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鸿钧(1911—1949)原名秦相猷。山东沂南县世和庄人。革命烈士。出身贫农。幼年时家境贫困,为地主打短工。少年时期靠伯父资助读了几年私塾。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秦鸿钧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沂南县世和庄
出生日期:1911
逝世日期:1949
职业:革命者
信仰:共产主义
性别:男
投身革命
秦鸿钧(1911—1949.5.7),山东省沂南县人,1926年在家乡和徐湘南、贺百珍等一起组织农民协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沂南地区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9年参加了莒县、沂水农民暴动,被国民政府沂水县当局抓捕入狱,转解数县,受尽酷刑。后由家人借贷保释,复投身于革命活动,成为沂水县南乡党的领导人之一。同期,参加家乡的红旗会,通过该会发展革命武装力量。1933年7月,中共沂水县委遭到严重破坏,经县委书记、县委委员等人研究决定,秦鸿钧到青岛、大连等地寻找党组织,后在哈尔滨与党组织接上了关系。1936年,受党组织委派前往苏联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1937年回国,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前往上海建立秘密电台并任报务员,搜集情报,负责与第三国际远东局联系。为便于工作,经上海党组织介绍,与韩慧如结婚。
情报工作
1939年秋,秦鸿钧奉命到哈尔滨参加收发情报工作。途经大连遭日本军警搜查,他机智地摆脱了敌人,保住了电台密码。10月,入哈尔滨党组织为掩护电台工作而开设的“公和成粮店”当“伙计”。晚上同地下交通员贺百珍一起进行无线电通讯工作。
1940年5月,秦鸿钧奉命再回上海,负责与第三国际远东局联系。因电台未能与对方接通,于1943年奔赴新四军军部驻地苏北盐城。两个月后,受命返沪建立电台,负责与党中央的通讯联络。在这一时期,秦鸿钧冒着生命危险,三次往返于上海和苏北解放区,接通了两地之间的电台通讯,完成了建立地下电台及输送情报的任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电台迁入打浦桥新街新南里315号的阁楼上。为防止夜间透出的灯光和电键声响,秦鸿钧用双层窗帘遮住天窗,用层层厚纸密封木墙缝隙。夏天,小阁楼有时温度高达四十度;冬天寒冷难支,他裹着棉被工作。他患上了关节炎和舌溃烂多种疾病,却总是愉快地对妻子韩慧如说:“只要耳朵不聋就行了。”1949年,秘密电台终因使用过久被国民政府保密局发觉。3月17日深夜11时,秦鸿钧正工作时突然听到韩慧如的报警信号,当即通知对方停止发报,拆毁机器,烧毁文件。接着十多个特务破门而入,将他夫妇逮捕关进监狱。他受尽种种酷刑,双腿折断,肺部受重伤,始终坚贞不屈。5月7日,在浦东戚家庙从容就义。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就是以其夫妇为人物原型的。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为了纪念秦鸿钧烈士,于1994年设立秦鸿钧团支部,1997届8班(理科班)团支部为第一任秦鸿钧团支部。现任秦鸿钧团支部为2015届11班团支部。历届“秦鸿钧团支部”一直都是最优秀的集体、最优秀的团支部。接受了这样一面旗帜,是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交大附中秦鸿钧团支部每月都会定期举行团日活动,以纪念秦鸿钧烈士。秦鸿钧夫人在世时,一届届秦鸿钧团支部都会定期前往探望,每年清明节,秦鸿钧团支部都会前往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为秦鸿钧烈士扫墓,缅怀烈士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