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真相:靖康之耻罪魁祸首王安石

历史真相:靖康之耻罪魁祸首王安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375 更新时间:2024/3/19 16:02:26

靖康之难,一个极其富强的宋王朝,突然崩盘,绝大多数人尚未来得及反应,就已经迅速跌落至谷底。这其中既有一些客观原因,但更多的是人为因素造成,靖康之难到底是谁造成的祸害,这个话题在南宋以后一直都很热门。

汉式帝国结构发展到宋代日趋完善,组织能力更加强大,所以宋朝创造出汉唐都远远不能望其项背的文明高峰,但仍有其缺陷,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抗大风险能力。封建领主制民族将主权分散到许多个层叠的领主单元,所以组织能力很差,但其中一个甚至几个领主的损毁都不会造成全盘崩溃。而庞大的汉式帝国虽然组织能力奇强,但是高度统一的主权形式也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了一个篮子里,一旦被敌军攻克国都,整个国家都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

网络配图

前代的汉唐面临的敌人很弱,做不出来这样的事,但时代发展到宋代,辽、金甚至西夏、蒙古的出现就有了将这种危险转化为现实的可能。而由于缺乏长城的稳定防御以及蒙古草原的现代化,宋帝国的国土安全远逊于前代甚至后代的明朝。虽然宋初通过强大的河北军,用无数儿郎的血肉组成新的长城,以步制骑,将强大的辽军挡在国门之外,但随着与辽帝国的百年和平以及西夏的崛起,宋军的精锐已经转移到陕西军,河北军的实战能力已经很差。

当失去辽帝国这个活长城又错信郭药师时,河北军再也无法像百余年前的潘美李继隆那样抗击彪悍的女真铁骑了。而本来更加强大的陕西军,被牵制在广袤的西夏边境上,又突然失去了童贯这个主心骨,虽然也派出了一些部队救援中原,但始终没有对金军形成有效攻势,甚至被濒死的西夏人咸鱼翻身,战线东移了不少。

顺便说一句,有些人说宋朝“守内虚外”,为了维护封建独裁统治,不信任边将,把兵力都集中在都城,所以边防军战斗力差。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宋初的精兵集中在河北,后来在陕西,东京只有一些内卫、仪仗部队,靖康之难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正是都城守御虚弱,边防精锐来不及救援造成的。“守内虚外”的说法有,但恰恰是错误的。

当然,除了这些客观原因外,更多的是人为因素。类似情况发生在罗马、波斯、大明身上的时候,都是这些帝国自身走入弱势,实难支撑的时刻。而宋帝国却是在经济、军事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主动崩盘,则不得不认为人为因素更多于客观因素。

靖康祸首首先想到的自然是童贯,这位宦官王确实在陕西战场立下大功,但他为了立更大的功,挑唆艺术家皇帝违背祖宗家训,挑开宋辽战端,自己创造了无数令人瞠目的纪录,也将文明葬送在了巅峰。而他的同伙蔡京王黼、赵良嗣包括宋徽宗也都是主要责任人。

当然,这些人是直接责任人,但这一群思维方式奇特的人是怎么掌握国家大权的?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现在有些人把祸首认定为宋太祖、宋太宗,认为是他们阉割了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造成了靖康之祸。甚至有人把责任扣在孔夫子头上,认为是儒学造成了汉民族的“文弱”。我还遇到过有人说是朱熹的理学造成的(注:朱熹在靖康之难三年后才出生)。为什么靖康之难这么重大的一个历史教训,到我们的时代突然变得这么混乱,会有这么多人对这么严肃的一个问题信口雌黄?事实上,南宋以后人们对靖康之难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并且基本认定其祸首就是——王安石

对,您没有看错,靖康之难的祸首正是“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

很清楚,靖康之难的原因既不是什么“文弱”,也不是什么“守内虚外”,而是灭辽这个近乎弱智的决策。世界上有弱智存在很正常,但是弱智们掌握朝政就很可怕了,宋徽宗、蔡京、童贯、王黼这些人为何能够身居高位并且沆瀣一气,破坏宋帝国长久以来稳定的决策机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党。

网络配图

熙宁变法我们前面一直没有说清,因为现在才是说清的时候。熙宁变法的具体内容完全正确,大多进入宏观经济学的经典教材,也是现代国家具体采用的经济政策,王安石的奇才堪与沈括、牛顿比肩。但是他试验这些工具的时候方式太过于激进,对经济的一时伤害尚在其次,而这场变法造成的“新旧党争”才是靖康之难的主源头。王安石除了千年不遇的卓越才华外,还拥有极高的人格,但非常遗憾的是他提拔的人却没有一个好东西。

曾布吕惠卿这些人不是真正的改革家,而是企图打着改革的名义攉取政治利益的投机分子。《宋史奸臣列传》中共有21人,其中14人在北宋,这其中又有12人都是新党人士。大家注意,“新党”、“旧党”这样的词汇并非所谓旧党人士发明,而是新党人士在朝廷内部人为划分出的阵营,政治投机商们便通过这样的阵营打击异己,提拔自身。宋神宗年轻时信任王安石,是新党的支持者,后期非常后悔,转而支持旧党。而其后执政的皇帝、太后在新党和旧党之间反复切换,将党争的风气推向了高潮,而最令人遗憾的是,最后的胜利者仍然是新党:宋徽宗。

虽然最后的新党不再像王安石那样不理智的强推新法,但他们的政治风气却已经形成。众所周知,权力的制约和内部平衡是一个权力主体生存的保障。按照宋朝的权力制约设计,皇帝、台谏、文官形成三足鼎立的制约态势,相当稳固。但是新党人士为了自身利益,无原则的和皇帝合作,压倒了反对势力,形成了制约很小的权力阵营。这种风气在曾布、吕惠卿身上已有体现,在蔡京、童贯身上更是发挥到了极致。按照宋廷的决策机制,做出一项战略决策需要通过很多环节,接受很多监督,并非某些人头脑一热就能通过。伐辽这种智力不正常的战略明显是某些人的好大喜功,在正常的朝政下是不可能通过的,也只有皇帝、首相、总司令沆瀣一气的时候才能通过。

网络配图

宋朝的官不是这样的当的,中国的官不是这样当的,儒家的官不是这样当的。

中国长期以来坚持以儒家学说选拔人才,这是一套经过长期实践检验了的、稳定而又与时俱进的道德体系,不是由时人随意捏造的实用标准。在这套客观标准下,任何当权者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提拔符合自己思路的跟班,也就不会形成沆瀣一气的官场风气。

但是这种机制也总有失误的时候,碰巧就被王安石给撞上了,造就了“新旧党争”,让一群小人假借“改革”之名行乱政之实。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标签: 王安石

更多文章

  • 还原真实潘美:杨业之死被放大成他最大污点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潘美

    潘美字“仲询”,名“人”,是宋太祖、宋太宗时的两朝元老。北宋开国初期的重要征战,除西蜀之战外,都有潘美的智慧与血汗。其威名在平岭南、定江南、征太原、镇北门等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中表露无遗。史书记载,潘美长相俊美倜傥,很有才干和志向。他成长于五代十国的后汉,在时局动荡之际,他不甘于平凡与平庸,曾对一个叫

  • 铁腕雍正处理贪官:三招让贪官胆寒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贪官

    在中国古代,皇帝处理贪官的手段多种多样,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于贪污的官员直接剥皮抽筋杀了无完人之多!小编要来讲的则是关于雍正皇帝处理贪官的办法,他只用了三招就让贪官胆寒。网络配图第一、釜底抽薪雍正认为,官员贪污绝不是一个人所为,一个人不可能完成贪污。因此,他们的亲属必然参与了。因此,为了杜绝贪

  • 大汉朝最牛歌女卫子夫一家霸天下为何惨遭灭门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卫子夫

    "生男不必太欢喜,生女不必太悲伤,试看卫子夫,一家霸天下。"这是汉武帝时期广为流传的歌谣。中国历来都是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生了个儿子就哈哈大笑,生个女儿就成了苦瓜脸,然而卫子夫的事迹却告诉后人,生了女儿不必"心悲煞"。汉武帝爱上歌女出生的卫子夫。卫子夫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家的一个唱歌的奴婢。平阳公

  • 杀人狂魔忽必烈:送给南宋7000万颗人头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杀人狂魔忽必烈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先后解除藩镇的兵权,解决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图片来源于网络种族灭绝铁木真曾说“人生最大的乐趣是把敌人斩尽杀绝,抢夺他们所有的财产,看着他们亲属痛哭流泪,强奸他们的妻子和女儿”。而他的孙子忽必烈用行动践行

  • 古代皇室多恐怖,汉武帝竟然下令抄斩儿子全家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汉武帝

    如果不是因为机缘巧合,做了皇帝,汉宣帝刘询留给世人的印象也就是贪玩而已,比如他喜欢斗鸡走马,比如他像个没笼头的马,爱四下转悠,常常一出长安就没了踪影,其足迹所至,史书称是“周遍三辅”。人们要想在长安城再见到他,往往要等到每年朝会的时候,因为在这个时候他必须随其他的族人去朝见皇帝的。但这也是随便说说,

  • 三国演义中残忍一幕:刘备饱食人肉宴值金百两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备饱食人肉宴值金百两

    三国史诗英雄辈出也冤案多多。发生在号称仁慈之主刘备身上的一桩饱食“人肉宴”的大案可说是千古奇冤,令人惊叹的是,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老夫子以平铺直叙的笔法描写了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号称仁慈之主的刘备与其谋士孙乾饱食“人肉宴”后,得知真情,不但不对死者之死抱以丝毫同情态度,惩罚凶手,反而禀明丞相曹操,

  • 历史上隋唐英雄之幽州王罗艺为何悲剧收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罗艺

    受演义小说的影响,罗艺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幽州王,拥兵自重,雄霸一方。他有个武艺超群又英俊帅气的儿子,那就是人称“隋末天下第七条好汉”的罗成。他还有个在界牌关大战番将的孙子罗通,另外还有个大名鼎鼎的外甥秦叔宝。演义终归只是演义,并非真实的历史。真实的罗艺并非世代居住在幽州,他祖籍襄阳(今属湖

  • 赵云很早追随刘备才能也获首肯,为何他不被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赵云

    在《三国志》中,赵云身着白袍,武力甚强,与刘备是一见如故,便投入刘备帐下,南征北战,于长坂坡万敌群中救出后主刘禅,保护刘备顺利迎取孙尚香,后来,又是他出面,拦下被孙尚香带走的阿斗。在汉水之战时,赵云更是用空营计吓退曹操追兵,刘备称他浑身是胆。当攻下益州后,赵云发挥他的敏锐政治目光,劝阻刘备收揽民心。

  • 曹操养子曹真:两次挫败诸葛亮位极人臣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曹真

    曹真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他为曹操养子。足智多谋,一生曾两次大挫诸葛亮,在曹魏时期手掌大权。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曹真。网络配图在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曹真被刻画成好大喜功,心胸狭隘,屡战屡败的窝囊将军。而这,显然和正史中的曹真相去甚远。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曹操之说以可以挟天子以令天下,成为实力最为强大

  • 明君李世民的疯狂私生活,竟想立弟媳为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世民

    王珪是唐初四大名相,此人性情沉静恬淡,为人正直,安于所遇,与人交往不苟且附和,《新唐书》记载了他和唐太宗李世民之间的一次对话。一天,王珪进见,看到“有美人侍帝侧”。李世民指着美人说:“庐江王李瑗不行道义,杀其丈夫而纳其为妾,怎会不灭亡?”王珪赶紧起身回答:“陛下,您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