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战国时期4位变法名人: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

战国时期4位变法名人: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887 更新时间:2024/1/31 10:09:01

战国时期风起云涌、百家争鸣,出了不少大开大阖的历史人物,即便不能都称之为英雄,可也算得上是名留青史的豪杰,今天为列位看官讲的是战国时期的四位变法名人。

说起战国时期的变法,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小时候看了一本商鞅变法的小人书,至于变法内容和后世影响当时全都不甚了了,反而深深记住了商鞅所受的车裂之刑,幼小的心灵被蒙上了巨大的阴影,直到现在都还没完全好透。

但商鞅并不是战国中最早推行变法的政治人物,在他之前,李悝在魏国进行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进行的变法就已经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和商鞅同时期的申不害也在韩国为相进行变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此外,赵武灵王施行的胡服骑射以及讽齐王纳谏的邹忌所进行的政治革新也为赵、齐两国屹立于七雄之中奠定了基础,但从改革范围、执行力度和后世影响来看,和魏、楚、秦、韩四国的变法不可同日而语,故而不在本文中详述。

1、李悝

李悝(音魁,可别和黑旋风李逵搞混了),他被魏文侯用为相,主持变法,并著有《法经》,是中国最早的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算起来李悝也是法家的先驱,对后来的商鞅和韩非子影响颇深。

奇怪的是,史记和汉书中关于魏国变法提到了两个名字相似的人,李悝和李克,有的政治理念归在李悝的功劳簿上,譬如史记中提到“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而有的又归在李克身上,譬如刘向编撰的《新序.杂事》中“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史学界有人认为李克为李悝之误,实际应为同一人,也有人认为在汉书、吕氏春秋和韩非子中李悝和李克都有提及并且明显是两个人,呜呼,开变法之先河的人,其人生平却隐在一团迷雾中。

但不管怎么争论,有一点是毫无疑义的,主持魏国变法的是魏相李悝,法经的作者也是李悝,他的变法使战国初期的魏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他所著的法经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吴起

司马迁是把他归到了兵家,在《孙子吴起列传》中把他和孙武、孙膑合传在了一起,后世把他和孙武的军事著作合称《孙吴兵法》,但其实吴起除了军事天赋之外,还是个通才,他曾经师从儒家,在鲁国和魏国领军,后来又在楚国变法。

不过史记对吴起个人品德的记载是带贬损意味的,说吴起这个人啊,想在鲁国谋个领兵的差事,正值齐鲁交战,鲁君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而有点犹疑不决,于是吴起为了表忠心而杀了自己的妻子,如愿以偿当了鲁国大将,然后大败齐国立了功。

但是这样的绝情,鲁国人也会疑心哪,接着有人嚼舌头根子说吴起在家乡的时候杀了三十几个嘲笑自己的人,辞别母亲的时候说不当上卿相就不回家,结果直到母亲去世也没回去奔丧,母丧都可以不奔,老婆都可以杀,鲁君一想,这样的人我hold不住啊,于是“谢吴起”,把他婉转地辞退了。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吴起到了魏国,魏文侯知道吴起的污点,但也看重他的军事才能,“以为将,击秦,拔五城”,吴起训练出来的魏武卒是战国时期战斗力强悍的步兵精锐,攻克秦国河西之地,进一步压缩了秦国的生存空间。

他在战斗中和士兵同甘共苦,那是没话说的,可叹魏武卒在庞涓手中元气大伤,庞涓死后数十年魏武卒尽数为秦将白起所灭,兴于吴起,亡于白起,是历史开的玩笑吗?

魏文侯死后吴起接着侍奉魏武侯,等了很久也当不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又和新任相国公叔关系不好被排挤,于是舍魏就楚,在楚国拜为令尹,开始变法,变法内容无非也是裁撤冗员,动了贵族的利益用以富国强兵,毫无疑问地,引起了楚国贵族对他个人的怨恨。

罩着吴起的楚悼王死后,楚国贵族公开袭击了吴起,哪怕他以楚悼王尸身做挡箭牌,都架不住杀红眼的楚国贵族,不但射死了他,连楚王尸身上也射了不少箭,他替楚国开疆拓土、富国强兵,那又怎样,得罪了既得利益者,和他的卫国老乡商鞅一样,难逃一死。

3、商鞅

接下来,商鞅隆重登场,卫国人公孙鞅,也称卫鞅,一开始在魏国相府中做个幕僚,魏相公叔痤知道他有才能,却直到自己临死才向魏王举荐他,怕是有忌才之心吧(这个公叔痤就是把大牛人吴起挤走的那位啊,啧啧,两个大牛人都因为他跑到别国去了,不衰你魏国衰谁?)魏王也是个昏君,既不听公叔痤的话用卫鞅,也不听他的话杀卫鞅以防为别国所用,等秦国因卫鞅变法而富强,从魏国手里收复河西之地的时候,估计魏王肠子都悔青了。

卫鞅入秦受秦孝公重用开始变法,先是用徙木立信的法子表明变法令出必行,就是在南门集市上立根三丈长的大木头,围观群众若有人能扛到北门去的给十金,老百姓一开始不信没人敢动手,赏金再加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一个人就去扛了,果然拿到五十金,于是后面颁布变法法令,老百姓也都信之不疑。

卫鞅变法有非常积极的开阡陌、奖励耕战、以战功受爵、迁都咸阳、统一度量衡的内容(你没看错,商鞅早于秦始皇就开始统一度量衡了,只不过前者是秦国范围内,后者是原六国范围),也有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监督连坐这些比较严苛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触动了贵族利益“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由此老一套的争斗故事又开始了。

标签: 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

更多文章

  • 战国四名将之武安君李牧的生平事迹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牧

    李牧(?-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柏仁人(今邢台隆尧),战国时期的赵国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

  • 中国古代最不堪入目的10大出轨女人大盘点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出轨

    导读:从古至今出轨都并非是男人的专利,即便是受“三从四德”紧锢的古代女子,有的甚至贵为皇后、妃子、公主,也多有不满婚姻现状而追求“婚外情”的。下面介绍的是十从古至今出轨都并非是男人的专利,即便是受“三从四德”紧锢的古代女子,有的

  • 后妃、皇子、公主 最全清朝后宫等级制度一览表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后妃

    导读:原标题:后妃、皇子、公主最全清朝后宫等级制度一览表一、后妃等级太宗初始,定“一后四妃”的后宫制度,除立有皇后外,还有分局关睢、麟趾、衍庆、永福四宫的嫔原标题:后妃、皇子、公主最全清朝后宫等级制度一览表一、后妃等级太宗初始,定“一后四妃”的后宫制度

  • 蒙古帝国崛起的关键人物:阿刺海别吉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阿刺海别吉

    导读:说起成吉思汗铁木真,基本上除了非洲人外,全世界人都知道。这其中评价自然不同,有的说成是英雄,有的说成是屠夫和文明破坏者。铁木真的三女儿监国公主阿刺海别吉,如果不是这个女人,蒙古帝国未必就如历史上那般出名。说起成吉思汗铁木真,基本上除了非洲人外,全世界人都知道。这其中评价自然不同,有的说成是英雄

  • 秦昭襄王的弟弟是谁 秦昭襄王性格特点分析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的弟弟在公元前307年的时候,因为本为太子的秦武王不慎在比赛举鼎的时候被鼎砸死,而且他也没有子嗣,于是乎一场多位之战便开始了。秦昭襄王和他的弟弟们也进行了王位争夺。高陵君画像著名的秦昭襄王的弟弟叫做高陵君,也就是秦公子悝,他也是宣太后的儿子。公子悝,在史书记载上是不详的,他姓嬴,属于赵氏,名

  • 对王勃的评价 王勃滕王阁序全文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王勃

    对王勃的评价在唐代大诗人中,人们对王勃的评价普遍较高,不仅因为其少年成名,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难得的诗坛神童,更因为他早年创作的骈文名篇《滕王阁序》名垂千古,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王勃剧照同为初唐四杰之一的著名诗人杨炯,在他的《王勃集序》中提到,王勃“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

  • 抗日名将王劲哉是谁?怎么评价王劲哉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劲哉

    抗日名将王劲哉是谁抗日名将王劲哉是中国近代非常杰出的一名将军,他曾参与了著名的西安事变。王劲哉一直坚持抗日,虽然曾有段时间和共产党是敌对关系,但是他的抗日热情没有改变。《中天悬剑》以王劲哉为原型的肖弋剧照抗日名将王劲哉在抗日上做过不小的贡献,他从未在日军问题上做过妥协。王劲哉最开始是国民革命军第三十

  • 中国海军和航母事业的奠基人:陈绍宽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陈绍宽

    陈绍宽简介陈绍宽是中国海军和航母事业的奠基人,是海军事业的先驱,为提高我国海军实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被誉为我国航母事业第一人。让我们一起看一下陈绍宽简介。陈绍宽像陈绍宽是福建人,生于1890年,他的父亲是一名箍制木器的工匠,后来加入了海军担任水手。受家庭教育和父亲的影响,陈绍宽自小就对海军和航母事业

  • 明孝宗朱祐樘生母孝穆纪太后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孝宗

    这是一座已经存在了500多年的老宅院。曾经住过两家人,一家姓朱,一家姓爱新觉罗。关于这座宅院里的生活,传说很多,真正知道的人,很少。古人仰观天象,最亮的星是紫微星,紫微星周围的星宿环绕而成紫微垣,这里是传说中天帝一家的居所。皇帝自称天子,紫微垣在人间的投影,就是皇帝一家的居所紫禁城。紫禁城以乾清门为

  • 明宪宗朱见深孝贞纯皇后王氏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宪宗,朱见深

    孝贞皇后,王姓,其名正史无记载(-1518年),中国明朝时期皇族女性,西安清平乡楼峰﹝今衢州市衢江区全旺镇楼山后村﹞人。为明宪宗朱见深第二任皇后。宪宗为太子的时候,明英宗为其选择合适的配偶,于是选出十二名美女,最后留王氏、吴氏、和柏氏三人于后宫。明英宗中意王氏,但在太监牛玉的劝谏下,最后由宪宗嫡母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