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扬雄有什么代表作?扬雄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扬雄有什么代表作?扬雄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255 更新时间:2023/12/27 1:38:34

扬雄(前53-后18) :

一作“杨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汉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称帝后,任太中大夫。早年以辞赋闻名,有《甘泉赋》、《长杨赋》等名篇。晚年研究哲学,仿《论语》和《易经》作《法言》和《太玄》。另有研究语言学的《方言》和吹捧王莽的《剧秦美新》等。明人辑有《扬侍郎集》。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辞赋

扬雄早年极其崇拜司马相如,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已处于崩溃前夕的汉王朝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故后世有“扬马”之称。扬雄晚年对赋有了新的认识,在《法言·吾子》中认为作赋乃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并认为自己早年的赋和司马相如的赋一样,都是似讽而实劝。这种认识对后世关于赋的文学批评有一定的影响。

扬雄赋写得比较有特点的是他自述情怀的几篇作品,如《解嘲》、《逐贫赋》和《酒箴》等。《解嘲》写他不愿趋炎附势去作官,而自甘淡泊来写他的《太玄》。文中揭露了当时朝廷擅权、倾轧的黑暗局面:“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并对庸夫充斥、而奇才异行之士不能见容的状况深表愤慨:“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俯眉。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可见赋中寄寓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这篇赋虽受东方朔《答客难》影响,但纵横驰说,辞锋锐利,在思想和艺术上仍表现出它的特点。《逐贫赋》是别具一格的小赋,写他惆怅失志,“呼贫与语”,质问贫何以老是跟着他。这篇赋发泄了他在贫困生活中的牢骚,多用四字句,构思新颖,笔调诙谐,却蕴含着一股深沉不平之气。《酒箴》是一篇咏物赋,内容是说水瓶朴质有用,反而易招损害;酒壶昏昏沉沉,倒“常为国器”,主旨也是抒发内心不平的。另外还仿效屈原楚辞,写有《反离骚》、《广骚》和《畔牢愁》等作品。《反离骚》为凭吊屈原而作,对诗人遭遇充满同情,但又用老、庄思想指责屈原“弃由、聃之所珍兮,摭彭咸之所遗”,反映了作者明哲保身的思想,而未能正确地评价屈原。《广骚》、《畔牢愁》今仅存篇目。

扬雄早期以辞赋闻名,晚年对辞赋的看法却有所转变。他评论辞赋创作是欲讽反劝,认为作赋乃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另外还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看法,把楚辞和汉赋的优劣得失区别开来(《法言·吾子》)。扬雄关于赋的评论,对赋的发展和后世对赋的评价有一定影响。对于后来刘勰、韩愈的文论,颇有影响。

扬雄在散文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如《谏不受单于朝书》便是一篇优秀的政论文,笔力劲练,语言朴实,气势流畅,说理透辟。他的《法言》刻意模仿《论语》,在文学技巧上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一些优点,语约义丰,对唐代古文家发生过积极影响,如韩愈“所敬者,司马迁、扬雄”(柳宗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此外,他是“连珠体”的创立人,自他之后,继作者甚多。

散文

在散文方面,扬雄称得上是位模仿大师。如他模拟《易经》作《太玄》,模拟《论语》作《法言》等。后来扬雄主张一切言论应以“五经”为准,以为“辞赋非贤人君子诗赋之正”,鄙薄辞赋,谓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玄学。如在《法言》中,他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著作为典范,这对刘勰的《文心雕龙》颇有影响。扬雄还著有语言学著作《方言》,是研究西汉语言的重要资料。

《隋书·经籍志》有《扬雄集》5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今人张震泽校注有《扬雄集校注》。

在所著的《太玄》中,扬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根源的学说,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在社会伦理方面,批判老庄“绝仁弃义”的观点,重视儒家学说,认为“人之性的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事》)。

儒学

扬雄批判神学经学,为的是能够恢复孔子的正统儒学。在扬雄看来,孔丘是最大的圣人,孔丘的经典是最主要的经典。他说:舍舟航而济乎渎者,末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又说:山之蹊,不可胜由矣;向墙之户,不可胜入矣。曰:恶由入。曰:孔氏。孔氏者,户也。因此,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好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仲尼之道犹四渎也,经营中国,终入大海;他人之道者,西北之流也,纲纪夷貉,或入于沱,或沦于汉。但是,扬雄认为自孔子死后,孔子圣道的发展与传播却由于“塞路者”的干扰而受到了阻碍。

在古时有杨、墨塞路,当时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后之塞路者有矣,窃自比孟子。这里所说的“后之塞路者”就是指汉代的欲仇(售)伪而假真、羊质而五虎皮、学也为利的虚伪、烦琐荒诞的官方正统经学。因此,扬雄要象孟子那样扫除塞路者,为孔子儒学能在汉代健康发展开辟道路。

标签: 扬雄代表作

更多文章

  • 扬雄: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著有《法言》《太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扬雄,汉朝

    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庐江太守扬季五世孙,名士严君平弟子 。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少年好学,博览群书,长于辞赋。游历长安,担任大司马王音门下史。汉成帝时,得到同乡杨庄推荐,入奏《甘泉》、《河

  • 岑参《严君平卜肆》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严君平卜肆,岑参

    古诗《严君平卜肆》年代:唐作者:岑参君平曾卖卜,卜肆芜已久。至今杖头钱,时时地上有。不知支机石,还在人间否。

  • 严君平:拥有大智慧的“占卜先生”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严君平,汉朝

    严君平,拥有大智慧的“占卜先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算命这东西,虽不可全信,但其中有些东西也不无道理。比如面相,还真能从中看出些东西。在没有科学论证的时代,古人把大部分精力都用于研究这些面相、占卜之术,他们肯定从中也找出了许多事物的相关性和规律,有一定的

  • 严延年为什么要说给母亲准备棺材这种话?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严延年,汉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儿子升官,母亲去探望,看了眼后扭头就走,说:我回去为你备棺材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西汉,是个盛产酷吏的王朝。从汉文帝到汉宣帝,知名的酷吏层出不穷,而严延年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知名程度,甚至可以与郅都、张汤、义纵等前辈相提并论。严延年出生于东海郡,自幼便学

  • 严延年母亲进京看他,为什么对他说“丧期将至”?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朝,严延年

    严延年母亲进京看他,为什么对他说“丧期将至”?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严延年是一个汉宣帝很器重的人。那时候,严延年正在河南当太守。有一天,严延年的母亲从家乡去河南看他,没住几天就要回去。而且回去的时候对严延年说,我看你的丧期就要到了,我还是回去给你准备后事吧。严延年的母亲回去后,

  • 为官清正廉洁的严助成功却又悲惨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严助成功却又悲惨的一生

    严助是西汉时期有名的人,他是当时有名的辞赋家,而且为官清正廉洁,有着很高的声望,他一生主要的时间都是在汉武帝时期,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后来在因为当时的淮南王刘安谋反,而严助和他关系很好,所以也被株连而死。严助的画像严助当时在自己的家乡是非常有名的人物,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认可,当时汉武帝招贤的时候,严助

  • 西汉酷吏尹赏:把京城长安的无业青年全部活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西汉,酷吏,汉武帝,

    但凡一有恶性事件的出现,比如拐卖儿童等等,民间对严刑峻法的呼声就会越来越高,甚至声称“一律判死刑”。我当然不赞成。先不说具体的案件,这种严打思维,效果是很短暂的;如果严刑峻法真的管用,那中国还一直是大秦帝国呢。——秦朝够严峻法了吧?灭亡得多快!酷吏是汉代时兴起的一个新的现象。我们先举几个例子吧。汉武

  • 最好酷吏尹赏:活埋流氓团伙 外来盗贼闻风丧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尹赏,汉朝,汉成帝

    最好的酷吏:活埋京城流氓团伙,外来盗贼闻风丧胆酷吏三 尹赏酷吏等同于皇帝的打手,作为一个打手,首先会做的就是能领会皇帝的意图,指哪打哪,揣着明白装糊涂。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敢打,身为一个打手,前怕狼后怕虎的,象什么样子?作为一个没有后台的小人物,尹赏就是靠能打,敢打才跻身酷吏一族的。尹赏没什么背景,他最

  • 刘邦同乡雍齿到底是怎么成为人生赢家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同乡雍齿

    雍齿和刘邦是同乡,都是秦末的泗水郡沛县人,原本是沛县的世族大家。公元前209年,也就是秦二世刚登基的第一年,就随着刘邦起兵公开反对秦朝。但是雍齿想来看不起刘邦,就在起兵的第二年,投靠了魏国,所以刘邦对雍齿是极为痛恨的。公元前209年,刘邦率军攻下了“丰”,并在萧何等人帮助下拿下了沛县,随后接连攻下湖

  • 刘邦得天下后是怎么安抚没封功的人?雍齿为什么也能封爵?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汉朝,刘邦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一口气封了二十几个功臣。接下去,其余的将领日夜争功不止,竟然封不下去了。有一天,汉高祖看见那些尚未得到封赏的将领成群结伙地坐在沙地上,神色诡秘,交头接耳。他不禁起了疑心,询问谋臣张良这是怎么回事。张良说:“陛下怎么连这都不知道!他们是在商量谋反啊。”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