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 后谋反被诛杀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 后谋反被诛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698 更新时间:2023/12/22 17:10:14

侯君集(?643.4.29),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侯君集自幼“性矫饰,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旧唐书·侯君集列传》)很早就成为秦王李世民的幕府,多次随军出征,历任左虞侯、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此后渐受恩遇,参预谋议。

由于秦王李世民从太原起兵到统一全国过程中,屡建奇勋,威望很高,并形成了以秦王府谋士和勇将为核心的实力雄厚的政治集团,对太子李建成构成严重威胁。李建成为保住太子地位及皇位继承权,与齐王李元吉结交,共同反对李世民。在此危急时刻,侯君集曾多次向李世民献计献策,成为李世民的骨干。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清晨,李世民率侯君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发动玄武门(长安太极宫北面正门)政变,伏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初七,唐高祖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

由于侯君集是玄武门事变的主要的策划者之一,立有大功,所以李世民对其进行了重赏。七月初七,任命侯君集(时任左卫副率)为左卫将军。八月初八,李渊退位。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九月,又封侯君集为潞国公。十月,唐太宗大封功臣,再赐封侯君集食邑一千户。贞观四年(630年)十一月,侯君集又任兵部尚书,参议朝政。

自唐朝建国后,吐谷浑军多次袭扰唐西北边境。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伏允可汗依其臣天柱王之谋,进袭唐廓(治化隆,今青海化隆西南)、兰州,使唐通往西域的咽喉河西走廊受到威胁。六月,唐遣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军反击,追至青海湖后班师。十一月十九日,吐谷浑再次寇扰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唐太宗大为震怒,下决心大举征伐吐谷浑。十二月初三,起用已致仕的右仆射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以侯君集和刑部尚书任城王、鄯善道行军总李道宗为副将,同时出征的还有凉州都督、且末道行军总管李大亮、岷州都督、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利州刺史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和归唐的东突厥及契苾何力等军。

贞观九年(635年)三月,侯君集师次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闰四月初八,李道宗在库山(今青海湖东南)击败吐谷浑军。伏允烧尽野草,轻兵入碛。唐军诸将认为,“马无草,疲瘦,未可深入。”唯独侯君集认为:“不然。者段志玄军还,才及鄯州,虏已至其城下。盖虏犹完实,众为之用故也。今一败之后,鼠逃鸟散,斥候亦绝,君臣携离,父子相失,取之易于拾芥,此而不乘,后必悔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李靖采纳了侯君集的意见,分兵两路追击,自率李大亮、薛万均等部由北路切断其通往祁连山的退路,并迂回至伏俟城;侯君集、李道宗等部由南路追截南逃的吐谷浑军。李靖一路进展顺利,二十三日在曼头山(今青海共和西南一带)、二十八日在牛心堆(今青海西宁西南)、接着又在赤水源(今青海兴海东南)接连获胜。侯君集和李道宗率南路唐军在沓无人烟地区行军2000余里,途经无水无草的破罗真谷(在今青海都兰东南一带)时,只能“人龀冰、马瞰雪”,于五月间在乌海(今青海苦海)追上伏允可汗,大破其众,俘其名王骁将。伏允可汗向西败走,准备渡突伦川(又称图伦碛,今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投奔于阗。李靖部将契苾何力闻讯,率骁骑追上伏允可汗,伏允可汗侥幸脱逃,五月,在走投无路的绝境中自缢身亡。南路唐军继续进逾星宿川(即今青海黄河上源星宿海),至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与李靖军胜利会师。伏允之子大宁王慕容顺斩天柱王,率部归唐,被封为甘豆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浑成为唐朝属国,唐西北边境从此得到安定。此战,唐军采用侯君集提出的分进合击,穷追猛打等战法击败吐谷浑军,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吐谷浑甘豆可汗长时间在唐朝做人质,国内百姓皆不归附,竟被部下人杀死。其子燕王诺曷钵立为可汗。诺曷钵年幼,大臣们争权夺势,国内一片混乱。十二月,太宗诏令侯君集等领兵援助。并事先派使者宣谕劝解,如有不遵从诏令的,相机予以讨伐。此后,内乱遂平。

贞观十一年(637年),侯君集与长孙无忌等俱受世封,授君集陈州刺史,改封陈国公。

贞观十二年(638年),侯君集拜吏部尚书,进位光禄大夫。侯君集行伍出身,从未学文,担任吏部尚书后,开始认真读书。“典选举,定考课,出为将领,入参朝政,并有时誉。”(《旧唐书·侯君集列传》)

早在贞观八年时,吐蕃赞普(吐蕃君主的专用称号)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及吐谷浑均娶唐朝公主,也遣人随唐使冯德遐入唐,多带金宝,奉表求婚,唐太宗李世民未许。使者回报说是吐谷浑王离间所致。松赞干布大怒,即发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诸羌。贞观十二年八月,吐蕃军号称20余万进屯唐松州(治嘉城,今四川松潘)西境,遣使进贡金帛,声称来迎娶公主。都督韩威匆忙率军出战,大败而归。羌族首领、唐阔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相继举州降蕃。二十七日,唐太宗即派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负责战事。二十九日,唐太宗又以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一说左)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兵5万人进击(参见松州之战)。九月初六,牛进达夜袭吐蕃军,迫其撤军。松赞干布遣使到长安谢罪,并再次请求通婚。太宗应允。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唐以文成公主嫁于松赞干布。

西域高昌国(都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旧址)王麴文泰早在贞观四年就曾亲自到长安觐见唐太宗,贡献方物。后麴文泰依附西突厥,阻遏西域各国通过其境向唐入贡,并发兵袭扰内附的伊吾(都今新疆哈密)、焉耆(都员渠,今新疆焉耆西南)等国。由于高昌位于唐王朝通往西域各国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故唐太宗决心除掉这个障碍。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征召麴文泰入朝,麴文泰称疾不至。十二月初四,唐太宗诏令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为副总管,率步骑数万及突厥、契苾之众征讨高昌(参见唐灭高昌之战)。

贞观十四年(640年)八月,麴文泰闻唐廷已起兵,遂对国人说:“唐国去此七千里,涉碛阔二千里,地无水草,冬风冻寒,夏风如焚。风之所吹,行人多死,当行百人不能得至,安能致大军乎?若顿兵于吾城下,二十日食必尽,自然鱼溃,乃接而虏之,何足忧也!”(《旧唐书·侯君集列传》)及唐军在熟悉当地地形的契苾何力引领下抵达碛口(似为今新疆轮台地区)时,麴文泰忧惧而死,其子麴智盛即位。

侯君集率兵进至柳谷(今新疆吐鲁番西北)时,探马禀报说文泰近日即将安葬,高昌国内人士都聚集在葬地。诸将闻听此报,请求趁机进行突袭。侯君集则认为:“不可,天子以高昌骄慢无礼,使吾恭行天罚,今袭人于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也。”(《旧唐书·侯君集列传》)于是擂鼓进军,进抵田地城(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高昌固城自守,侯君集下书谕之,高昌守军也不回应。侯君集遂于清晨发动进攻。在出征前,唐太宗深道在远离中原作战,即无援军,又无后勤保障,所以必须速战速决,为此唐太宗征集了一些善于制造攻城器械的工匠从军。“君集遂刊木填隍,推撞车撞其睥睨,数丈颓穴,抛车石击其城中,其所当者无不糜碎,或张毡被,用障抛石,城上守陴者不复得立。”(《旧唐书·侯君集列传》)到了中午时便攻下田地城,俘男女7000余人。

侯君集随即命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于当夜直趋高昌城。麴智盛率军迎战,被击败后退保都城。唐军力继至,直抵其城下。麴智盛走投无路,便给君集来信说:“有罪于天子者,先王也。天罚所加,身已丧背。智盛袭位未几,不知所以愆阙,冀尚书哀怜。”侯君集答复道:“若能悔祸,宜束手军门。”(《旧唐书·侯君集列传》)但麴智盛仍坚守不出。侯君集遂命将士填堑攻城,又造高5丈可以俯瞰城内的巢车,对城内动静了如指掌。城内行人走动以及飞石所中目标,在巢车上的人都大声告知唐军,以至高昌人皆在屋中躲避飞石。奉命前来救援高昌的西突厥军畏惧唐军威势,也在可汗浮图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投降。麴智盛见大势已去,被迫于八月初八开门出城投降。侯君集继续分兵略地,共攻下3郡、5县、22城,得户8046,人口3.77万,马4300匹,占地东西800里,南北500里。唐在其地置西州,在可汗浮图城置庭州。二十一日,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北雅尔湖村附近),留兵镇守,而后刻石纪功而还。此战,唐打通了去西域各国的通道,促进了和西方诸国的联系,同时也起到遏制西突厥的作用。

侯君集征讨高昌时,曾派人约焉耆(都员渠,今新疆焉耆西南)与他们合围高昌,焉耆国表示愿意听命。待到攻克高昌后,焉耆王到唐朝军队营地拜见侯君集,并请求归还曾经被高昌夺去的三座城池,侯君集禀报朝廷后,将三城连同高昌所掠的焉耆百姓如数归还。从而保持了两国之间的良好关系。

九月,侯君集带高昌王智盛及其贵族大臣还朝。至此,唐朝疆域“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五》)

十二月初五,侯君集将高昌俘虏带到观德殿。唐太宗非常高兴,在朝中大摆宴席,三日才散。

侯君集灭高昌国时,由于没有奏请朝廷便自作主张委任官员,同时还私自掠夺大量的珍奇宝物、妇女,手下将士知道后,竞相偷盗,侯君集恐其事被发,不敢制止。此时有司以此事对其进行弹劾,唐太宗遂下诏将侯君集等人拿入狱中。中书侍郎岑文本认为功臣大将不可轻加屈辱,便上疏道:“君集等或位居辅佐,或职惟爪牙,并蒙拔擢,受将帅之任,不能正身奉法,以报陛下之恩。举措肆情,罪负盈积,实宜绳之刑典,以肃朝伦。但高昌昏迷,人神共弃,在朝议者,以其地在遐荒,咸欲置之度外。唯陛下运独见之明,授决胜之略,君集等奉行圣算,遂得指期平殄。若论事实,并是陛下之功,君集等有道路之劳,未足称其勋力。而陛下天德弗宰,乃推功于将帅。露布初至,便降大恩,从征之人,皆沾涤荡。及其凯旋,特蒙曲宴,又对万国,加之重赏。内外文武,咸欣陛下赏不逾时。而不经旬日,并付大理,虽乃君集等自挂网罗,而在朝之人未知所犯,恐海内又疑陛下唯录其过,似遗其功。臣以下才,谬参近职,既有所见,不敢默然。臣闻古之人君,出师命将,克敌则获重赏,不克则受严刑。是以赏其有功也,虽贪残淫纵,必蒙青紫之宠;当其有罪也,虽勤躬洁己,不免鈇钺之诛。故《周书》曰:‘记人之功,忘人之过,宜为君者也。昔汉贰师将军李广利损五万之师,糜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唯获骏马三十匹。虽斩宛王之首,而贪不爱卒,罪恶甚多。武帝为万里征伐,不录其过,遂封广利海西侯,食邑八千户。又校尉陈汤矫诏兴师,虽斩郅支单于,而汤素贪盗,所收康居财物,事多不法,为司隶所系。汤乃上疏曰:‘与吏士共诛郅支,幸得擒灭。今司隶乃收系案验,是为郅支报仇也。元帝赦其罪,封汤关内侯,赐黄金百斤。又晋龙骧将军王浚有平吴之功,而王浑等论浚违诏,不受节度,军人得孙皓宝物,并烧皓宫及船。浚上表曰:‘今年平吴,诚为大庆,于臣之身,更为咎累。武帝赦而不推,拜辅国大将军,封襄阳侯,赐绢万匹。近隋新义郡公韩擒虎平陈之日,纵士卒暴乱叔宝宫内,文帝亦不问罪,虽不进爵,拜擒虎上柱国,赐物八千段。由斯观之,将帅之臣,廉慎者寡,贪求者众,是以黄石公《军势》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故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计其死。是知前圣莫不收人之长,弃人之短,良为此也。臣又闻,夫天地之道,以覆载为先;帝王之德,以含弘为美。夫以区区汉武及历代诸帝,犹能宥广利等,况陛下天纵神武,振宏图以定六合,岂独正兹刑网,不行古人之事哉!伏惟圣怀,当自己有斟酌。臣今所以陈闻,非敢私君集等,庶以萤爝末光,增晖日月。倘陛下降雨露之泽,收雷电之威,录其微劳,忘其大过,使君集重升朝列,复预驱驰,虽非清贞之臣,犹是贪愚之将。斯则陛下圣德,虽屈法而德弥显;君集等愆过,虽蒙宥而过更彰。足使立功之士,因兹而皆劝;负罪之将,由斯而改节矣。”(《旧唐书·侯君集列传》)

文中岑文本列举了几位名将的事迹,唐太宗看后,觉得岑文本言之有理,便开释了侯君集等人。侯君集本以为两番出征西域,战功卓著,因受嘉奖,结果却因贪污而被下狱,因此心中不平,虽然后来被释放,但心情郁闷,怏怏不乐,渐有反叛之心。

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十二日,功臣张亮由原职太子詹事被调出朝廷,任洛州(治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都督。侯君集认为是受到了排挤,遂用言语相激道:“何为见排?”张亮回答说:“是公见排,更欲谁冤!”侯君集又说君集曰:“我平一国,还触天子大嗔,何能抑排!”因而挽起袖子说道:“郁郁不可活,公能反乎?当与公反耳。”(《旧唐书·侯君集列传》)张亮马上将此事密报给唐太宗,唐太宗对张亮说:“卿与君集俱是功臣,君集独以语卿,无人闻见,若以属吏,君集必言无此。两人相证,事未可知。”(《旧唐书·侯君集列传》)唐太宗便将此事压下。

标签: 侯君集

更多文章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的本家叔父(亦太宗李世民的叔岳父):父亲长孙恺,隋朝时任开府。顺德在隋朝时任右勋卫。他为逃避辽东的战役,从军中偷跑出来,躲到太原,受到李渊、李世民的热情接待。当时国内群雄并起,盗匪丛生,各地郡县纷纷招募兵员,加强防卫。李世民恢以讨贼为名,令顺德与刘弘基等招募兵员,一月之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柴绍

    生平简介柴绍(?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柴绍的祖父柴烈曾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历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亲柴慎,为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便“趫捷有勇力”(《旧唐书·柴绍列传》),以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殷开山

    殷开山(?622年)[唐]名峤,以字行,京兆鄠(今陕西户(鄠)县)人。为隋太谷长。唐高祖召补大将军掾,历迁吏部尚书。涉书,工为尺牍。《唐书本传》其父殷僧首为隋朝秘书丞。殷开山年青时以学行知名,尤善尽牍写作。李唐起兵后,秦王李世民召之为长史,常常四处招慰关中流民、群盗,并与刘弘基一起首入京城,赐爵陈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屈突通

    屈突通(557628),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数民族,屈突氏,隋末唐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屈突通的先世为库莫奚种人,依附鲜卑慕容氏,徙居昌黎(今辽宁朝阳),后家长安。父亲屈突长卿,北周时任邛州(治临邛,今四川邛崃)刺史。屈突通“性刚毅,志尚忠悫,检身清正,好武略,善骑射。&r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弘基

    刘弘基,雍州池阳人。其父刘升,是隋河中刺史。刘弘基少时落拓不羁,好侠仗义,不事家产。隋炀帝大业末年,已经沦落到一贫如洗,连随军征辽东的盘缠都凑不够,只能装疯卖傻私宰耕牛,故意被县令关进监狱来躲兵役。后来趁乱盗马,一路边卖边吃,竟撞巧来到太原,因其豪壮,结交了当时正在太原做官的李渊父子。大概此辈哥们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段志玄

    简介唐初齐州人。李渊起兵时,段志玄募兵千余人,被授为右领大都督府军头,历迁左光禄大夫,后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跟从秦王李世民在东都(今河南洛阳)征讨王世充时,段志玄马倒被擒,敌方两骑将夹持他渡洛水,他突然腾身向上,两骑将坠落马下,他夺取一马,急驰而归,数百骑尾追其后,但无人敢靠前,破王世充、窦建德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特进、宋国公萧瑀 萧瑀是萧皇后的弟弟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萧瑀

    萧瑀乃后梁明帝萧岿之子。 天保二十二年(583年)。因其姐被隋晋王杨广纳为妃,随同姐入居长安,被任为右千牛(禁卫军官职)。杨广称帝后,升任尚衣奉御、检校左翊卫、鹰扬郎将,后拜内史侍郎、河池郡守。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萧瑀升为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特进、卫国公李靖 李靖的徒弟都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李靖

    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军事理论家、民族英雄。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恭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尉迟恭

    【姓名】:尉迟恭【生卒】:隋开皇五年585年唐显庆三年658年【描述】:隋末唐初名将【籍贯】: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城区)人。【人物简介】尉迟恭(公元585年 658年),字敬德,朔州鄯阳(今山西朔县)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兵器:雌雄双鞭,龟背驼龙枪。座驾:踏雪乌骓马。传说其面如黑炭。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高士廉

    简介高士廉,李世民长孙皇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在贞观年间,任侍中、安州都督、益州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