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出生,江苏常州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北平《文史》杂志编辑,后任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委员,平西《挺进报》社社长,《晋察冀日报》副总编辑,晋察冀军区、华北军区宣传部部长。建国后,历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顾问,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致祥
别名:管亚强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常州
出生日期:1909年10月
逝世日期:2009年12月18日
毕业院校:北平清华大学研究院
主要成就:天安门设计负责人
代表作品:歌舞史诗《东方红》
人物简介
张致祥,原名管亚强,1909年10月生于江苏常州。1926年在天津南开中学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南开中学肄业,曾任南开中学学生会主席和校共青团领导人。1928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脱党。后考入中国大学、北平清华大学研究院参与爱国救亡活动。1935年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重新入党。1933年后在中国大学任教,并任北平《文史》杂志、《*旦》杂志编辑,北平作家协会理事,北平抗日救国会常委。曾任共青团北平东城区委书记、北平作家协会常委、北平和华北各界救国会执委,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常委,平西挺进报社社长,平北抗日根据地专员、地委常委,晋察冀日报社副总编辑,晋察冀军区、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参与了开国大典筹备和部分现场指挥工作;天安门设计负责人,主持设计了天安门,观礼台及升旗旗杆等,负责天安门城楼的布置工作。他把城楼的布置方案:“八面红旗、两条标语——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万岁’,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像挂正中,楼上八个大红灯笼,金水桥上布满鲜花”,报给周恩来。周恩来只否定了金水桥上摆鲜花这一条,认为小家子气,其它建议都采纳了。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军区党委常委,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委副主任、党组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1978年2月到中联部工作,任副部长。
张致祥是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相关经历
1949年10月1日开国盛典即将开始时,张致祥站在天安门城楼西侧,在毛主席迈上最后一层台阶时,他向军乐队指挥挥动红绸子,《东方红》乐曲奏响,开国大典开始。然后,他和大嗓门的荣高棠一起领喊口号。
建国后,历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顾问,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曾担任《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前身)副主编、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是由周总理亲自点将的开国大典指挥之一,主要负责广场布置和乐队指挥;天安门设计负责人,主持设计了天安门,观礼台及升旗旗杆等。电影《天安门》中张部长原型。
组建东方歌舞团:1960年在缅甸归国途中的飞机上,周总理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外交工作的需要,同意对外文委主任张致祥提出组建东方歌舞团的构想。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筹备,以“东方舞乐班”为基础,从中央歌舞团抽调了一批业务骨干,从全国各地抽调一批尖子演员,东方歌舞团于1962年1月13日宣告成立了。
建议将德国医院更名为北京医院。
向聂荣臻元帅建议将荣臻学校更名为八一学校,今北京市八一中学。
参与歌舞史诗《东方红》领导小组
7月24日,也是周恩来“透气”的第三天,周扬以中央宣传部请示报告的形式向陆定一、康生并周恩来、彭真写了一个报告,提出创作一个概括地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历程的大型歌舞,供国庆演出。
周恩来仔细地审阅、修改了这个报告并最后拍板定夺,决定大歌舞立即上马,保证在国庆节上演。领导小组以周扬为组长,梁必业、林默涵等为副组长,齐燕铭、张致祥、陈亚丁、周巍峙、许平、吕骥等为组员;组织指挥工作小组以陈亚丁为主任,周巍峙、许平等为副主任。
关于大歌舞的名称问题,考虑到上海的《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这个题目太长,会上有人建议用“东方红”。周恩来眉头一挑,露出了赞赏的笑容,立即表示赞同,认为这个题目很好,既精炼又切题。
在《东方红》的创作与排演中,周恩来是名副其实的总导演,从作品主题的确立到艺术表现手法再到原则分寸的把握,从某些细节的处理到道具的使用再到服装颜色的选择,周恩来无不亲自一一过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