祠。(阜阳县志470面记载)最后官

  • 孙美珠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孙美珠

    孙美珠(1883―1922),枣庄市山亭区付庄乡白庄村人,系孙武八十一代孙,家有良田三百亩,幼读私塾几年,腹有经纶,善结友,在官府相逼、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伙同其弟孙美瑶、叔父孙桂芝,于1918年仿梁山、效水浒聚盟起事。其胞弟孙美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临城劫车案”。中文名:孙美珠别名:孙明甫国籍:中国

  • 全纪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全纪

    全纪,三国时期孙吴势力人物,时任东吴黄门侍郎,是全尚之子,东吴名将全琮之侄孙。全氏因全琮多有战功并娶孙权之长女孙鲁班而崛起,其家族在东吴地位显赫一时。后全氏家族又过多参与东吴后期的动荡政治纷争,在后主孙亮与权臣孙綝的争斗中,全氏家族被诛杀殆尽,全纪亦殒命。中文名:全纪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吴郡

  • 陈啸云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陈啸云

    陈啸云,男,京剧青衣。号琴芬,小名拴儿;行八;江苏苏州人。为咸丰年昆乱老生陈天爵之孙、陈金爵之侄孙、四喜昆生陈永林之子。出生于1861年,咸丰十一年(辛酉);逝世于1931年8月6日,农历辛未年六月廿三日,未时。享年七十一岁。中文名:陈啸云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苏苏州出生日期:1861年逝世日期: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