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敬璞(1918除夕-1990.10.22),出生于南京市浦口。籍贯江苏铜山县房村镇小赵庄。1936年底,在徐州市新新中学高中一年级时因参加“西安事变”学生运动被开除。1937年5月离家出走到太原考取山西国民师范军政训练班。1937年6月,集体参加牺盟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抗战爆发后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为决死一纵队三大队八连队员。1937年10月被派往长治县任人民武装自卫队副总队长。
基本资料
中文名:赵敬璞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南京区浦口
出生日期:1918年除夕
逝世日期:1990年10月22日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山西国民师范军政训练班
主要成就: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生平
赵敬璞(1918除夕-1990.10.22),出生于南京市浦口。籍贯江苏铜山县房村镇小赵庄。1936年底,在徐州市新新中学高中一年级时因参加“西安事变”学生运动被开除。
1937年5月离家出走到太原考取山西国民师范军政训练班。1937年6月,集体参加牺盟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抗战爆发后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为决死一纵队三大队八连队员。
1937年10月被派往长治县任人民武装自卫队副总队长。
1938年2月,调回决死一纵队三总队工作,此时虽不是党员,但由于组织信任,担任了一营一连指导员。
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到1940年期间,任团政治处组织干事,代教导员。阎锡山发动攻击新军的“十二月政变”后,为充实部队,新军游击一团与决死三总队合并为八路军新军第25团,调任连指导员。
1940年2月调任八路军太岳纵队青年知识分子训练队(简称青训队)任指导员。
1940年秋,青训队与太岳纵队教导大队合并,调任指导员、组织干事、大队总支书记(教导员)。
1943年3月,调任军分区巡视组长。
1945年2月任八路军太岳一分区第38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上党战役第一阶段作战结束,为执行中央抢占东北的战略决策,太岳军区组成太岳支队(五个干部团)赴东北。任干部团副政委(政委未到任)率部于
1945年10月出发。途径洮南车站时遭到当地政治土匪的围攻遇险,顽强抵抗坚持一昼夜,得到白城子军分区和苏联红军驻军的支援,始得脱险。
1945年12月抵达嫩江军区后,任警备二旅四团政委,该团有关内老八路的五个整连,形成二旅的主力。解放战争期间,在龙江、景星、甘南等地发动群众,进行土改,剿灭土匪,先后任东北骑兵二团、骑兵一团政委。
1948年4月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巡视团巡视员、组织部干事。四野打到广州后,任第15兵团直属政治处副主任。在广州与同在兵团直属政治处的李燕结婚。
1950年7月,在广州的15兵团领导机构与在河南的第13兵团领导机关对调,兵团机关北上组成东北边防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任志愿军司令部直属政治处政委、直属政治部主任。
1956年5月离开朝鲜回国。
1957年8月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4系(装甲兵系)政委兼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所政委。
1960年6月调任第二机械工业部九局(核武器局)的第一任专职党委书记,在青海实地领导原子弹研制工作,直到1962年10月因肺结核病情恶化,医生诊断有肺穿孔的危险,才离开青海,住院治疗。
1964年10月,调任二机部三局(核地质局)党委书记,所领导的核地质战线,职工多达3、4万人,工作地区艰苦,队伍分散。文革初期,因抗战时期的山西新军的革命经历而靠边站停止工作。
1969年秋,获得解放。
1971年2月,重新工作,任二机部办事组(办公厅)组长,部党组成员。
1973年初去四川地区的九院解决问题。
1974年二机部恢复机关的司局建制,任九局局长,后任副部长兼军工局局长,1982年12月离休。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赵敬璞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