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军华
郑军华,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抗击新冠肺炎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主任医师、2级教授,兼任上海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男科分会委员、上海市泌尿外科质控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多年以来,曾获“上海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0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人物名片
中文名:郑军华
性别: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籍贯:浙江省杭州市
出生日期:1965年03月
毕业院校: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
代表作品:《器官保存学》
主要成就:“上海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人物履历
1983年09月,参加工作。
1986年0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9年07月,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本科,获学士学位。
1997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获博士学位。
1989年07月至2007年01月,担任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军医、主治军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2004年,担任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科室行政副主任。
2007年01月,转业,担任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及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年11月,担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副院长,分管医疗业务工作。
荣誉成就
1995年、2005年,荣立三等军功。
1999年、2006年,荣获“第二军医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
2002年,荣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第二军医大学A级教员。
2005年,获得上海市卫生系统最高荣誉奖“银蛇奖”二等奖。
2020年09月08日,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2020年10月23日,被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列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抗疫特别人物。
2020年12月,荣获“2020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学术贡献
1992年,成功研制长征-1号多器官保存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实现成果转化。
1994年,在国际上首先指出红细胞参加了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损伤,以及环孢素A肾中毒病理学损伤可逆性恢复的病理学发生机制。
1997年,在国内提出肾上腺肿瘤的各种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合理的影像学检查程序。
2000年起,积极提倡微创治疗,开展泌尿系疾病的腔内治疗及其腹腔镜技术的应用。
2001年,在国内首先研究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对高敏病人的降PRA作用,探索免疫高敏患者的临床治疗新方法及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