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赵洪璋

赵洪璋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347 更新时间:2024/1/18 4:46:30

赵洪璋(1918-1994年),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他重视性状形成与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的相互关系,在育种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以精取胜的选择技术,先后育成以“碧蚂1号”、“丰产3号”和“矮丰3号”为代表的几批优良小麦品种,其中“碧蚂1号”年最大种植面积达9000万亩,“矮丰3号”的育成推动了矮化育种的发展,为中国小麦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基本资料

名:赵洪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省淇县

出生日期:1918年6月

逝世日期:1994年2月7日

职业:小麦育种专家

毕业院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人物简介

赵洪璋1918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淇县的一个农民家庭。6岁上小学,12岁到安阳读初中,18岁高中毕业。1936年在“开发大西北”的呼声中,考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7年“七七”事变后,内迁院校中一部分专业于1938年与该校合并成立西北农学院。在家乡沦陷、中断了生活来源的情况下,赵洪璋靠“战区学生贷金”修完了学业。

1940年大学毕业后,赵洪璋到陕西农业改进所大荔农事试验场工作,负责小麦、谷子、棉花等多项试验。在总结多年圃场试验工作的过程中也深入农村,调查当地农作物品种分布和轮作栽培情况,受到了陕西省农业改进所的嘉奖。这时他看到当地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农作物小麦,大多是一些秆软易倒、多病的古老农家品种,亩产不足50公斤,农民劳动终年难以果腹,心里便产生了“改良品种,兴农富国”之抱负。1942年初,赵洪璋被老师沈学年教授调回西北农学院任助教。从此,他便一面进行教学,一面进行小麦杂交育种实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工作经历

1940-1941年任陕西省农业改进所大荔农事试验场技佐。

1942-1950年任西北农学院助教、讲师。

1950-1955年任西北农学院副教授,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78-1980年任西北农学院副院长。

1980年--任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小麦育种研究室主任。

科学成就

三批品种,推动小麦生产三上台阶

1942年,赵洪璋根据当时掌握的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特性表现制定了杂交计划,利用当地广泛种植的“蚂蚱麦”、“泾阳60”等品种与引种试验中认为比较适应关中地区来自美国的品种“碧玉麦”、意大利品种“中农28”进行杂交,试图将农家种的耐寒、耐旱、适应性好的优点与外引种的抗倒、抗病、增产潜力大的特点结合起来。尽管过去农艺系曾经作过“蚂蚱麦×碧玉麦”这个组合未获成功,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设计。他对品种的选育程序和方法进行了改进,改混合法为系谱法,同时结合早代测产、混系繁殖等措施以加快选育进度。经过6年的努力,终于在1948年在这个组合中选出了丰产抗锈的“碧蚂1-6号”6个品系;从“泾阳60”与“中农28”的杂交组合中育成了抗吸浆虫的优良品系“西农6028”,它们的综合性状都明显优于当时的推广品种。

1949年5月赵洪璋在西北农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制定了新品种的生产利用计划。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试种、示范、繁殖、推广工作迅速在关中地区铺开。大量资料证明,“碧蚂1号与4号”及“西农6028”三个品种具有较突出的抗倒、抗病能力,综合性状全面,适应性广泛,亩产可达150-200公斤以上,比一般品种增产15%-20%。1950年春北方冬麦区条锈病大流行,许多地方品种和改良种都严重感病,减产三成以上,唯独“碧玛1号、4号”和“西农6028”等极少数品种在关中地区表现抗病不倒、增产显著。这一事实引起了华北各地党政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极大重视,争先扩大试种和示范推广,因而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到1959年三个品种的最大种植面积达到1.1亿亩,其中“碧蚂1号”占9000万亩,创中国一个品种年种植面积的最高纪录。“碧蚂4号”最大面积亦达1100万亩。“西农6028”抗吸浆虫,对恢复和发展关中、晋南、豫西、豫南、皖北、苏北等吸浆虫危害地区的小麦生产起到很大作用,最大面积达460余万亩。为了表彰他对人民做出的突出贡献,1950年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55年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56年后连续当选为第2、3、4届全国政协委员。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随着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碧蚂1号”也开始发生倒伏,而更麻烦的是由于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已使其抗病性逐渐衰退,部分地区已严重感病。这些不祥之兆引起了赵洪璋的警觉和不安。于是他反复思考着新的育种目标,并四处寻找能够满足新目标的理想的亲本材料。

1956年,赵洪璋随中国农业代表团赴丹麦、印度等国考察访问。他认真研究了丹麦的小麦高产经验,并带回几个茎秆较矮、穗大粒多、抵抗锈病、可以作为杂交亲本的品种。1957年,他用“丹麦1号”与“西农6028”、“碧蚂1号”等品种组配了一批杂交组合。前一组合于1964年选育出“丰产1、2、3号”小麦新品种,它们不仅对条锈病具有良好的抗性,而且茎杆健壮,耐肥抗倒,穗大质佳,适应当时地力已普遍提高、亩产二、三百公斤的水平,一般增产10%-20%,深受群众欢迎。其中“丰产3号”表现突出,到1976年种植面积达3000余万亩,成为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关中和黄淮冬麦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是该麦区小麦品种再次更换和小麦产量再上一个台阶的主力品种之一。至1982年,“丰产3号”仍在全国种植978万亩,利用时间长达20余年。1978年,上述两批4个品种均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和陕西省科学大会奖。

1958年,赵洪璋针对当时普遍出现的小麦倒伏问题,考察了不同类型的高产试验,亲自进行品种、肥力、密度等因子的研究,并在赤日炎炎下观察麦田群体的透光情况,在风雨交加中研究抗倒伏植株的结构特点,从而提出了以矮化株型为突破口的新的育种目标。

1964-1965年,赵洪璋利用矮秆多穗型材料“咸农39”、本单位的早熟选系“58(18)2”和推广品种“丰产3号”组配了新的杂交组合,于1970年选育出中国第一批在黄淮麦区推广种植的冬性半矮秆品种“矮丰1、2、3、4号”。它们的株高约80公分,抗倒性突出,每亩穗数多,经济系数高,可使小麦单产再上个新台阶。生产实践表明,矮丰3号在高产田块亩产可达四五百公斤以上,是70年代至80年代初广泛用作高产栽培的主要品种,1982年种植面积达620余万亩。以后,各地又从“矮丰3号”群体中系统选育出一些分别适应当地条件的衍生品种,如“冀麦7号”,80年代在河北中南部累计种植面积达2000万亩以上。1980年,“矮丰3号”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

以“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号”为代表的三批品种,在不同时期适应和促进了中国主产区——黄淮冬麦区小麦生产的不断发展,连续上了三个台阶,为中国农业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从小麦育种工作进展来看,也是三次重大的突破:“碧蚂1号”的育成与推广,体现了中外、冬春不同小麦基因源合流后的遗传潜力;“丰产3号”的育成与推广,打破了这一地区过去不敢利用来自西北欧的冬性极晚熟品种做为杂交亲本的禁区;“矮丰3号”的育成与推广,开创了北方冬麦区矮化育种应用于生产的先例,对推动中国小麦高产育种起了积极作用。这些品种分别在50、60和70年代被许多育种单位用作重要亲本,先后育出一大批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利用的优良小麦品种。在此期间,他当选为中国农学会第二届理事,第4、5、6届人大代表,1977年被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委会委员。

锐意革新,形成别具一格的育种技术体系

赵洪璋不仅为人民奉献出一批又一批小麦品种,还在长期育种实践中悉心钻研、锐意改革,形成了别具一格、精湛实用的小麦育种技术体系。

他认为,遗传学和生态学是作物育种的理论基础。育种工作者不仅要研究作物的变异和遗传,还要研究作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尤其是光温、水肥等生态条件与作物适应性的关系,从而制定正确的育种目标,配置适宜的亲本组合,选育优异的杂交后代。他提出,适应性是品种群体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品种内部各种特征特性间的协调性,个体与群体间的协调性和性状、个体、群体对外部生态条件的协调性。要把品种适应性落实到性状—个体—群体—农田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中,并以适应性为链条,将育种目标、亲本选配、杂种后代选择、育成品种的生产利用等各个育种环节穿统一起来。

赵洪璋认为品种的突破首先是育种目标的突破。育种目标要全面而有主次,标准要明确、具体而又适当,指标要落实到性状及亚性状上,既要适应当前的生产水平,又要促进生产的发展。当地主栽品种是制定育种目标的基础,也是最具体、最生动的参考模板,育种家要善于从它的身上找出在当地条件下经常起作用而且作用比较大的性状,作为主要目标,予以提高或加强,同时针对其主要缺点有步骤地加以克服或改造,这就是最基本的育种目标。

他在长期育种实践中不断研究总结,归纳出以综合育种目标为核心,四条选择原则为基本内容的动态选择策略。育种工作的全过程必须紧扣核心,全面贯彻四条选择原则:第一,重点突破,主要育种目标是选择中必须保证的重点,要善于确定其中最重要的目标性状作为重中之重,一旦明确就抓住不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第二,综合选择,目标性状落实到各个生育阶段,以上一期入选的材料为基础,逐期累加目标性状进行选拔。每期选择都须从群体着眼,个体入手。选择个体时要充分考虑群体和类型的要求,既注意性状之间的协调性,又注意性状本身的时空变化。第三,系统考察,注意观察上下代的关系和表现,发挥系谱法前后参照、多代累比的优越性。第四,辩证处理,不同组合既有统一标准,又有不同要求,保持各自的特色。性状选择不能一刀切,主要目标要严,次要目标可宽;表现真实、明确时要严,表现模糊、把握不准时可宽;简单性状要严,复杂性状可宽;晚代要严,早代可宽。另外,既选品种又留特异中间材料,两条腿走路,相辅相成。

赵洪璋常说:制定育种目标是运筹于帷幄之中,育成品种是决胜在十年之后。而十年中间生产条件必须要发生变化,育种工作只有在相对稳定的试验地条件下进行,才能保证育成品种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条件。水肥是控制和稳定试验地地力的基本条件,也是适应生产发展的关键措施。赵洪璋抓住此点,在适应生产持续增长的长变化中谋求试验地条件的短稳定。控制和稳定以水肥条件为主要因子的试验地地力水平,既要使地力不断有所提高,保证满足育种目标超前于生产要求,又要保持年际间的相对稳定和均匀一致,避免忽高忽低而影响连续选择的效果。对于试验地的耕作制度和育种材料的种植方法及播种期,他都采取相应措施给予适当规范化,使年度间差异降到最小程度。他还根据气候条件长稳定、短变化的特点,以常年的稳定气候规范性状选择的标准,结合当年主要气象因子的变动情况,并参照对照品种的实际表现来分析判断试验材料性状表现的真实程度,从而合理调整选择强度。

无庸置疑,赵洪璋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创立了独具一格的育种技术体系。他重视理论,勇于开拓,坚持标准又善于灵活把握和认准即抓、一抓到底的思想作风,出色地展示了他尊重科学的态度,驾驭知识的本领和灵活应变的机智。

主要论著

1国桢(主编),赵洪璋(执笔),玉成,霆。陕西小麦。南京:美吉印刷社,1948。

2赵洪璋。西农碧蚂1号小麦选育经过。西北农林,1950。

3赵洪璋。小麦良种碧蚂1号和6028。西安:西北人民出版社,1954。

4赵洪璋等,碧蚂1号小麦选育经过。西北农学院学报,1956(1)。

5赵洪璋。碧蚂1号小麦在黄河中下游的情况。西北农学院学报,1956(1)。

6赵洪璋。小麦高产的基本规律和措施。植物学杂志,1973(1)。

7赵洪璋。怎样选配亲本。自然科学争鸣,1975(1)。

8赵洪璋。小麦高产新经验。中国农业科学,1976(1)。

9赵洪璋(主编)。作物育种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10赵洪璋等。小麦杂交育种的若干问题。陕西农业科学,1981(3)。

11赵洪璋。小麦杂交育种的基本理论及三个关键问题。辛树帜先生诞生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标签: 赵洪璋

更多文章

  • 张石园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张石园

    张石园(1898-1959)又名入玄,字克龢,一字蔼如,又号麻石翁,江苏武进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文史馆员,擅山水画,其作工整森秀,笔力劲健,书法亦深具功力,对金石学也颇有研究。中文名:张石园别名:张入玄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苏武进出生日期:1898年逝世日期:1959年职业:画家代表作品:《杏花春

  • 袁乃晨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袁乃晨

    袁乃晨,1919年12月生,中国电影导演,中国电影译制片之父。河北雄县人,1935年到北平就读于知行实习学校。翌年转入北平念第一中学,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6月,袁乃晨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1952年11月任中央电影局翻译片组组长。1954年1月任东

  • 林森火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林森火

    林森火,(1934--1950)浙江玉环人。十二岁起任玉环市坎门街道儿童团团长、共产党的秘密交通员。曾化装成小贩进入敌军炮楼,为解放坎门街道提供军事情报。1949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11月20日,在参加反击台湾国民党军骚扰大陆战斗中英勇牺牲。同年当地人民为其修建了烈士墓,中央人民政

  • 汉明妃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汉明妃

    汉元帝后宫美女王嫱(昭君)因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被画为丑状。元帝不加召幸,昭君弹琵琶自叹。终被元帝发现其美,立为明妃,欲斩毛延寿。毛逃亡匈奴,献明奴画像。匈奴发兵向元帝索明妃。元帝割爱送妃和亲中文名:王嫱别名:王昭君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秭归出生日期:公元前52年逝世日期:公元前19年汉元帝后宫

  • 胡昌年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胡昌年

    胡昌年,男,汉族,1956年11月生,四川简阳人,198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8月参加工作,成都农业机械学院(今西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学学士。生前时任成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党组书记,主持成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全面工作。2010年8月24

  • 向海潜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向海潜

    向海潜(1888—1974),字松坡,湖北省大冶市城关和平街人,辛亥革命元勋,创立洪门五圣山。向海潜少怀救国大志,年仅15岁就毅然离家去省城武昌投军。入伍后,向海潜接触进步会党,组织革命力量,秘密从事旨在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的活动。与黄申芗组织的共进会合并在一起,成为武昌起义的基石之一。1953年赴台

  • 张子玉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张子玉

    张子玉(1899—1928年),又名连科,出生于本县苏区炮子村雇农家庭。张子玉参与组织南路农民自卫军参加了“四·二六”暴动。张子玉在炭窑里被捕,押至县监狱,受尽严刑拷打,始终不泄露共产党的秘密。10月,在县城被杀害,时年29岁中文名:张子玉国籍:中国出生地:苏区炮子村出生日期:1899年逝世日期:1

  • 阮真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阮真

    阮真(1896.9—1972.12),又名阮乐真,浙江省绍兴上虞市东关镇人,中国第一位语文教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少年中国学会的首批骨干,“五四运动”的先驱者。中文名:阮真别名:阮乐真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浙江绍兴出生日期:1896.9逝世日期:1972.12职业:教育家毕业院校:国立东南大学(

  • 赵光明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光明

    原名赵广明,1915年出生,法库县秀水河子镇秀水河子村人。于1938年11月离开家乡后参加了八路军。赵光明在战斗中,机智勇敢,冲锋在前,屡建战功。由排长、连长、营长到抗战胜利时被提升为副团长。中文名:赵光明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法库县秀水河子镇秀水河子村出生日期:1915年逝世日期:1947年

  • 谢帮知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谢帮知

    谢帮知,男,198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9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资阳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7月28日凌晨1:01在泸州逝世,享年58岁。中文名:谢帮知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四川泸县出生日期:1956年6月逝世日期:2014年7月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