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汪笑侬

汪笑侬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852 更新时间:2024/1/3 2:47:39

汪笑侬(1858—1918),又名孝农,号竹天农人。满族,生于北京。自幼聪颖好学,喜好戏曲,汪是当时誉满京城的京剧名家,汪派的创始人。以擅长演唱表达悲愤慷慨情感的《战长沙》、《文昭关》、《取成都》而著称。

基本资料

中文名:汪笑侬

别名:德克金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858年

逝世日期:1918年

职业:表演艺术家

代表作品:《马前泼水》,《骂阎罗》

简介

汪笑侬(1858~1918)

中国京剧作家,表演艺术家。满族。北京人。1858年5月15日出生,本名德克金(亦作德克俊),字润田,号仰天;又名僢,字舜人,号孝侬,别署竹天农人。出身官宦家庭,自幼聪明,1879年(光绪五年)中举,但他无意追求功名。翌年,其父给他捐一河南太康知县,因性情刚直,被劾罢职。转而投身戏曲界。

他的表演做功细致、逼真,唱功戏也得心应手,取汪桂芬、谭鑫培、孙菊仙之长,融会徽、汉二调,自成一派,在艺术形式上有所创新,世称汪派。且他是京派改良运动的先驱。

他学识渊博,擅长诗词。一生创作、改编、整理了京剧剧本多种,对剧本的文学性十分重视,要求情节合理,情文并茂,而又流畅上口。他创作、改编的戏曲剧本大多取材历史故事,借古喻今,隐刺时政。对清政府腐败,激于义愤,自编自演二十余出戏,来抨击社会,抒发情怀。他满怀爱国热忱,但寄希望于圣主、贤相。

艺名由来

晚清名伶汪笑侬本名德克津,又作德克金,酷爱京剧。22岁中了举人,做了一段时间的知县,后辞官“下海”,遁身梨园,曾以“王清波”(一说王清泉)的艺名在上海演出。德克津喜欢京剧老生行演员汪桂芬演唱中的苍凉劲健的金石之音,辗转找到汪桂芬,表达了拜师学艺的想法。

汪桂芬性情有点古怪,看了看德克津,轻蔑地一笑,淡淡道出一句“谈何容易”,也就不理他了。面对着心中偶像的无情嘲讽,德克津默默离开,回到家就提笔在纸上写下3个大字:汪笑侬。“侬”在上海方言中有“你”的意思,“汪笑侬”的意思则是“姓汪的笑话你”的意思。汪笑侬给自己起的这个名字无言地说明了他的志向——这辈子无论怎么的他都要唱戏,都要学汪桂芬。取了这个新艺名后,德克津涅槃重生,终于成为一代名伶。

生平

汪笑侬,正黄旗满洲人,原名德克俊(一作德克金),又名僢,字润田,号仰天,别署竹天农人。他生在北京城里的一户官宦之家,自幼聪明好学。22岁时虽中了举人,却无意于仕途,一心想要在艺术上成就事业。其父担心他会被亲友们嘲笑为“不务正业”,便在他并不情愿的情况下,花钱给他捐了个河南太康的七品知县。谁知他上任未久,就因为主持正义、惩办邪恶,惹恼了当地的土豪劣绅,他们向太守行贿,将汪笑侬罢了官。

汪笑侬离别官场,只身来到天津,决意就此进入戏剧界,以唱戏为生。他十分敬慕在京剧表演方面造诣高深的名角儿汪桂芬,登门表达了拜师学艺的想法,没料到汪桂芬很不以为然地说了句:“谈何容易!”便拒绝了他的请求。从此以后,他就给自己取了“汪笑侬”的艺名,意思是汪桂芬曾经讥笑过我,为的是发愤努力,一定要在京剧界闯出一番局面。经过多年不懈的磨砺,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成了享誉梨园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异常黑暗同时又呼唤着大变革的时代。极富正义感和社会使命感的汪笑侬,并不以仅只拥有艺术家的名气为满足,他一心要通过自己的戏剧艺术,来推动民族的觉醒和自强,促进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在当时的京剧界,他最为重视戏剧的社会教育作用,常常亲自编演一些特别感人的作品,进行颇具成效的宣传。他的一首《自题画像》诗,真切地展现了献身戏剧改良运动的人生追求:“手挽颓风大改良,靡音曼调变洋洋。化身千万倘如愿,一处歌台一老汪。”

艺术经历

曾入翠凤庵票房学唱京戏,又得孙菊仙指点,技艺日进。后在上海丹桂茶园用王清波名挂牌演出,正式成为职业京剧演员。他编演新戏,力主戏曲改良。辛亥革命后担任过戏剧改良社社长。1916年再度赴沪演出,因贫困成疾,卒于上海。

艺术特色

汪笑侬是与老生“后三杰”同时期的老生演员,他的唱腔于孙菊仙、谭鑫培、汪桂芬、刘鸿升之外,另辟蹊径,于清末民初蜚声南北,亦称“汪派”。

汪笑侬吸收各家之长,借鉴了孙的豪迈、谭的清隽、汪的雄劲和刘的激越,又采用了徽调、汉调的唱腔、韵味,结合自己的嗓音,创造出一系列独特的唱腔,使人耳目一新。

汪笑侬总的演唱风格是突出个性,声情并茂。他的唱腔清越激昂,通俗而不庸俗,虽变化多端而不显生硬勉强,或自高昂处跌宕而下,或于低回处曲折而起,都能传情、动人。

汪笑侬的嗓音窄而高,气力稍单弱,因此,在唱法上注意控制、运用气息,突出抑扬、吞吐和收放的对比,用抑、吞、收来反衬扬、吐、放,以造成效果。于唱段收尾时,多在似急流奔泻的行腔之后,强力顿住、然后用全力一放,使尾腔喷薄而出,格外饱满。

汪笑侬尤善于驾驭超长的唱段,如《哭祖庙》中的大段反二黄共120句,最长句达40余字,他并不从头至尾平均使用力气,而是将它分为7个层次,每个层次中都由弱至强、由低至高,盘旋而上,形成各自的高潮,7个高潮又依次递进增强,自然地推上顶峰,造成总体上的慷慨激昂,将剧中人悲愤之情宣泄无余,给人以一气呵成的印象。短段唱腔则尽量迂回委婉,重点唱句也有鲜明的特色,如《刀劈三关》的二六、流水板。汪笑侬善于刻划人物,表演有书卷气,能充分体现文人、贤士、书生的气质,如《马前泼水》中朱买臣的寒酸,《骂阎罗》中郭胡迪的狂狷,都能不温不火,恰到妙处。

汪笑依能演靠把戏,武打精炼而不花梢。

创作经历

汪笑侬曾在政治上深受康有为、梁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想影响,对清末的腐败朝政深恶痛绝。

他先后创作了许多出借古讽今、具有鲜明进步倾向的剧作。《骂王朗》、《骂安禄山》、《骂毛延寿》、《骂阎罗》等“骂戏”,在他的创作中是很有名的,这些剧作充分体现了对冥顽昏聩的封建统治者的强烈不满。而《喜封侯》、《将相和》等剧目,则集中地表达了作者对开明政治的渴望和憧憬。戊戌变法在清政府顽固派的无情镇压之下失败了,汪笑侬对谭嗣同赴刑时“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情无比敬重,发出了“他自仰天长笑,我却长歌当哭”的慨叹,随即编写上演了四场京剧《党人碑》,借鞭挞宋代奸佞蔡京、高俅童贯之流的劣迹,来控诉镇压变法维新的反动势力。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廷被迫签订庚子条约,更使汪笑侬悲痛欲绝。他创作而且演出了六场京剧《哭祖庙》,以三国时期刘禅投降后其子刘谌杀妻斩子又殉国家的故事,抨击当权者的卖国行径。剧中的一句台词“国破家亡,死了干净”,一时竟成了观众们议论时局的口头禅。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位复辟,他又由昆曲原作改编上演了京剧《博浪锥》,借剧中人张良之口唱出:“我想把专制君一脚踢倒,我想把秦嬴政万剐千刀,我想把好乾坤重新构造,我想把秦苛政一律勾消。本是我祖国仇理当应报,恨不能学专诸刺杀王僚!”

有《耕尘会剧话》一书中形容汪笑侬的演出说:“檀板一响,凄凉幽郁,茫茫大千,几无托足之地。出愁暗恨,触绪纷来,低回咽呜,慷慨淋漓,将有心人一种深情和盘托出,借他人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笑侬殆以歌场为痛苦之地也!”

主要作品

汪派特有剧目大都为他自己创作、改编,有的系由其他剧种移植,《哭祖庙》、《刀劈三关》、《马前泼水》、《党人碑》、《受禅台》、《博浪椎》、《骂阎罗》、《桃花扇》、《骂王朗》、《煤山恨》、《分金记》等是他代表作。他演其他传统剧目也往往进行加工、改造,使之别开生面,新颖而有活力,如《柴桑口》、《喜封侯》、《八义图》、《失街亭》、《逍遥津》、《镇潭州》、《四郎探母》等。为纪念他诞辰100周年,195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汪笑侬戏曲集》。

艺术传人

汪笑侬的传人较多,以女演员恩晓峰成绩最好,金小楼、石月明、何玉蓉等学汪亦有似处。此外,唐韵笙及北京票友王泊生等亦能演唱汪派剧目。

艺术成就

汪笑侬在京剧老生行当的表演方面,也具备很突出的造诣。他的唱功与道白,都有独到之处。在行腔上,以汪桂芬为宗,兼取孙菊仙、谭鑫培之长,形成了个人的流派。他的嗓音,于高亢中显现深沉,唱腔设计奔放流畅。象《哭祖庙》中的刘谌唱段,竟有一段多达一百多句唱词的,在京剧唱腔宝库中,也是特别具有魅力的。

汪笑侬在艺术领域的创造性表现在多方面。他一生写出过十几个话剧剧本,其中较为有名的包括《不平鸣》、《恨海》、《千古恨》、《人道贼》、《新茶花》、《采花奇案》、《问天》等。可以说,在中国话剧事业奠基的过程中,汪笑侬也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梨园佳话

《哭祖庙》可谓汪笑侬的代表作之一。由他编写的这个剧本,其句凝练,含义深邃,素为梨园内外行所推崇。剧中由他独创的“血泪眼功”更被梨园传为佳话。

为了使刘谌进祖庙哭祖的情景达到逼真动人的效果,汪笑侬创造了双眼流血泪的绝招。他把红色的颜料嵌至眼角,这样可淌出血泪。但人眼容不得一丁点儿灰尘掺进,以致呛得他双眼流泪,疼痛不已。但他锲而不舍,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痛楚,终于练就了血泪眼功。

汪笑侬在艺术生涯的后期,时逢华夏大地遭列强蹂躏践踏,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他演的刘谌,进庙时瞥见历代帝王的牌位,想起刘备南征北战而创立起来的功勋,悲愤至极,以致双目泣血,使观众不知不觉中与人物感情上达到了一种共鸣,同呼吸,共悲泣。汪笑侬的血泪眼功,堪称举世无双的“绝招”。

相关评价

汪笑侬又是一位诗人、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歌作品,尚有二百余首传世;而书、画作品,则失传了很多。

汪笑侬后期的思想,由主张爱国、拥护改良而进步为赞同民主革命。他在写于20世纪初的诗作中,曾为民主大潮在国土上的涌起而倍感鼓舞:“廿纪政权到处伸,上天非不与黄民。自由若背服从义,数遍中原尽主人!”

这位深受广大观众爱戴的京剧艺术家,晚年贫病交困。其逝世于上海以后,家中竟无钱料理后事,还是靠朋友们集资,才得以安葬。身后被世人称作“伶圣”的汪笑侬,随着时代的更迭,得到了中国戏剧界的普遍推许。

标签: 汪笑侬

更多文章

  • 欧阳琳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欧阳琳

    欧阳琳(1887-1943)字沧生,江西宜黄县城南门人。早年在县学读书,1904年入其堂叔欧阳渐(1871—1943)著名佛教居士,佛学教育家,唯识宗代表人物)创办的正志学堂学习。中文名:欧阳琳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西宜黄县城南门出生日期:1887逝世日期:1943信仰:佛教字:沧生叔父:欧阳沂欧阳琳

  • 欧阳平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欧阳平

    欧阳平(1916年——2014年3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中国共产党党员,江西省兴国县隆坪乡隆坪村人,早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与长征。后担任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担任第三野战军三十三军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南京军区炮兵政治委员,公安部队副政治委

  • 李鹤年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鹤年

    (1912-2000),字鸣皋,别署蹇斋,祖籍浙江绍兴,世居津门。曾任天津书协副主席,天津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李鹤年193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幼承家教随叔祖李海楼学习楷书,十八岁孟广慧为师,主攻汉隶,二十岁时师从王襄学习篆书,1935年师从吴玉如,为入室弟子,1945年后又随方莱雨学习碑版考证。中文

  • 厉德馨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厉德馨

    厉德馨(1924.01--2012.04),男,江苏省淮阴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共浙江省委原常委、杭州市委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第五、六届委员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离休干部(享受省长级医疗待遇)。中文名:厉德馨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苏省淮阴县出生日期:1924年1月

  • 杨养正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杨养正

    杨养正原名杨得馀,生于1914年,祖籍湖北随州,于2010年12月16日逝世,享年96岁,是抗日“八百壮士”最后一人。1933年入伍,淞沪会战前任88师524团一营一连一排排长。淞沪会战后期,他在谢晋元团长的领导下,坚守四行仓库四天五夜。中文名:杨养正别名:杨得馀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湖北随州

  • 宫粉红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宫粉红

    宫粉红(1911年11月9日-2010年2月24日)享年98岁。前粤剧红伶,非侬粤剧学院创始人之一。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其中成大器的如南红、红豆子、欣欣、林丹、李宝莹、郑帼宝、罗艳卿、吴君丽、林家声、黄志明、何燕燕、许艳秋、张宝之、吴千枫、吴雁玲、李龙、李凤等,都是后起之秀,其中带艺投师的祁筱英、吴

  • 张甲洲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张甲洲

    张甲洲(1907—1937),曾用名张进思,字震亚,号平洋。1907年5月21日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张家油坊屯。张甲洲历任中国共产党北平市西郊区委书记,北平市委宣传部长,北平市委代理书记,巴彦抗日游击队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军长等职。1937年8月28日在黑龙江省富锦遇害,时年30岁。民政部公

  • 方国安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方国安

    (1913—2011)原名方国南。湖南省平江县人。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警卫连排长,红一方面军第二师六团连政治指导员,第四师十团代理营政治教导员,第八十一师直属队总支书记,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政治

  • 林谋盛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林谋盛

    林谋盛(1909-1944)福建南安人。新加坡华侨。中英政府签订协定被派往印度及锡兰受训,参加“一三六”部队“龙组任马来西亚华人正区长。六月二十九日被捕殉国。葬新加坡麦利芝。国民政府追赠陆军少将。年三十五。中文名:林谋盛国籍:中国出生地:福建南安出生日期:1909年逝世日期:1944年主要成就:参加

  • 史东山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史东山

    史东山(1902年12月29日-1955年2月23日),中国电影导演、编剧,原名史匡韶,因爱家乡的东山,便以为名。浙江海宁硖石人,出生于杭州。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剧协常务理事、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委员兼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影协第一届常务委员。史东山曾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国文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