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张继煦

张继煦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730 更新时间:2023/12/30 14:23:30

张继煦,又名张勋,号春霆。湖北枝江人。初入读两湖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官费留学日本东京弘文书院师范科。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同年回国参加乡试,中举人。历任湖北省学务公所实业科长、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教育部视学、普通教育司司长、代理总长、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爱国人士。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继煦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876

逝世日期:1956

生平简介

张继煦,又名张勋,号春霆。著名教育家。湖北枝江人。初入读两湖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官费留学日本东京弘文书院师范科。1903年1月,与刘成禺等创办《湖北学生界》。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同年回国参加乡试,中举人。历任湖北省学务公所实业科长、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教育部视学、普通教育司司长、代理总长、安徽省教育厅厅长。1922年1月任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校长,1923年9月武昌高师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仍任校长。任内力主改革,改四部为八系,改学年制为学分制;开禁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首创招收旁听生制;取消学监和斋务长,重视学生自治会协理校务;聘李汉俊、耿丹等进步人士开设《唯物史观》、《社会学史》等新课;邀请国内外名人泰戈尔、陶克、梁漱溟等来校讲学;克服经费困难,修建新校舍、运动场、图书馆等,深得师生敬仰。1924年9月因学校经费困难、筹款无着,被迫辞去武昌师大校长职务,转任湖北省政府视察、湖北省通志馆总纂、武昌荆南中学校长、湖北师范学院教务长。

新中国建立后,历任武汉市和湖北省参事室参事、市人民政府委员等职。张毕生致力于教育和文史资料整理以及版本学的研究。曾主办国音传习所,在全国推广国语。任安徽教育厅厅长时,力争“教育经费独立”,同情和支持进步学生的活动。抗日战争期间,拒绝组织“维持会”,不为日军屈服。著有《异字考》、《张文襄公治鄂记》及大量歌颂新中国的诗词。

求学阶段

张继煦年生于枝江县城大东门街,晚清举人。1888年,12岁的张继煦童试中秀才后,入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就读。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尤其擅长写文章,于是深得张之洞的赏识。1903年张继煦于癸卯科秋闱举,次年选赴东京官费留学于弘文书院师范科。

1905年秋中国同盟会成立于东京,张继煦率先入盟。留日期间,他积极参与进步学生创办的《湖北学生界》的编辑工作,并成为主要撰稿人之一。他饱含爱国热忱慷慨陈词:“危哉中国,其为各国竞争中心点也。呜呼!夫孰知以中国竞争之局卜之,我楚尤为中心之中心点乎?”呼吁人们奋起图存,“愿同胞,救中国!”文章犹如匕首投枪,引起清王朝统治者的惶恐。1906年冬,张继煦被电召回国。

热衷教育

张返鄂后,任省学务公所实业科长。此时他又与纪鸿、冯开俊等创建了进步团体“楚学会”并出版杂志,撰写文章,宣传新的思想学说。1912年,他经汤化龙保荐,任湖北省立师范学校校长兼优级师范国文教员。他治学严谨,强调教师身教言教并重,还创办了《文史杂志》。1915年汤化龙任教育总长时,调他到教育部任视学。越二年,任普通教育司司长。他积极从事劝学活动,鼓励各地多办学校,推动了普通教育的发展。还主办“国音传习所”,在全国推广国音,实为推广普通话之先声。

1919年,民主主义思想蓬勃发展,北洋政府不得人心,教育部所委各省教育厅长,常为当地人士所拒绝。安徽新旧思想斗争激烈。皖籍在京教授胡适、王星拱、吴承仕等人极力推荐张继煦任安徽教育厅长。10月14日,他离京赴任,胡适等为之饯行。

当时皖系军阀张文生、马连甲等把持省政,倒行逆施。马连甲经常占用教育经费,摧残教育事业。张继煦到任后,力主教育经费独立,专款专用,同马连甲的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为了提高学校素质,他选拔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思想进步的教师担任学校领导。如委任宣城师范教师章伯钧为该校校长、恽代英为教务主任,任用高一涵为安徽第五中学校长等。

爱护学生

1921年,安庆学生声援上海工人,在一次运动中,军警同学生发生冲突,一名学生被害。为了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张继煦以“不能保护青年”自疚于教育厅门前并供奉香纸蜡烛,为受害学生举行路祭。参加路祭的学生皆失声痛哭,皆称张是一位爱护青年的好厅长。事后,马连甲企图准备采取镇压手段,逮捕为首学生,以平学潮。一次,马连甲特设宴招待张继煦,在席前要挟张继煦交出教育界为首名单,张继煦当即厉声说道:“头可断,名单不能交!”在权势面前,毫无惧色。马连甲见硬来不行,就改换方式,邀请张氏夫妇莅临督军衙门宴饮,也遭到张的严辞拒绝。马连甲看到自己软硬兼施皆落空,打算派张赴美考察教育,张继煦识破马连甲欲“调虎离山”的诡计,终未从命。不久,教育部调张回鄂代理武昌高师校长。1922年1月,安徽学生列队送行,鼓乐喧天,依依不舍地送别了张继煦。

武大校长

张继煦就任校长一年后,武昌高师改名武昌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前身)。他首开新风,破禁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混合编班。同时,创立旁听生制度。据《东方杂志》载:该校正式学生400多人,而旁听生达300。学校改4部为8个系,废除学年制,采用学分制。允许学生在主修一门的同时,还可选修它系课程。学生取得满分,便可提前毕业。

为了培养有用人材,他广聘知名学者、教授、进步人士来校授课,同时开设一些新的课程。李汉俊主讲新课《唯物史观》、《社会学史》,曾吸引不少青年,有的从此接受进步思想,走上革命道路。张继煦积极倡导民主,让学生思想、言论有更多的自由。他还十分重视发挥学生自治会的作用。让学生会组织学生讨论时事,排演新戏,协理校务,监管伙食。取消学监和斋务长制度,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在学校经费困难的情况下,他多方筹划,改建运动场、图书馆、讲演厅,修建校门、女生宿舍,力求办好湖北的这所最高学府。后来由于学生公费待遇长期得不到解决,经多方奔走,屡次碰壁,于1924年夏,愤而辞去校长职务。

1938年夏,日本侵略军逼近武汉。当时,张继煦兼任私立荆南初级中学校长、董事长。为保学校财产免遭战乱散失,他将私立荆南中学的图书、仪器等悉数迁至枝江城关。秋天,他领导随迁的教师,借用枝江县立中心小学部分校舍,招收新生复校上课。1940年6月,枝江江北地区沦陷。县属机关紧急搬迁。经人介绍,张继煦在架锅山租了一栋房屋、水旱田40亩,赶建土墙校舍,于秋季招收新生,增加班次,开学上课。1943年5月12日夜,日军渡江南犯。紧急之中,他召集全校师生,动员大家组织起来,抗击日本侵略军。会上他历数日军侵华罪行,声泪俱下,听者无不义愤填膺。以后,并带领校师生一百多人,向恩施转移。取道宜都、长阳、巴东、建始等县,爬山涉水,步行22天,行程数百里。沿途靠挖野菜充饥,饮泉水止渴。年逾花甲的张继煦,瘦骨嶙峋,本是自顾不暇,还时刻关照体弱师生。到达恩施后,女儿为他洗脚时,发现他的脚指甲居然都踢落了。张继煦一到恩施,就设法安排随行学生在恩施各校借读,毕业生参加升学考试,对学生关怀备至,负责到底。省会各界人士也无不钦佩张继煦爱国壮举。

抗日期间,其好友万声杨曾给他书联一副:“闲过今日,更无今日;妄取一文,不值一文。”张视此为座右铭,几十年坚持不闲过,不妄取。恩施创建湖北师范学院,聘张任国学系主任教授。抗战胜利,院迁汉口,解放后并入武大。

晚年生活

解放前夕,张继煦贫病交加,无人过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给予光荣的政治地位和优厚的物质待遇,还经常派人前去慰问。一次,省政府拨专款给部分老教师以生活补助,他坚决不受。董必武同志得知此事后赞扬说:“张先生我是了解的,他是无功不受禄的。”

1952年4月,张继煦被推为武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同月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武汉市人民政府委员。l952年7月,因重病致半身不遂。后调省参事室任参事,专事文史资料整理工作。其著作有《张文襄治鄂记》、《异字考》。

张继煦热爱新中国,珍惜新生活,虽已是迟暮之年,但看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欣欣向荣,社会主义社会日益昌盛,因而对共产党对新中国无限热爱,对中国前途十分乐观。1955年国庆节(正值农历中秋)时,张继煦病势沉重,体力不支,仍请人扶持到街头看游行队伍。回家以后,辗转病榻,在疾病折磨中,仍吟诗歌颂党,歌颂新社会。

藏书故实

1930年任通志馆总纂,专心于著述,所藏书仅261种,2000余册,然内多珍本,多明初本、旧抄本,如明正德十五年揭文富刻《揭文安公文集》,为世罕见;抄本《焦礼堂丛抄》,系国内孤本。藏书印有“春霆印信”朱方。1944年,张氏藏书拟以200万元售西北图书馆,后以半价出让给湖北省图书馆。著《张文襄公治鄂记》、《教育学讲义》、《异字考》等。

标签: 张继煦

更多文章

  • 崔田夫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崔田夫

    崔田夫,原名崔文宪,毛泽东为其更名为田夫,1902年生,绥德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之一。解放后,崔田夫先后任中共陕西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主任、省视察室专员、陕北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78年11月17日,崔田夫同志在西安病逝,崔田夫同志的一生是

  • 黄炳华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黄炳华

    黄炳华,浙江诸暨人,1938年出生,1963年8月浙江大学毕业后入伍,第二炮兵某设计所原副总工程师。中文名:黄炳华国籍:中国出生地:浙江诸暨出生日期:1938年逝世日期:1997年毕业院校:浙江大学几十年来,他先后组织了多种型号导弹阵地论证、勘察、设计和建设的现场指导任务,取得1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

  • 罗野岗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罗野岗

    罗野岗(1914年-1981年),四川新都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八路军。后任抗大一分校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山东军区旅副政委,华东野战军师政委。参加了孟良崮、鲁西南、淮海、西南等战役。1950年后任空军航空学校政委、空军工程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 马瑜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马瑜

    马瑜(?—1819年),甘肃张掖人,寄籍四川华阳县(今属成都),曾参与平定廓尔喀侵藏、平定白莲教起义,赐号“达春巴图鲁”。中文名:马瑜国籍:中国出生地:甘肃张掖逝世日期:1819年乾隆四十七年(1782)以武生员身份效力绿营军,荐升庆宁营千总。乾隆五十七年(1792),随福康安出师廓尔喀(今尼泊尔)

  • 官同生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官同生

    官同生(1948~1981),男,衡阳市祁东县人,汉族,1969年从湖南三师跟读班毕业回乡务农,冒死抢救一落水小孩,被评为模范生。1971年招工到县粮食局,197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衡阳市祁东县公安局城关镇派出所、刑侦股民警。1981年5月27日,官同生在祁东县汽车

  • 詹罗九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詹罗九

    詹罗九,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文名:詹罗九国籍:中国出生地: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出生日期:1936年11月生逝世日期:2013年6月15日职业: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院校:原安徽农学院茶叶系代表作品:《茶业经营管理》,合作主编《中国茶文化大辞典》1956年屯溪茶业学校毕

  • 何芝园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何芝园

    何芝园(1902—1988),字商友,浙江江山人,军统特工。国民党保密局局长毛人凤的亲信。1949年随国民党赴台湾后,任国防部情报设计委员兼宪政研究会委员。1988年在台湾病逝,终年86岁。中文名:何芝园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江山出生日期:1902年逝世日期:1988年职业:军统特工信仰:

  • 邓扬辉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邓扬辉

    邓扬辉(1948.10——),江西石城县观下乡人,现为赣州市慈善会会长。1967至1970年在南昌三中学习,后在琴江小学、长乐小学任教3年,1973-1986年在石城历任纪委干部、岩岭公社书记、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委副书记,后在江西省委党校学习,因成绩突出,被调到宁都任县委书记2年,后在赣州地委任组织

  • 李慧琴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慧琴

    李慧琴(1928年-1987年),演员。浙江宁波人。曾任兰州市政协委员。代表性剧目有《吕布与貂蝉》(饰貂蝉)、《西楼记》(饰穆素徽)、《西厢记》(饰崔莺莺)、《望江亭》(饰谭记儿)等。中文名:李慧琴国籍:中国出生地:浙江宁波出生日期:1928年逝世日期:1987年职业:演员代表作品:《吕布与貂蝉》饰

  • 纪鸿儒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纪鸿儒

    纪鸿儒(1899—1938),安徽太和人,幼儿有过目不忘之能,有神通之称,乡党许之为大器。1938年4月,台儿庄战役后,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4军51师302团团长的纪鸿儒在砀山、回龙集与日军展开战斗,乘夜击毁敌装甲车7辆。后在大小毛姑砦又给日军沉重打击。为消灭躲在三义砦的日军,身先士卒,率部向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