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迵,祖籍河北省房山县(现属北京市)。教育家。在无线电技术领域,从事电子线路、天线理论和发送技术的研究,对折叠天线的广泛应用起了推动作用。
基本资料
中文名:常迵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南省开封市
出生日期:1917年2月4日
逝世日期:1991年8月8日
职业: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毕业院校:西南联合大学
字:季高
个人生平
1917年,生于河南开封。
1927年,常迵进入本县长育高等小学,接受新式教育,在扎实的诗书家学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他的知识和兴趣。
1929年,常迵进北平私立四存中学(现北京八中)读初中。
1935—1936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
1936—1937年,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学生。
1937—1940年,西南联合大学电机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40—1943年,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昆明无线电器材厂助理工程师。
1944—194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系,获硕士学位。
1945—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科学系,获博士学位。
1947—1952年,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副教授、教授。
1952—1958年,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副主任兼发送教研室主任,教授。
1958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仍然兢兢业业地工作。一方面从事无线电发送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编著适合中国国情的教材,培养了一届又一届学生。“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又一次在政治上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精神。
1958—1975年,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无线电基础教研室主任、教授。
1970年,他被下放到江西鲤渔州农场。
1971年底,他离开妻子儿女,随系迁往四川绵阳分校。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仍然辛勤地教书育人。
1975—1991年,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
1978年3月,他领导成立了属新兴学科领域的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研究室,设立了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专业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开展了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培养了几十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中国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先进科技水平的差距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2年,常迵在国际模式识别会议上了解学术发展动态,在会下多方与国际上的著名学者交往,争取他们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使得中国于被正式接纳为这一国际学术组织的成员。
1987年12月,他因年事已高而又工作繁忙过度,患脑血栓偏瘫在床上。
1991年8月8日,逝世于北京。
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常迵长期从事无线电技术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信号与系统、天线理论和发送技术等方面造诣精深。编著的《无线电信号与线路原理》一书独具特色,影响深远,为高等学校普遍采用。70年代末进行信息科学研究,其中广义拉德梅克函数系理论和信号重构理论及应用的研究受到高度评价。
科研成果
常迵编著了一部有特色的无线电基础理论教材,对中国高等院校电路、信号与系统的教学与教材改革起了积极作用。在信息科学方面,从事信号分析和重构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地球物理信号处理与识别应用技术研究,并积极倡导和开展了模式识别学科的研究,为增进中国电子和信息学界与国际社会的交往作出了贡献。其子常振明是中信集团(Citic)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学术论著
1、常迵.环形天线.清华大学科学报告,1950,3(4):459—472.
2、常迵.半导体放大器.自然科学,1951,1(3):189—197.
3、常迵.利用通用曲线设计他激振荡器的工作情况.清华大学学报,1956(2):197—206.
4、常迵.分米波三极管振荡器的工作情况与振荡条件.清华大学306组工作报告,1959:1—29.
5、常迵.无线电信号与线路原理(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65.
6、常迵.无线电信号与线路原理(中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66.
7、常迵.有关沃尔什函数应用的几个问题.清华大学学报,1978(1):68~81.
8、常迵,陈伟人.广义拉德梅克函数.应用数学学报,1985,8(3):257—267.
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任教期间,尽管年事已高且社会工作繁忙,常迵仍然坚持在教学实践第一线。一方面为研究生讲授“信息理论基础”课程,另一方面带领导师指导小组培养了几十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审阅了大批校内外研究生的硕士和博士论文,并多次出席答辨会。在他的倡导下,实行指导教师集体负责制,定期召开学术讨论会,对研究生从选题、立论到成文都严格把关,在学术上,他要求学生养成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他们提出的学术概念,总是反复讨论,力求确切;对他们撰写的论著,从纲目到行文、从文词表述到标点符号的运用,都要再三推敲,力求无误。他谆谆教导学生,不仅要求知,而且要求解求实。对研究生选题,他不是事先指定题目,而是选出几十篇国内外最新的有关文献,让学生通过阅读,理出一连串深层次的问题,并跟踪检索出一批新的文献,使他们能在拓宽选题思路的基础上选定更恰当更有意义的论文题目。
他的言传身教,使研究生一进入课题就受到良好的科学素质训练和培养。他还强调工科的学生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每篇论文提出的理论和算法,不仅要有合成数据验证,而且必须通过实际数据检验。80年代初期,他亲自率领师生深入生产实践第一线,到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石油勘探部门进行调研,并选择这一领域为信号处理基础理论研究和模式识别技术的应用背景,选出了一大批硕士和博士论文题目,提出了许多具有应用前景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为解决国家的“七五”科技攻关项目“高分辨率地震勘探”难题作出贡献。他领导的“地球物理信号处理与识别方法及应用”科研项目,获得了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思想上,常迥对学生也严格要求,教育他们要为民族自立、国家富强、使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献身。在他的领导下,整个博士点形成了一个有朝气、有理想、老中青团结协作、优良传统代代相传的先进集体,使研究生在这个学术思想活跃、思想作风正派的环境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好思想和好作风。1989年,这一博士点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首届全国高校教学优秀成果国家级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