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孙子

兵家——孙子

孙子

孙子的资料

  本名:孙武

  别称:孙子、孙武子、兵圣(兵家至圣)

  字号:长卿

  所处时代:春秋齐国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

  出生时间:约公元前545年

  去世时间:约公元前470年

  主要成就:著《孙子兵法》

孙子的介绍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有关“孙子”的历史故事

  • 传说中的“秦三世”子婴究竟是谁?他是秦始皇的弟弟、儿子还是孙子?

    “秦三世”子婴的人生并不出彩,却有点无奈。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九月,大权在握的丞相赵高杀死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子婴也就成了继秦始皇嬴政、秦二世胡亥之后的秦朝第三位皇帝,也是秦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秦三世。上位五天后,子婴运用计谋诛杀了赵高。一个月后,刘邦带兵入关,子婴投降,秦朝灭亡。从登基开始算起

  • 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孙武叫孙子,李耳为何不叫李子而叫老子?

    春秋战国时代最牛的五大学派分别为“儒道墨法兵”,其中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兵家代表人物是孙子。在这五人当中,只有老子的称呼,是个另类。因为,其他人的称呼都与自己的姓氏有关,比如孔子原名孔丘,墨子原名墨翟,韩非子原名韩非,孙子原名孙武,但是老

  • 汉武帝得知太子刘据被逼自杀后非常后悔,为什么不立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为皇帝加以补偿?

    汉武帝刘彻的太子刘据死于巫蛊之祸后,醒悟过来的刘彻十分懊悔,对诬陷或威逼过刘据的人恨之入骨,随后展开了大肆报复。第一个陷害刘据的奸臣江充,早在兵变爆发时就被刘据斩杀了,刘彻还不放过他的家人,夷三族。参与构陷刘据的太监苏文被烧死在横桥上,其他有牵连的人也没有好下场。只处死当事人还算仁慈的,常规操作是满

  • 亡国不可以复存出自孙子兵法哪一篇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出自《孙子兵法火攻篇》。恼怒可以恢复到欢喜,怨愤可以恢复到高兴,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国君对战争问题一定要慎重,良好的将帅对战争问题一定要警惕,这些都是关系到国家和军队安全的根本道理。《孙子》的这种慎战思想,与其“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

  •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1、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全。2、《孙子兵法》孙子的军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战略战术原则也是备受人民推崇的。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1.避实击虚。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

  • 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是什么?(7-23)

    生存的竞争是智慧的竞争。《孙子兵法》正是一部兵家智谋教科书,智谋可称作为《孙子兵法》的灵魂。在人类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还没有哪一部兵书能像《孙子》一样具有如此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孙子的成功,得益于他超常的甚至于超时空的智慧谋略。它源于战争却高于战争,论兵却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他反对穷兵黩武铁血杀戮,

  • 《孙子兵法》云:“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孙

    ①《孙子兵法》之语表明的哲学观点是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3分)②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分)略通常我们赏析的步骤可采用1、译(翻译)、2、解(理解)3、评(评价)4、展(

  •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什么意思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出自《孙子兵法谋攻》。伐:本意是杀伐,征讨。这里可解作“征服”、“取胜”。上兵:用兵的上策。交

  • 孙子兵法有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

    意思是:在战争未发动以前,先在庙宇里预测估算比较敌方和我方优势和劣势,估算的结果,如我方优势条件居多,夺取胜利的机会便大,如我方所占优势较少,则得胜的机会亦较少。多做比较计算,对敌我方面的形势就越有把握,少做比较计算就越没有把握,更何况毫无计算比较呢?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运筹帷幄孙子曰:“夫未战而

  •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出自《孙子兵法》哪一篇

    《孙子兵法》第6篇《虚实篇》。孙子(生卒年不详),名武,字长卿,春秋时齐国人。本篇主要是讲,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逸能劳之,

  • 用兵之法 无恃其不来孙子兵法哪一篇

    《九变篇》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译文:所以,用兵打仗的一般法则是: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袭我,而要依靠自己随时应付敌来的充分准备;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攻我,而要依靠自己有着使敌人不敢攻我的强大实力.第十六计欲擒故纵逼则反兵;走则减势①。紧随勿迫。累其气力,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种观点,孙子兵法有类似兵法记载吗?

    兵势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

  • [孙子兵法]在战争中的实例运用,最好是古代战役.

    一、孙子兵法的始计篇的战役实例:如春秋时期的越灭吴之战,春秋时期周元王元年至三年(公元前475年前473年),在吴楚争霸战争中,越军于吴城(今江苏苏州)攻灭吴国的作战。二、作战篇实例:北魏与大夏统万城之战三、谋攻篇实例:晋楚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其中烛之武退秦师是典型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四、军形篇实例

  • 孙子兵法 详细情况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

  • “古之所谓战者,胜于易胜者也”出自《孙子兵法》的哪一篇?

    孙子兵法军行第四篇全文是: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古代所谓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罢了。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所以他能

  • 孙子兵法给我找来看看?

    《孙子兵法》孙武始计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

  • 古代历史上哪些时候《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在战争和政治上得到过经典的运用呢?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就想到了淝水之战,因为这场战役同时蕴含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智慧。淝水之战简介:新兴大国与偏安旧霸之战淝水战役有一个大背景,那就是前秦自西晋灭亡后短暂统一了北方,秦宣昭帝苻坚决定挥师南下,挟一统北方之威灭亡东晋,完成统一中国的壮举。在这之前,秦晋已经爆发多次战斗,其中公元3

  • 中国古代有《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这些军事经典,同时代的西方有什么同样影响的经典?

    中国的《孙子兵法》流传于二千年前的战国时代,是一本极具战略战术哲理及高度智慧水平且就全世界来说是唯一的军事行为准则被高度概括的兵书,其中所闪耀出来的军事天才是无与伦比的。而同时期的西方世界即使不是处于洪荒时代,其文明水平尚未发现有什么代表之习作。若干年后曾称霸于欧罗巴洲大地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伦在远征俄

  • 关羽为什么最爱读《左传》,而不是《孙子兵法》?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关于其作者虽有多种说法,但大多数人认为《左传》为左丘明所作。《左传》同《谷梁传》和《公羊传》虽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但《左传》优于后者,使许多人爱不释手。《左传》中的故事有些情同《东周列国志》,其中阐述了很多道理,通俗易懂,对人生用事用兵都有很多启发,故读者甚多。关于关

  • 孙子兵法到底是谁写的?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而非孙膑。孙武:春秋末人,是齐国田氏之后。到吴国受阖闾重用,破楚。孙武著孙子兵法13篇。其中名言:「知己知彼」、「致人而不致於人」、「我专而敌分」(击中优势兵力打击分散敌人)、「因敌致胜」(因敌情变化而采灵活战术)、「主孰有道」(民众与君上若同心,最能打胜战,这是胜败之首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