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著名太监王振如何一步步走入专政人生?

明朝著名太监王振如何一步步走入专政人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507 更新时间:2024/1/29 21:28:35

明朝有数不清的太监,凡有些名气的都是有一技之长的,著名太监王振就是这样。他本是河北一个县城的小混混,年轻时候读过一些书,考了几次科举都没考中,娶妻生子后,在县里当教官,后来犯了罪要被发配充军。这时,正赶上朝廷要挑选一批地方上的学官进宫培训女官,这本是个好工作,但是,前提是要净身做太监。若碰上这样的事,很少会有人去,可是王振以为这是个出人头地的好机会,便抛妻弃女,自阉进宫了。

明宣宗朱瞻基是个很重视太监文化水平的皇帝,可是宫里的太监们大多没文化,这时候略通文字的王振就成了太监中的佼佼者,被尊称为“王先生”,明宣宗也认为他是个人才,便派他去侍奉太子朱祁镇读书。

就这样,生性狡猾的王振与太子朱祁镇朝夕相处,用尽各种手段,深深地赢取了太子的欢心和信任。道貌岸然的王振一跃成了太子的蒙导师,这为他以后的夺权之路打下了基础。

没几年,明宣宗死了,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这下,王振自然是被重用——王振取代原司礼太监金英的位置,成为太监的头儿。

和父亲比,朱祁镇懒多了,他把“票拟”和“批红”的权力都交给了王振。一个放到现在连小学都没毕业的并有严重生理障碍的人,一下子掌握了国家大权,这该是多不靠谱的事。

王振仗着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开始在宫里作威作福。后来,他私欲膨胀,还掌握了一部分军权,用来震慑文臣。

但是,王振的道路也并未一帆风顺。

明宣宗驾崩前,为朱祁镇钦点了五位顾命大臣,他们是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和胡濙,继位时朱祁镇只有九岁,还不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便由其祖母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张氏是一个贤明有德的人,她虽然秉政,但把一切国家事务都交给内阁大臣们处理,自己绝不过问。

张氏见王振有逐渐干预朝政的野心,为防止宦官专政而亡国的前朝历史悲剧重演,她决定给王振来个下马威,以打消他的野心和年头。

一天,张氏让宫女穿上戎装,佩上刀剑,守卫在便殿,然后将五位顾命大臣召来,嘱咐他们好好辅佐幼主,又嘱咐小皇帝国事要和五位大臣商量。

过了一会儿,张氏宣王振上殿觐见,王振一看指妻子和五位大臣都在,以为张氏要对自己委以重任,心理正暗暗得意,谁知,张氏一改刚才的和颜悦色,厉声喝令他跪下,斥责他办事不懂规矩,要赐死他。

王振还没反应过来,脖子上就冷冰冰的架上了刀剑,顿时吓得魂不附体,趴在地上直喊饶命,浑身哆嗦。朱祁镇和五位大臣也吓了一惊,急忙跪在地上请求张氏免王振一死。

见此情形,张氏只好作罢,只是用极具威慑力的口吻,告诫王振皇帝年幼,像他这样的宦官自古以来就容易祸害国家,今天看在皇帝和大臣的面子上,姑且饶你不死,但以后决不许敢于朝政,如有违规,立即斩首。王振听了,急忙磕头谢恩,连滚带爬的出去了。

有了这次教训,王振已经被吓破了胆,便再也不敢兴风作浪,安分老实的当了七年司礼太监。

要是张氏与五位大臣能长生不老,王振是绝无翻身之日的。正统七年,张氏病死,大明王朝失去了对王振最有控制力的一个人,王振夺权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被消除了。此时,五位顾命大臣也都老的老,死的死,继任的几位内阁大臣又因资历浅缺少威望,朝廷的权力正在青黄不接的过渡时期,于是王振独揽大权的时机成熟了。凭借着明英宗朱祁镇的宠信,王振轻而易举的掌握了大明王朝的政权。

有一件事可以说明王振的嚣张程度,在大明宫门口,矗立着一座三尺高的铁碑,那不是一个普通的摆设,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为防止宦官专权而立的,上面刻着“内臣不得敢于政事”八个大字。专横的王振私自让人把这碑捣毁了。第二天朝堂之上,竟没有一个人敢指责王振的罪行,可见王振的地位之高。

王振控制了锦衣卫,一时间权倾四海。此外,他还到处结党,一些官僚见王振日益掌管大权,便纷纷对其谄媚奉承,巴结贿赂,以求能升官发财。

有个叫王佑的人,为了拍王振马屁,特意不留胡子,王振问他为何这样,他厚颜无耻的把王振比作自己的亲爹,说父亲没有胡子,儿子更不能有。其无耻境界,自古罕见,但王振听了,异常高兴,立即任命他为工部侍郎。

王振还利用各种机会排除异己,残害忠良。他先后杀害了弹劾自己的张环和顾忠,囚禁了驸马都尉石璟。很多朝臣,都因得罪王振而遭无妄之灾。

但是,小人得志,很难长久,王振的下场也很凄惨。

王振在贪欲的指引下,蛊惑明英宗亲征蒙古,导致明英宗被俘虏,是为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王振被对其愤恨已久的护国大将军樊忠一铁锤砸死了。王振的死党和家人也都被处斩。

明朝有数不清的太监,凡有些名气的都是有一技之长的,著名太监王振就是这样。他本是河北一个县城的小混混,年轻时候读过一些书,考了几次科举都没考中,娶妻生子后,在县里当教官,后来犯了罪要被发配充军。这时,正赶上朝廷要挑选一批地方上的学官进宫培训女官,这本是个好工作,但是,前提是要净身做太监。若碰上这样的事,很少会有人去,可是王振以为这是个出人头地的好机会,便抛妻弃女,自阉进宫了。

明宣宗朱瞻基是个很重视太监文化水平的皇帝,可是宫里的太监们大多没文化,这时候略通文字的王振就成了太监中的佼佼者,被尊称为“王先生”,明宣宗也认为他是个人才,便派他去侍奉太子朱祁镇读书。

就这样,生性狡猾的王振与太子朱祁镇朝夕相处,用尽各种手段,深深地赢取了太子的欢心和信任。道貌岸然的王振一跃成了太子的启蒙导师,这为他以后的夺权之路打下了基础。

没几年,明宣宗死了,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这下,王振自然是被重用——王振取代原司礼太监金英的位置,成为太监的头儿。

和父亲比,朱祁镇懒多了,他把“票拟”和“批红”的权力都交给了王振。一个放到现在连小学都没毕业的并有严重生理障碍的人,一下子掌握了国家大权,这该是多不靠谱的事。

王振仗着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开始在宫里作威作福。后来,他私欲膨胀,还掌握了一部分军权,用来震慑文臣。

但是,王振的道路也并未一帆风顺。

明宣宗驾崩前,为朱祁镇钦点了五位顾命大臣,他们是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和胡濙,继位时朱祁镇只有九岁,还不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便由其祖母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张氏是一个贤明有德的人,她虽然秉政,但把一切国家事务都交给内阁大臣们处理,自己绝不过问。

张氏见王振有逐渐干预朝政的野心,为防止宦官专政而亡国的前朝历史悲剧重演,她决定给王振来个下马威,以打消他的野心和年头。

一天,张氏让宫女穿上戎装,佩上刀剑,守卫在便殿,然后将五位顾命大臣召来,嘱咐他们好好辅佐幼主,又嘱咐小皇帝国事要和五位大臣商量。

更多文章

  • 女皇武则天一生中的四位男宠 最终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武则天

    武则天,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县,生于长安,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和众人皆知的女皇帝。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

  • 李世民少有的识人不明:没有看透墙头草徐茂公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李世民

    纵观中国历史,凡是能成事的帝王身边总围着一大批的能臣良将,难道真的是因为他们身上充满了霸王之气,振臂一呼天下云集,虎躯一震天下咸服吗?非也,之所以帝王身边能者云集,是因为他们善用帝王心术,会拉拢各种人才。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靠着在外征战拉拢的各路豪杰,成功的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夺取了皇位

  • 真实的蒋干:赤壁之战后被冤枉千年的三国名士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蒋干

    历史上的蒋干虽有负曹操之托,但未失名士之风。《三国演义》诬蒋干盗书,且将其刻划为一被人捉弄的小丑形象,虽增加了文学效果,却使其斯文扫地,实在是一起影响千年的大冤案。网络配图蒋干,在《三国演义》里,是曹操帐下幕宾。人物不大,在赤壁之战中却举足轻重。战前两次自告奋勇过江去游说周瑜和打探虚实,两次被周瑜巧

  • 历史上三位患糖尿病的皇帝 其结果都很惨!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刘邦

    古代的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症。我国古代对消渴症的最早记载,出自唐代著名道士、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中,其对消渴症的描述:“消渴病者慎者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它;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由此可见,糖尿病并不是什么罕见病。根据史料推测,汉高祖、汉武

  • 出身平民的刘邦为何能够建立大一统的汉室大业?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邦

    出身平民的刘邦能够在与楚国贵族的项羽的争斗中取得胜利,从而建立起大一统的汉室大业,善于用人是很关键的一点。韩信就曾指出自己可以领很多的兵马,刘邦最多只能统领十万,但是刘邦却可以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将领。刘邦拥有一套现在很多管理者都值得学习的用人之道,能让有才之人发挥所长。第一,刘邦识人善用,唯才是用。

  • 光武帝刘秀创业艰辛路 曾被围追被迫冒险踩冰过河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秀

    公元23年是汉光武帝刘秀人生跌宕起伏的一年。当年五月,他率援兵大破王莽的围兵,取得举世震撼的“昆阳大捷”;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却传来令人心碎的消息,哥哥刘縯被更始帝刘玄所杀,而刘秀却不敢表现出相应的悲痛,只能憋着,忍着。他的低调换来了新的事业开创机会,当年十月,刘玄委派他去河北开创新的天地。

  • 古来皇帝多好色 揭秘康熙做了啥荒唐糊涂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康熙

    看过历史的都知道,康熙帝是一个伟大的君主,平三藩、收复台湾,可谓功勋卓著。不过这样的人,一旦用起情来,却也荒唐透顶。康熙帝曾跟自己的姑母乱伦。虽然遭到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可仍然让康熙遂了心愿。故事是这样的,太皇太后大玉儿晚年年龄老迈,行动不便,在自己那里便让大臣给皇帝讲史,此时,汤斌、高士奇等都是很有

  • 历史谜题:梁武帝萧衍为什么会饿死于宫中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梁武帝

    萧衍,曾任齐国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梁朝。萧衍夺取帝位后,励精图治,南梁初期社会获得了比较好的发展。但是这种局势并没有维持下去,梁武帝安顿好江山社稷,消除种种后患之后,很快便沉溺于佛教中不能自拔。他下令广建寺庙,全民奉佛,并亲自主持修建了大爱敬寺、大智度寺、同泰寺等,耗费无

  • 历史上带面具作战的将军 除了兰陵王还有他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狄青出身贫寒,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精通骑马射击。早期是隶属于御马直的一名骑兵,后选做散置。宝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下诏选择卫士到边疆,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

  • 清皇室羞于启齿的史实:同治帝死时几乎全身溃烂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同治

    太医不敢言明,其实他们早已明白,这是比天花更可怕的病——梅毒。这种通过性传播的疾病根本没有治愈的可能,而且死相凄惨。慈禧下令施以治天花的药物,气急败坏的同治帝对着母亲吼道:“朕根本没得天花,你存心置朕于死地!”御医们满腹狐疑,却不敢多言,只是照慈禧之命行事。网络配图虽然是万乘之尊,可命运还是公平地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