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西汉经学家刘歆的主要成就:开启了古文经学的发展道路

西汉经学家刘歆的主要成就:开启了古文经学的发展道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881 更新时间:2023/12/8 11:57:45

刘歆在经学史上的第一个贡献是发现了一批晚出先秦经书,使之免于佚失,由于刘歆的倡导宣扬,使这批古文经书为社会和士人广泛得知,遂转相传习不辍。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刘歆在经学史上的第二个贡献是开辟了以文字和历史解经的新方法,为了发扬古文经,刘歆等人重视训诂,不仅凭此以读经,且据古文的字体笔意以解经。

刘歆在经学史上的第三个贡献是打破了今文经学对儒学的垄断,开了古文经学的发展道路。如果说是董仲舒开创了以微言大义说经的今文经学的话,那么重视名物制度的古文经学就是刘歆开其山门了。

刘歆对“五经”古文经典的整理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特别爱好且最有研究的是《左传》。汉哀帝即位时,刘歆建议将《左氏春秋》及《毛诗》、《仪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哀帝下诏征询臣下对立《左传》博士的意见,同时让刘歆去跟今文经博士们讨论经义。

校理群书

刘向、刘歆父子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圆满地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图书整理编目工作,在这次校理群书的工作中,刘歆创造出一整套科学的方法。为了对书籍的篇章文字等进行校正和勘定,他们首先兼备众本,广搜异本;然后选定篇目,去除重复;再后纠理错简,校雠文字;最后勘定书名,誊清新本,总共整理出图书33090卷,收藏于天禄阁、石渠阁,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图书馆,并为先秦古籍的流传,为图书由官府收藏走向民间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系统的古籍整理方法,使校勘、辨伪、考据等学问开始产生。

刘歆在其父刘向编纂《别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编成了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为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是具有学术史价值的着作。《七略》计七卷,其《辑略》为全书的叙录,其余六卷,有《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将着录的图书分为六个大类,38种,603家,13219卷。

《七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每种每类都加小序,说明其学术源流、类别含义等,不仅对当时的学术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目录学更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目录书的典范。着《移书太常博士》,是经学史上重要文献,制作量器“律嘉量”,即圆柱形的标准量器。根据量器的铭文计算,所用圆周率是3.1547,世称“刘歆率”。

刘向、刘歆父子领导的校理群书的工作,创造出一整套科学的方法。为了对书籍的篇章文字等进行校雠和勘定,他们首先兼备众本,广搜异本;然后选定篇目,去除重复;再后纠理错简,校雠文字;最后勘定书名,誊清新本。总共整理出图书33090卷,刘氏父子典籍整理的一个重要工作是编制目录,首先是在每一本书校勘誊清后,由刘向父子集其篇目,叙其旨意,写成叙录,也就是后代的提要。然后,又将各书的叙录集合一起,按部类抄成一书,称为《别录》。这主要是刘向完成的。最后是刘歆在《别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编成了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刘歆本来从其父学习《诗》《书》《易》和《谷梁传》,在经学上很有造诣。在勘校中秘藏书的过程中,他发现了用先秦古文抄写的《春秋左氏传》,特别喜爱。于是,他一边向研治《左传》有师承的尹成和翟方进学习,请教书中的许多问题及其义理,同时,和父亲刘向一起讨论、辨析《左传》的内容。还以《左传》“教授子孙,下至妇女,无不读诵。”将《左传》与当时已立于学官的《公羊传》《谷梁传》比较,他认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左传》的价值,在《公羊》、《谷梁》之上。

今文经学:刘歆作为西汉末期的着名学者,他曾对西汉中叶以来盛极一时的今文经学进行过尖锐批评。他认为今文经学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根本无法达到用日少而畜德多,以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的目的,因此他要求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尽快结束那种一经说至百余万言的烦琐的章句学风。除此之外,刘歆还对今文经学的以家法传授的弊端进行了指责,认为他们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他们这样做无非是要达到党同门,妒道真的政治目的。刘歆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

古文经学

自西汉晚期开始,古文经学的振兴是与刘歆的积极倡导分不开的。他在长期校理中秘书籍的过程中,接触到大批外人无法看到的古文经籍,从而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并做出了空前的成绩。具体地说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重新排列了六艺的次序,把《易》经提到首要的地位。同时,协助刘向将内朝秘藏中发现的《古文易经》校对当时通行的《易经》各种隶书本,把费氏《易》定为古文经典。自孔子以来,六艺次序总是以《诗》、《书》为先,然后一般是《礼》、《乐》、《易》、《春秋》。刘歆认为,“六艺之文,……《易》为之原”。他对《易》颇有研究,认为《易》经由上古伏羲、中古文王、下古孔子三位圣人才完成的,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因此,六艺之首当推《易经》。

从此以后,历代志书和目录关于六艺的次序,均以刘歆的说法为准。至于《易》的流传,西汉施氏、孟氏、梁氏、京房、费氏《易》、高氏《易》等等,都是隶书的抄写本子。刘向、刘歆父子发现了战国遗存的古文本,用来校对各种隶书本,结果只有费氏《易》与古文本相同,于是确定费氏《易》为古文经典。

第二,首次披露了《古文尚书》和《逸礼》的来历,将秘藏的古文经本传出内朝,使更多的士人有机会学习。鲁恭王从孔子旧宅中发现了古文《尚书》与《逸礼》,后由孔安国献给朝廷,藏于秘府。向、歆父子整理时,发现古文《尚书》比今文本多出十六篇,并对欧阳氏、大小夏侯氏三家今文本作了校核,发现了一些脱字之处。刘歆在《移让太常博士书》中,首次披露孔壁古书的事实,使朝野士人都知道还有《古文尚书》与《逸礼》的存在。这对推动古文经典的广泛流传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首次把《毛诗》归于古文经典。刘歆少时通习今文《诗》学,后来才读到《毛诗》。他根据内朝秘府的资料,知道“又有毛公之学,在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

第四,首次把《周官》称为“经”,列入古文经典。《周官》名称,始见于《史记·封禅书》,原来不称“经”,与儒家经典没有什么关系。刘向、刘歆整理时,开始归入“六艺略”礼类,称之为《周官经》六篇。

第五,重新整理《左氏春秋》,探求全书的义理。从汉初直到汉成帝时,传习《左氏春秋》的有北平侯张苍、贾谊、赵人贯公、张禹、尹更始及其子尹咸、翟方进、房风等人。由于“《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访而已。”刘歆校“中秘书”时,看到《左氏传》古文本“大好之”。遂向丞相翟方进和亟相史尹咸学习《左氏春秋》,质问大义。

天文学家

羲和,西汉时称太史令,王莽夺权后,把许多官名都改为上古时的官名。羲和是帝(约公元前21世纪)时的天文官,王莽就把太史令之称改为羲和。刘歆任天文官时,做了一项很重要的天文工作,这就是编制了三统历,他对天文学的贡献都记载在三统历之中。

三统历是根据太初历改编的,其中加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太初历是汉初天文学家邓平、落下闳等人编制的,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一直使用到西汉末。刘歆系统地叙述了太初历的内容,又补充了很多原来简略的天文学知识,并仔细分析考证了上古以来的天文文献和天文记录,写成了《三统历谱》。

最早提出“岁星超辰”计算法:三统历在中国天文学史上,首次提出了岁星超辰的计算方法。岁星就是木星,岁星超辰即:它在恒星背景上约每11.86年自西向东运行一周。由于11.86年与12年很接近,我国古代就认为它是12年一周天,因此把周天分为12分,称为12次,认为木星每年行经一次,12年正好运行12次,完成一周天。

由于11.86年的周期较12年要快一点儿,因此经过若干年后,岁星的实际位置就较按12年一周天计算的位置超前一次,这就叫岁星超辰。设岁星经过X年超辰一次,按12年一周天计,岁星运行了X次;按照11.86年一周天计,岁星运行了12X/11.86-1,列成方程:x=(12x/11.86)-1,解这个方程,X=84.71,就是说,岁星每84年到85年超辰一次。

刘歆还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接近正确的交食周期的天文学家。交食包括日食和月食。交食周期的最早记载,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但由于可能是某些数字的错乱,在刘歆所处的年代很难确定它的周期值。刘歆坚信日月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自然现象,他通过分析各种书上的月食记载,提出了135个朔望月有23次交食的交食周期值。

标签: 西汉刘歆

更多文章

  • 西汉古文经学的继承者:刘歆生平简介 因谋诛王莽事败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西汉,刘歆

    刘歆(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出居长安,为汉高祖刘邦四弟楚王刘交的后裔,刘向之子。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改名刘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古文经学的继承者,曾与父亲刘向编订《山海经》。他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校勘学、天文历法学、

  • 汉代经学家刘歆著:《西京杂记》简介 为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汉代,《西京杂记》

    《西京杂记》是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首都长安。写的是西汉的杂史,既有历史也有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其中有人们喜闻乐道、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等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皆首出此书,且为后人为典故。还有一句成语“凿壁借光”,也是从该书的

  • 刘歆是西汉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为何后世的评价却颇有争议?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汉朝,刘歆

    刘歆(约公元前四六年至公元后二三年)字子骏,汉哀帝时为应诚纬而改名秀,字颖叔。刘向少子,西汉皇族,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西汉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颇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刘歆少年时通习今文《诗》、《书》,后又治今文《易》和《谷梁春秋》等。

  • 西汉第一个造反皇族下场如何?济北王刘兴居叛乱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西汉,汉朝,刘兴居

    刘兴居(?-前177)刘邦孙,齐悼惠王子。前182年,封东牟侯,吕后召之宿卫长安。吕后死,他与其兄朱虚侯刘章合谋,请其兄齐王举兵入京诛诸吕夺帝位。文帝即位后益封二千户,文帝二年割齐济北郡封为济北王。次年,匈奴入边,文帝率丞相灌婴等亲征,他乘机举兵叛乱,文帝派柴武率兵平叛,他被俘自杀。国除。文帝三年(

  • 汉武帝的第四子刘胥,诅咒三位皇帝被赐死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胥,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俗语道“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帝王的子孙中虽然不乏贤明有为之人,但也难免会出现不肖子孙。其实,在漫长的帝王史上,以荒唐著称的皇子王爷们并不在少数,他们用实际行动,演绎出一个个无比荒诞的故事。在这些人当中,西汉广陵厉王刘胥

  • 刘胥那么觊觎皇位,为什么他不起兵造反而是选择女巫诅咒?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胥,西汉

    刘胥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始元七年,汉武帝第三子燕王刘旦,勾结鄂邑长公主、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人,企图举兵谋反,结果事泄自杀。消息传到广陵国,广陵王刘胥憋不住哈哈大笑:这个傻狍子,太没技术含量了,要玩武的,我老刘赤手搏黑熊,空拳斗野猪,高兴了耍耍大鼎,秦武

  • 宋孝武帝刘骏第三子:刘子勋的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子勋,宋朝

    刘子勋(456-466年),字孝德,南朝刘宋宗室大臣,宋孝武帝刘骏第三子,母为陈淑媛。大明四年( 459年),年五岁,封晋安王,出镇江州。后被大臣邓琬、袁顗拥戴起兵,讨伐荒淫无道的废帝刘子业。讨伐军还未进入建康,刘子业便死于宫廷政变中。宋明帝刘彧即位,双方为争夺帝位而爆发战争。最后,刘子勋落败寻阳,

  • 《鬓边不是海棠红》刘委员是谁演的?刘委员扮演者资料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鬓边不是海棠红》

    鬓边不是海棠红是很有意义的一部剧,小编看了这部剧,知道中国有我们独特的戏曲文化。在这个迎合观众,快速的时代里,有人静下心来,用心的制作了这部剧作,小编就知道我们总归会拾起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财富。剧中刘委员也是令人关注的角色,那么刘委员的扮演者是谁呢?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来告诉你们吧。刘委员奉命

  • 《锦绣南歌》刘义宣是谁演的?刘义宣扮演者资料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锦绣南歌》

    《锦绣南歌》中,谷嘉诚饰演的竟陵王刘义宣一直备受关注,剧中,他是彭城王刘义康的六弟,虽然和陆远是亲戚,但却正直善良,有着一腔热血,一心想要铲除作恶多端的陆远。在首播剧情中,刘义宣一上线就替刘义康挡下一箭,受伤的他瞬间陷入昏迷,醒来后,他第一时间不是关心自己的伤势,而是想借这个机会铲除陆远。可惜的是,

  • 刘演是什么人?他的人生结局告诉我们做人须低调隐忍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演,汉朝

    刘演是什么人?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公元22年,刘演、刘秀兄弟在南阳舂陵高举反莽义旗,刘演自觉实力不够,便与绿林军结成联盟,后来,汉军在绿林军的配合之下,连破王莽大军。公元23年,绿林军拥立刘演同族兄弟刘玄为帝。同年爆发的昆阳之战,刘秀、刘演又立下盖世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