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朝同治帝光绪帝老师翁同龢为何被称为“人参状元”?

清朝同治帝光绪帝老师翁同龢为何被称为“人参状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738 更新时间:2023/12/6 21:19:01

翁同龢在晚清史上声名显赫,他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官刑、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然时人称之为“人参状元”,这是为什么呢?

这当中有个很有趣的故事。原来,翁同龢当年之所以能在殿试中一举夺魁,得中咸丰六年状元,除了靠真才实学外,其随身携带的两支人参也功不可没。

在这里必须提到一个人,他叫孙毓汶,字莱山,山东济宁人。他与翁同龢是咸丰六年的同榜进士,更为特殊的是,翁同龢是那一榜的状元,而孙毓汶屈居其后,为第二名榜眼。

孙毓汶的家世十分显赫,其祖父孙玉庭为清朝的大学士,父亲孙瑞珍为尚书,兄长孙毓桂为道光二十年(1840年)状元。

翁同龢的家世,与孙毓汶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后为同治帝师。翁同龢的长兄翁同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授了翰林院编修,曾任安徽巡抚;翁同龢的二哥翁同爵,曾任陕西、湖北巡抚,时称翁家“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 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 。

翁同龢与孙毓汶都极有才华,均为时人所称道。咸丰六年的殿试竞争状元者,其实就是翁同龢与孙毓汶两人,这两人都志在必得。孙家欲使孙毓汶独占鳌头,能与孙毓淮成为“兄弟状元”,留下一段佳话,只怕状元给翁家抢去了,因此便生一计。

当时,凡赴试者离殿廷较远的,在殿试前夕,多寄宿在朝门附近。翁、孙两家都是显宦,又是世交。孙府在皇城附近,而翁家距离较远。

殿试前夕,孙家特邀翁在府中住宿。晚饭后,孙父孙瑞珍即嘱咐儿子孙毓汶早些睡觉,以便翌日有充沛精神参加殿试,自己则以长辈身份对翁同龢殷勤款待,频频劝酒。席散之后,孙瑞珍又邀翁同龢到他书斋里,把殿试的规例不厌其详地一一指点,直到深夜,才让翁同龢回房休息。此时,孙毓汶早就酣然入梦,甚是养精蓄锐。

翁同龢刚上床,孙瑞珍又暗中派人在翁的住房四周大放爆竹,一直放到天亮,使翁不能稍息片刻。翌日进入试场,翁同龢觉得全身无力,昏昏欲睡,心想这回殿试绝无夺魁希望。正在无奈之际,忽然想起身上带来两支人参,遂马上放入口中咀嚼,翁顿时觉得精神十足,执笔直书,无一败笔。幸得两支人参救急提神,终使翁高中状元,于是人皆称翁同龢为“人参状元”。

人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保健珍品,它有多方面的功能,包括大补元气,补肾助阳,生津止渴,补脾益肺,益心复脉,益智健脑等等。据《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故有不少由人参组成的方剂在治疗上能发挥卓越的效果,如独参汤、参附汤、生脉散等等。

翁同龢与孙毓汶后来都做了很大的官,但结局都不好。

翁同龢于咸丰八年(1858年)就成为陕甘学政。同治四年(1866年),他被派弘德殿行走(同治帝读书处)成为小皇帝的老师,至同治十三年时已是内阁学士兼侍郎了。光绪初年,他晋都察院左都御史,擢刑部尚书,充军机大臣,还在光绪帝的书房担任“总师傅”,是位极人臣的帝师。

孙毓汶授职编修后,于咸丰八年丁父忧,回到山东老家。因在家乡办理团练不称僧格林沁的心意,被革职发往新疆。直到光绪元年(1875年),他才返回北京,擢内阁学士,授工部左侍郎。

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当时朝廷上的清流党人认为恭王总持国政,一无善策,对其备加攻讦。慈禧对恭王亦不满意,就借机革除他的一切差使,与恭王同事的李鸿藻、翁同龢等人均遭罢黜。

铁打的营流水的兵,恭王去了醇王来。孙毓汶是醇王的铁杆,这是自然得了势,遂入直军机,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孙毓汶自入军机处后,当国十年,权倾朝野。醇王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死后,他仍得慈禧信任如故,一直拖到甲午(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事发生,朝廷内外对孙毓汶的不满达到了顶点。如文廷式等人,联袂赴孙毓汶宅中,令其缴还门生帖,意思是不承认他做自己的老师。

孙毓汶在官场的口碑很差。据史料记载:孙毓汶为西太后“最得意信任之人,且与李莲英结兰谱,得以侦探内容消息,视皇上(光绪)如虚器焉”,也就是说,孙毓汶是慈禧太后最为信任的大臣,而且与太监李莲英是拜把子兄弟,经常能打听到皇宫机密消息,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还有一个事例更能说明孙毓汶的差劲。一次,贵州蕃司王德榜进京要拜见他,孙毓汶竟然索要门坎费白金千两,王蕃司气得直骂:“为官不是他孙家的官,不见有什么利害,何必非贿赂他。”愤然离去。等他一回到任上,正赶上巡抚缺额,孙毓汶对皇帝说王德榜不通文理,不能权摄封疆,于是改用臬司权领巡抚。王德榜一听此事,气愤而死。

至1894年十月,前线败报频传,慈禧不得已召见年过六旬的恭王,命其重新出山,主持对外交涉,会同办理军务。半个月后,孙毓汶就被光绪帝革去一切职务。

不久,恭王病死。翁同龢在光绪帝的支持下,成为朝臣的领袖。甲午战争惨败直接引发的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来说是一次空前深刻的变革。翁同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向光绪帝举荐康有为等进步人士,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他力主变法维新,为门生天子光绪帝拟定并颁发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定国是诏》,揭开了百日维新的序幕。由于触犯了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翁同龢为此被开缺回籍。“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余恨未消,又下令将翁同龢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翁同龢与孙毓汶最后皆抑郁以死,这对老冤家估计到了地下相见时,一定相对无语,情何以堪。

标签: 清朝同治帝光绪帝翁同龢

更多文章

  • 五代十国最牛的政治不倒翁冯道:经历10个皇帝而保持权位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冯道

    冯道(882-954,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史称“官场不倒翁”),字可道,五代时人,自称长乐公,心胸宽阔,随遇而安,一生过得算是快乐。一日,冯道的一位学生到他家读《老子》,当读到书中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时,忌于师讳,

  • 南宋丞相虞允文简介及死因 虞允文墓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虞允文

    虞允文(1110年1174年),字彬甫,为隆州仁寿人,即今四川仁寿县人。他是宋朝著名的丞相和军事家。虞允文自幼勤奋好学,《宋史》称其“六岁诵九经,七岁能属文”,读书于瑞竹园(仁寿县城东面)。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及第,获委任为通判彭州,权知黎州、渠州。时秦桧当权,允文

  • 秦朝丞相李斯怎么死的?九酷刑并施 “具五刑,诛三族”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斯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他由一无名小吏,凭借着自己的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一步步走到秦国丞相的位置上。可是最后却被“著名”宦官赵高污蔑谋反被判处“具五刑,诛三族”,可谓惨矣! 那么“具五刑,诛三族”到底是怎样的一系列刑罚,到底有多残

  • 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大臣方孝孺 如何评价方孝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方孝孺

    历史上,被“灭九族”并不鲜见,可是被“灭十族”的,恐怕只有方孝孺一人。少时成名方孝孺6岁时写的诗,被传诵至今谈起方孝孺,很多人会想到“灭十族”。这个一生坎坷的思想家、文学家,幼时却是顺风顺水,年仅6岁的他凭借一首诗,名噪一时。

  • 三国时期东吴谋士鲁肃简介 鲁肃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鲁肃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

  • “房谋杜断”之房玄龄——唐朝贞观年间著名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房玄龄

    房玄龄简介:中文名:房玄龄国籍: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北出生日期:579年逝世日期:648年职业:政治家、文学家主要成就: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厘订典制代表作品:《唐律疏议》《大唐新礼》封爵:梁国公谥号:文昭房玄龄,(579年~648年),别名房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松),汉

  • 美男子兰陵王高长恭的悲情人生 北齐兰陵王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兰陵王,高长恭

    北朝时期最美的男子兰陵王一直都是一个神秘的存在!美艳如花,骁勇善战,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十分灿烂的一笔。这样的一个摄人心魄的美男子却在盛年时期含冤而死,给后世人留下了无限的猜想!高长恭是哪个朝代的?高长恭,又名高孝瓘,北齐大将,世称兰陵王。是北齐高祖高欢之孙,北齐文襄帝高澄之第四子,母亲姓氏不详。他

  • 三国十大谋士排行榜:郭嘉第一诸葛亮第六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郭嘉,诸葛亮

    1.郭嘉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为其大局观出色,在对于作战目标的选择和作战时期的把握上经常有精辟独到的成功建议。在曹操彻底粉碎袁绍,吕布等几个实力强大的军阀,成就北方制霸的过程中谋功至伟。郭嘉达于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赏也被传为佳话。只可惜天妒

  • 王允怎么死的?东汉司徒王允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允

    东汉末年,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以致人心恐慌,内外官僚朝不保夕。董卓还放纵士兵在洛阳城中大肆剽虏资物,淫掠妇女,朝野一片混乱。司徒王允敏锐地意识到董卓将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最大隐患,必须设计诛杀。《三国演义》中,接下来的情节颇为精彩:王允家有歌伎

  • 北宋名臣吕蒙正介绍 如何评价吕蒙正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吕蒙正

    吕蒙正(944或946-1011),字圣功,河南洛阳(今属河南省)人。生于后晋出帝开运三年,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丁丑科状元。吕蒙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太宗征讨太原,吕蒙正被授著作郎,入值史馆。太平兴国五年(980),拜左补阙,知制诰。八年,任参知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