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窦武和何进都是将军 他们为什么斗不过官宦

窦武和何进都是将军 他们为什么斗不过官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620 更新时间:2023/12/21 7:25:53

东汉将军为什么斗不过宦官,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前言:

窦武是汉桓帝的老丈人,也是汉灵帝的外公,同时兼任着大汉朝大将军的职务。这个职务比较特殊,一直以来都是由汉朝皇帝的外戚亲属来担任,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大将军手握天下权柄,是除了皇帝以外的帝国第二人。可是窦武却在诛杀宦官这件事上吃了瘪。窦武和陈蕃这两个朝中重臣双双被宦官灭族。

何进是汉灵帝的大舅哥,他妹妹嫁给了汉灵帝,所以何进也因此荣升为大将军。汉灵帝去世以后,何进以大将军的名头,执掌天下权柄。

这么一位权倾朝野的人,也打算对宦官动手。何进没有吸取窦武的前车之鉴,还没下手,何进的脑袋就已经被宦官们扔出了宫墙外。

01窦武和何进都是大将军,他们是如何跟宦官斗的呢?

窦武打算清除宦官,主要是因为宦官作恶多端,干预朝政。这个时候窦武把自己的家人都安插到了朝中做官,他们自己也逐渐成为了帝国的核心人物。

时机成熟以后,窦武发起了对宦官的进攻。他上奏太后,扬言要诛杀宦官。可是宦官们自己有一套说辞,他们的解释很简单:宦官制度,自古有之,难道仅仅因为某一些人的错误,就要取消宦官制度吗?

武既辅朝政,常有诛剪宦官之意,太傅陈蕃亦素有谋。时共会朝堂,蕃私谓武曰:“中常侍曹节、王甫等,自先帝时操弄国权,浊乱海内,百姓匈匈,归咎于此。今不诛节等,后必难图。”武深然之。蕃大喜,以手推席而起。---《后汉书》

太后一时之间拿不定主意,而窦武这个时候开始了摇摆不定的态度。于是这件事就被搁置了下来,长达三个月的时间,谁也没有给出一份标准答案来。

可这三个月,却给了宦官们充足的准备时间,等到窦武再次想要剿灭宦官的时候,宦官早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宦官利用自己长期在皇宫的优势,和宫中禁军之间处理好了关系。这就直接导致了窦武带人进宫的时候,直接遭遇了禁军的镇压。最终窦武兵败,宦官掌控了局势。

何进的情况也比较类似,他妹妹是太后,他作为大将军也想要把宦官给剿除了。可是这件事还是提前泄露了出去,宦官们都知道何进要动手了。

进素知中官天下所疾,兼忿蹇硕图己,及秉朝政,阴规诛之。袁绍亦素有谋,因进亲客张津劝之曰:“黄门常侍权重日久,又与长乐太后专通奸利,将军宜更清选贤良,整齐天下,为国家除患。”进然其言。---《后汉书》

这个时候太后忽然召他进宫,他身边的人都奉劝何进不要进宫。可是何进比较自大,他认为自己是堂堂大将军,宦官不敢把他怎么样。

结果宦官们早就埋伏在了宫中,何进进去以后,立刻就被宦官给杀了。他镇压宦官的行动还没开始,宦官就已经打赢了这一仗。

02窦武和何进为何都要针对宦官?

宦官在我们的印象当中,那就是不起眼的小角色。服侍皇帝的人,能够有什么地位和权力呢?可是东汉的宦官完全不是这个样子。

东汉的宦官长期掌控着朝局,一直以来都是大权在握,这是非常特别的事情。因为宦官跟太后、皇帝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所以他们比较容易得到太后和皇帝的信任。

有了这两位帝国顶尖人物的信任,那宦官自然就可以掌控朝局了。既然宦官想要插手朝政,自然就得罪了大将军。

西汉时期,大将军就是说一不二的那种人,尤其是霍光时期,权倾朝野。可是到了东汉,大将军则遭到了宦官的掣肘。

明旦悉军阙下,与武对阵。甫兵渐盛,使其士大呼武军曰:“窦武反,汝皆禁兵,当宿卫宫省,何故随反者乎?先降有赏!”营府素畏服中官,于是武军稍稍归甫。自旦至食时,兵降略尽。武、绍走,诸军追围之,皆自杀,枭首洛阳都亭。收捕宗亲、宾客、姻属,悉诛之,及刘瑜、冯述,皆夷其族。---《后汉书》

所以说与其说大将军是在针对宦官,不如说大将军是在跟宦官争夺朝政的权力。换句话说,大将军是在跟宦官争夺太后和皇帝。

东汉的大将军基本都是太后的外戚力量,所以他们都是皇帝和太后的亲戚。本身他们跟太后、皇帝的关系更好。

可是宦官们在长期服侍太后、皇帝的过程中,逐渐跟他们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也就逐渐取代了大将军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

所以说窦武、何进这些大将军,想要重新夺回在太后和皇帝心目中的那种关系,必然是要跟宦官开战的。

很可惜的是,宦官每天跟太后、皇帝生活在一起,而大将军却只能在朝堂上跟他们在一起,相比之下,大将军不可能在这方面竞争得过宦官。

于是大将军便要用武力彻底消灭宦官集团,用这种强有力的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现实吗?

03太后、皇帝根本离不开宦官,注定了大将军会失败。

宦官的存在,其实自古有之。因为皇宫内部需要这些人来完成各种工作,宦官之所以吃香,那是因为他们的不可替代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太后、皇帝的日常起居,都需要这帮人来伺候着。他们几乎充斥在太后、皇帝的每一天生活当中。

大将军天真地认为,他们可以完全除掉宦官集团,这件事根本就不现实。因为太后可以离开大将军,却万万离不开这帮宦官。

而太后母舞阳君及苗数受诸宦官赂遗,知进欲诛之,数白太后,为其障蔽。又言:“大将军专杀左右,擅权以弱社稷。”太后疑以为然。---《后汉书》

就算大将军跟太后之间是父女、兄妹关系,也无法替代宦官在太后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试想一下,大将军如果成功了,那么宦官将会被全部诛杀,太后、皇帝未来的生活,该由谁来照顾呢?

其实宦官向窦武求饶时的理由非常正确,因为一两个人的错误,就要彻底裁撤宦官这个职务,这是不合理的。其实宦官也就是在争取一个活下去的机会而已。

所以大将军想要彻底铲除宦官这个集团,这是不对的。宦官提出来的要求也很简单,只是清除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了。可惜大将军们不答应,结果只能鱼死网破了。

大将军为了权力对宦官统辖独守,宦官们为了生存,只能奋起搏斗。其实孰强孰弱大家一目了然,可结局却让人大跌眼镜,大将军几乎全部失败。

所以说不要小看一个人的求生欲,真正把人逼到了极点,他们还真的什么都干得出来。宦官此刻正是被激发了这种求生欲,两次的情况都一样。

04为什么宦官每次都能击败大将军呢?

宦官手里要兵权,还真的没有大将军大。可以说大将军是统领天下兵权的大元帅,实力自然是比宦官强大千百倍。

可是每次大将军都被宦官给诛杀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宦官有两个先决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宦官始终都在皇宫内部,这个地方不是什么兵马都能闯进来的,毕竟皇帝和太后,跟宦官都住在一起。第二个条件是宦官手里掌握着禁军。禁军是保护皇帝的重要军队,他们人数在千人左右,足以维持皇宫内部的安定。你窦武或者何进要想收拾宦官,总不能把人家叫出来收拾吧?这帮人可不是傻子,所以说他们必须要带兵进宫收拾宦官。

让等诘进曰:“天下愦愦,亦非独我曹罪也。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财千万为礼,和悦上意,但欲托卿门户耳。今乃欲灭我曹种族,不亦太甚乎?卿言省内秽浊,公卿以下忠清者为谁?”于是尚方监渠穆拔剑斩进于嘉德殿前。

---《后汉书》

这么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带多少兵马?带的少了怕抵挡不住宦官们的反攻,带的多了,皇宫内部则会陷入一片恐慌,而且士兵到了皇宫以后,极有可能引起骚乱,到时候他们控制不住局面可就玩完了。

于是乎窦武只能带和禁军旗鼓相当的人马进宫,他们是来杀宦官的,可不是来造反的。于是宦官利用禁军拼死抵挡大将军的人马。

相比之下,禁军是占据一定优势的:

首先禁军非常熟悉皇宫内部的地理环境,他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占据上风。其次禁军作为皇家军队,士兵的素质那都是相当高的,毕竟是要保卫全国权力核心人物,自然不敢大意。由此可见,大将军失败,其实已经是必然的事情了。

05曹操知道宦官的优势,所以他不会让这种事情出现。

曹操后来也做到了类似大将军的位置,是大汉朝的丞相,掌握天下权柄。这个时候他也会面临相同的问题吗?

宦官集团敢于向曹操动手吗?其实这一点丝毫不用担心。因为曹操知道整件事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所以他从根源上就已经切除了所有的可能性。

整件事最大的病症其实就出在皇帝和太后身上,因为太后和皇帝纵容宦官,这才导致了宦官骄纵跋扈的局面。

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后汉书》

而汉献帝刘协,他在位的时候,是没有太后了,所以只有他有可能亲近宦官。不过很不幸的是,汉献帝手里丝毫权力都没有,甚至连个国家象征都算不上了。

就算是他亲近宦官,那他手里也掌握不了禁军的军权,因为禁军全部都是曹操的人。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也就是说大汉王朝其实就是一个空架子,从里到外,全部都是曹操的地盘。

就算宦官们有什么小心思,那他们也没有任何权力跟曹操争锋。曹操为什么能够如此有先见之明呢?主要原因是曹操经历过宦官干政的局面,他清楚怎么做才能彻底解决宦官的问题。

当年何进就是不听曹操和袁绍的劝阻,所以才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在汉献帝时期,曹操做过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杀了伏皇后,第二件事就是诛灭董国舅。

其实这两件事所牵连的人,那是相当多的,也就是把皇宫内部重新做了一次大清洗。因为任何人都有静极思动的情况出现,只有重新洗牌,才能够再次营造出权力收归己有的局面。

总结:皇帝是帝国核心,控制好他就掌控了一切。

窦武和何进一直以来所针对的对象都是宦官,其实他们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象,真正让宦官掌握权力的人,那就是皇帝本人。

不管皇帝年幼与否,只要他们还是帝国的象征,那至少是有资格调动禁军的。因为这帮禁军不是你大将军养着的,也不是宦官们养着的,他是皇家养着的。

所以宦官可以轻易调动禁军,还不是因为有皇帝的授权吗?窦武跟何进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味地去针对宦官,自然是舍本逐末,抱薪救火了。

曹操从一开始就杜绝了这件事:禁军全是他的人,而且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大洗牌。甚至到后来连皇后都是他的女儿,这是为了方便汉献帝死了以后,太后掌权的局面出现。

参考资料:

《后汉书》

《三国志》

标签: 东汉宦官

更多文章

  • 窦武、何进和宦官之间的争斗!窦武、何进为何斗不过宦官?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汉朝,窦武,何进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窦武、何进和宦官之间的争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窦武是汉桓帝的老丈人,也是汉灵帝的外公,同时兼任着大汉朝大将军的职务。这个职务比较特殊,一直以来都是由汉朝皇帝的外戚亲属来担任,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大将军手握天下权柄,是除了皇帝以外的帝国第二人。可是窦武却在

  • 窦武好歹也是东汉外戚,为何斗不过宦官?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窦武,东汉

    对窦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窦武是汉桓帝的老丈人,也是汉灵帝的外公,同时兼任着大汉朝大将军的职务。这个职务比较特殊,一直以来都是由汉朝皇帝的外戚亲属来担任,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大将军手握天下权柄,是除了皇帝以外的帝国第二人。可是窦武却在诛杀宦官这件

  • 窦太后要让刘武接替皇位为什么会失败?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窦太后,汉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窦太后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中国历史上很多时候会出现一个有趣且奇怪的情况,就是王朝鼎盛时,会出现不止一个有能力、有实力接班的皇子,上演夺嫡的政治斗争。而王朝衰落时,却是一群矬子里都很难找出半个将军。汉文帝就有两个相当能干的儿子,只是这一文一武的两兄弟之间的关系却

  • 西汉官员,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杜延年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西汉,杜延年

    杜延年(?—公元前52年),字幼公,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人,御史大夫杜周少子,西汉官员,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杜延年通晓法律,初任补军司空。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平定益州蛮夷叛乱,回朝后任谏大夫。上官桀等人谋乱时,杜延年知其谋报告汉昭帝

  • 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的杜延年,他一生都有哪些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杜延年,西汉

    在古代有为了纪念功臣而建立的麒麟阁,里面都是为了当时的朝廷而建功立业的大人物,大功臣。杜幼公,接下来听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杜幼公出身于官僚世家,他的父亲曾经位列三公,地位非常的崇高。而他的两个兄长也外放地方担任太守,行事比较残暴狠毒,据说家财万贯。杜幼公行事风格和两个哥哥完全的不

  • 西汉大臣常惠曾和苏武一起被留匈奴十余年吗?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常惠曾和苏武一起被留匈奴十余年吗

    常惠,西汉时期人士,家乡位于太原郡。他是历史上有名的西汉朝廷大臣,出了名的外交家,他曾活跃于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任西汉皇帝在位期间。早年,常惠曾跟随苏武出使匈奴,却被迫扣留在匈奴十九年,直到汉昭帝时期才得以被放还回国,回国后被封为光禄大夫。在职期间,常惠为西汉的外交事业作出了不少贡献。常惠常惠年

  • 揭秘二朝元老“壮武侯”常惠抗击匈奴的传奇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常惠

    常惠是太原人,少时家贫,主动要求应募,跟随苏武出使匈奴,一起被拘留十余年,汉昭帝时才得以归还。汉朝嘉奖他的功劳,拜为光禄大夫。这时乌孙公主上疏,说匈奴勾结车师军队,一起侵犯乌孙,请求天子派军救援。汉朝正要派军攻击匈奴,恰好汉昭帝去世,朝延立、废昌邑王刘贺,又尊立汉宣帝,无暇顾及。到本始二年(前72)

  • 常惠:陪苏武放了19年的羊,为何知名度不高?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常惠,西汉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述常惠的故事。公元前100年,深夜,已被封为中郎将的苏武,仍在收拾行装准备次日启程。今年40岁的他将代表汉国出使匈奴。紧闭的门扉被推开,倒灌的夜风吹拂过摇曳的红烛,人影绰绰。“大人”卑躬屈膝的仆人立在门外,似有难言之隐。“有什么事吗?

  • 从陈阿娇到钩弋夫人 汉武帝到底有多薄情?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汉武帝

    在05年时,一部《汉武大帝》红遍了大江南北,汉武帝的雄才伟略被陈宝国老师演绎的淋漓尽致,而我印像最深的,莫过于刘彻的红颜知己,他的宠妃们。阿娇皇后人人都知道“金屋藏娇”这个成语,这是刘彻对青梅竹马陈皇后的承诺。他做到了,我相信,在他们成亲初期,汉武帝是爱着阿娇的,他们度过了夫妻和睦的十年,可是陈皇后

  • 陈阿娇:从金屋藏娇到幽禁冷宫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陈阿娇

    汉武帝年幼时曾言:“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正是这句童稚之语,成就了一段金屋藏娇的传奇婚姻。身世显赫的阿娇成了武帝的第一位皇后,却不是唯一的一位。在变幻莫测的后宫斗争中,娇骄率真的阿娇终因无生育、色衰爱弛,逐渐遭到了武帝的冷落。加之多年之后的一起真相莫测的巫蛊案,阿娇皇后之位被废,最终幽禁于冷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