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禹的父亲鲧简介_治水能臣鲧怎么死的_鲧禹治水的传说

大禹的父亲鲧简介_治水能臣鲧怎么死的_鲧禹治水的传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846 更新时间:2024/1/24 7:24:54

大禹的父亲的资料

大禹的父亲

大禹是我国夏朝的首位帝王,因治水有功,舜禅让帝位给大禹,有说法是舜把帝王之位传给儿子,但当时的诸侯国都不拥护舜之子,而拥戴禹。大禹的父亲是鲧,历史记载鲧也是负责治理黄河水患,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被鲧赐死。

大禹雕塑

鲧是黄帝的后代,被封地在崇地,所以也被叫做崇伯鲧、崇伯。上古时候,人们都是依黄河而居,每年到黄河发大水的季节,都会害死很多人,当时的帝王舜找人去治理,众人推荐鲧,可见鲧是很有才能的人。鲧接受舜的命令去治理黄河,由于没有经验,他采用障水法,意思就是在岸边修建河堤,刚开始还有成效,后来洪水越来越猛,不断涌向修高的河堤,最后堤坝倒塌,水势更猛,淹死更多的人,更多的庄稼被毁。

鲧的障水法给自己带了杀身之祸,被舜赐死,鲧的儿子大禹继续治水,有鲧的失败在先,禹采用和父亲相反的治水之法疏导之法,历时十三年,终于治理好黄河水患,禹也因此成为帝王,治水之功有鲧的一部分,成就帝王也有鲧的原因。

关于鲧的身世,除了是出生贵族以外,还有丰富的色彩神话,传说鲧是天上的神,偷偷跑到人间,走的时候还带着天庭的宝物,鲧治水的时候就是靠宝物帮忙,就在快要成功的时候,被天庭发现,天庭派火神到人间杀死鲧,还收走了宝物。这也是治水失败的原因。

大禹是谁

大禹,之前并不叫大禹,他叫姒文命,是因为治水有功才被人们尊称为大禹。

大禹像

相传他是帝颛顼孙子,父亲是鲧,曾因为在尧手下治水失败而被杀,母亲是莘氏女修己。舜即位后,因为治水有功,被推举为继承人。关于大禹的故事,最有名的就是他在治水期间,三次路过家门而没有进去吧。那么他的生平呢?

在尧舜时代,帝王的确立方式是禅让的,所以在舜死后,已经通过上天认证的大禹本该顺应天命,但是他却避居阳城,想要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并不买账,依旧去朝见他。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有了天下人民的拥戴,禹的继位便顺理成章了。他继位后,在安邑建立了都城,定国号为夏。并且把丹朱分封给了唐,商均分封给了虞。重新改定了历日,把建寅之月定为了正月,同时又把天下所有的铜都收缴了上来,铸成了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

当上天子的禹认为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于是他广纳贤士,认真听取他人的建议,是一代贤帝,最显著的功绩,就是治水和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

可以说,大禹之所以能当上帝王,是因为他的治水之功,和他心怀天下的胸襟,而他当上帝王之后确实也没有让百姓失望,他一心为民,做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决策。个人认为,尧舜禹时期的帝位禅让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选拔明君的。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那时候的我们或是在爸妈那里,也有可能是小伙伴的不完整叙述中,或多或少都听过大禹这个人,最不济在开始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也有讲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吧!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像

那个一心为民,有着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是多么的值得我们学习。相传大禹的父亲是鲧,尧在位时任用他来治水,但是他采取的是最传统的方法“堵”,历时九年都没有解决水患,然后被尧在羽山斩杀了。但是杀了鲧并不能解决水患啊,还是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不然百姓是无法生存的。所以舜即位后,用了大禹来治水。

大禹在治水的时候,总结了自己的父亲失败的经验,认为光靠“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于是他决定采用“疏”的方法。不得不说大禹是聪明的,通过他的方法,水患减少了很多,他曾将东海的水引人蛮荒之地,开山导流,将荒地变为良田,造福了一方的百姓。他在结婚四天后就又将精力投入到了治水中去,这一走就是十三年。据记载,在他离家的十三年间,他曾经有三次路过自己的家,但是因为公事繁忙而一步也没有踏入过,就连自己的儿子出生也没有顾得上看一眼。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故事会被人们世代相传的原因。

大禹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这么久,不仅仅是因为他给后世留下了治水的方法,更是因为他一心为民的心意。

治水能臣鲧是怎么死的

鲧是怎么死的

大家知道鲧这个人物吗?知道的人都会告诉你,他是禹的父亲,也叫鲧伯。他是我国上古神话中的人物,据说他是黄帝的曾孙,也是颛顼的儿子,当时人们心目中的治水能臣。那么他有什么主要事迹呢?鲧又是怎么死的呢?

鲧伯取土

在这里我们看看鲧的传说吧,相传鲧原本是尧手下的大臣,因为当时的黄河一带发生很大的洪水,要知道在那个没有水利设施的年代,发了大水是多么严重的事情,人们虽然可以往高出跑,但房屋和庄稼是带不走的,没有和房子和粮食,百姓也只能冻死饿死,所以后果是很严重的,于是尧就派鲧去治水了。本来在许多人举荐鲧时,尧是不同意的,因为尧觉得鲧不听话,名声不好。但由于一时间找不出更加合适的人选,所以只能派他去了。

鲧到了黄河一带,采取了用土筑堤坝的方式堵住洪水,这可谓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先后用了九年时间,才把堤坝修筑好。但之后又遇到了大水,堤坝被冲垮了。可想而知,洪水决堤之后是多么凶猛,这一代的灾情变得更加严重了,百姓流离失所,庄稼全部毁于洪水,更甚至大多数人都被洪水吞噬而失去了性命。鲧治水也就这样以失败而宣告结束了。

当然我们今天可以想到,治水只用土来堵,当然是不行的,洪水决堤也是早晚的事情,所以鲧治水失败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等到舜继位之后,追究了鲧的责任,认为鲧治水不尽力,用人也不适当才导致失败,使得洪水之患更加严重,百姓受到的灾难更加严重了,于是便下令杀死了鲧。

以上就是鲧治水的大概故事,以及他死的原因。当然在后代谈到神话人物时,也不免有些人为他叹息,有些人则对他有嘲笑之语。

鲧治水的故事

说起大禹治水我们可能都知道,大禹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把洪水引进大海,为人民谋得了福利。他也因为治水的功劳继承了舜的位置,成为部落首领。那么大家知道鲧这个人吗?他是大禹的父亲,也是一个治水能臣,但他没有成功,反而因此付出了性命的代价。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鲧治水的故事吧。

鲧治水

或许有些人不认识这个字,不知道鲧的读音。鲧字读作“gǔn”。它的一个意思是一种大鱼,另一个意思是专指大禹的父亲。我们知道在大禹之前天下都是禅让制的,他父亲鲧是尧手下的大臣。有一年黄河流域发大水了,当时可以想象没有堤坝,没有水利设施,自然发生大水就会淹没流域内的庄稼和房屋,因此这边地区的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尧派鲧去治理洪水,鲧就像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那么可以用土来挡住洪水。于是他就采用以土来筑造堤坝的方法,前后一共花了九年时间,才将堤坝筑好。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一发大水就再次把堤坝冲毁了,水灾反而加剧了,当地百姓被洪水淹的更惨了,鲧治水也是以失败而告终。

等到舜继位之后,舜认为鲧没有尽力治水,责备他办事不力,于是便把他杀死了。又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大禹用了清理河道,开挖河渠的方法才治水成功。当然有种说法是鲧消极治水,不能用好治水的员工,才导致了治水失败,因此在神话人物中,他成了少数被嘲笑的对象。当然鲧治水还是对大禹治水有借鉴作用。

鲧怎么读

有时候,我们明明见到某个字很多次,或许也知道这个字的意思,但就是不知道它怎么读,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吧。比如我们在读《山海经》的时候会读到《鲧禹治水》这个神话故事,但不知道“鲧”这个字的读音。那么鲧怎么读呢?意思又是什么呢?

神话鲧伯取土

当我们查过汉语字典就知道了,鲧这个字的读音是:gǔn,第一种意思是:一种古代书籍上记载的大鱼,形体非常庞大。当然具体是什么样子或者有什么奇怪的习性,我们都无法得知。第二种意思是专指古代人民,他是夏禹的父亲。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夏禹的父亲鲧的故事吧。

相传鲧是黄帝的后代,人们称他为鲧伯,他生活在尧舜时代,在尧统治部落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大水灾,当时人们面临突如其来的大洪水,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往高出跑,但房子和庄稼都被淹没了,可谓是苦不堪言。于是众位大臣都推荐鲧去当地治理水灾,鲧来到灾区,查看灾情后决定用土修筑堤坝的方式治理洪水。

鲧用了九年多的时间去修筑堤坝,但没遇到大雨,发大水,就再次把刚修筑起来的堤坝冲毁了。当时生产力落后,有没有什么科学技术,所以在堤坝冲毁之后,大水决堤,致使很多百姓在水利丧生,灾情反而更加严重了,所以鲧治水也就失败了。

等到尧把帝位禅让给舜以后,舜觉得鲧的此次治水非但没有功劳,反而害了百姓,于是就下令杀死了鲧。这就是鲧治水的故事。

鲧禹治水是什么意思

鲧禹治水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

    阅读:

    扩展阅读:

  • 大禹的儿子启结局如何 夏朝开国皇帝大禹姓什么 大禹的父亲鲧治水成功了吗
  • 鲧是怎么死的?揭秘大禹的父亲鲧的死亡真相
  • 大禹父亲是谁 大禹的父亲鲧是怎么死的
  • 鲧是怎么死的?揭秘大禹的父亲鲧的死亡真相
  • 有崇部落的首领鲧是怎么死的?
  • 夏后氏的部落首领大禹简介 大禹的父亲鲧治水成功了吗 大禹九鼎是什么的标志
  • 下一篇:假太监嫪毐简介生平_嫪毐与赵姬_男宠嫪毐怎么死的 上一篇:好色将军刘震东:每胜一仗要娶一个老婆

    标签:

    更多文章

    • 假太监嫪毐简介生平_嫪毐与赵姬_男宠嫪毐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嫪毐

      嫪毐是谁嫪毐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人,相信看过《吕不韦列传》的读者们都知道,嫪毐原本就是一个市井无赖,之后不知从哪得到一个方子,他自己使用之后觉得效果特别好,就从此开始在市集上当药贩子卖药,后来通过各种手段被一丫鬟举荐成为吕不韦府里的舍人,成为吕不韦摆脱当时太后赵姬纠缠的工具。嫪毐剧照吕不韦为了达成他的目

    • 秦末汉初名将英布简介_英布为什么背叛项羽_英布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英布

      英布简介英布,乃秦朝末时出生,西楚霸王时期崛起,汉朝刘邦在位初期死亡。他的一生,经历了两个朝代,三个国家,经历之错综复杂,真是说上三天也不见得能说的清楚,今天我们只就此人的生平做出简单的介绍,让大家对他这个人本身有一定的初步认识,若想深究,还是得自己翻翻历史为好。英布画像英布,秦末人,喜爱武力,本人

    • 蒙古大汗也先简介_女医明妃传也先的历史原型_也先的真实死因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也先

      女医明妃传绰罗斯·也先绰罗斯·也先生活在明朝时期的北元,是当时的太师。在《女医明妃传》中,他是整部剧的转折,因为他,改变了明英宗和明代宗两位皇帝的人生。《明妃传》也先剧照绰罗斯·也先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人才,他一直想再度恢复成吉思汗当年的霸业,因此经常挑衅明

    • 维多利亚女王简介,维多利亚女王的显赫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维多利亚,女王,简介,显赫,人生,维多利亚,女王,英国,一位

      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的一位君主,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在伊丽莎白二世之下。在位时间长达64年。她也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国女王和印度女王”名号称呼的英国女王。那么维多利亚女王简介,维多利亚女王的显赫人生。下面就由历史网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解答。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汉

    • 魏征简介,魏征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魏征,简介,怎么,死的,魏征,唐朝,时期,字玄成,钜鹿郡,一

      魏征是唐朝时期人,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魏征简介,魏征是怎么死的?下面就由

    • 秦桧后人谁较为出名?秦桧后人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桧,后人,较为,出名,简介,秦桧,hui,宋江,宁人,江苏

      秦桧(hui),南宋江宁人(今江苏南京人),祖籍浙江杭州。长期以来一直被世人视为汉奸或卖国贼。他本来是一位知名的抗金义士,后来随同徽、钦二宗被掳到金国,之后回到了南宋后,任礼部尚书,两任宰相,前后执政十九年。因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岳飞而遭受后人的唾骂,那么秦桧后人谁较为出名

    • 诸葛亮又什么作为?诸葛亮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诸葛亮,什么,作为,怎么,死的,诸葛亮,我国,历史上,三国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蜀汉的军师,也是蜀汉建国时候的丞相,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同时也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是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被追封为武兴王,那么诸葛亮又什么作为?诸葛亮是怎么死的?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解答。诸葛亮27岁时在卧龙岗隐居,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

    • 雍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雍正的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雍正,到底,一个,什么样,评价,如何,雍正,原名,爱新觉罗

      雍正,原名爱新觉罗胤禛,康熙帝的第四子,他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也是清朝入关的第三位皇帝,历史对雍正评价均不一样,有人觉得他残暴,有人却觉得他是千古一帝,那么,雍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雍正的评价如何?下面就由历史网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解答。雍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能力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勤勉的皇

    • 弃笔投戎是谁说的?又有什么样的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弃笔,投戎,说的,又有,什么样,典故,弃笔,投戎,是指,丢掉

      弃笔投戎是指丢掉手上的笔,投入到军队之中,这个成语也是指读书人觉得无用,便丢弃比,投入到军队中建功立业,那么弃笔投戎是谁说的?又有什么样的典故?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介绍。弃笔投戎的主人公是班超。班超为史学家班彪的幼子。他虽然为人有大志,不拘小节,但却孝顺恭谨,居家操持很勤苦,但他不以此为耻。班超口才

    • 爱新觉罗,奕詝是谁 奕詝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爱新觉罗,奕詝,简介,清朝,我国,最后,一个,封建,国家,也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国家,也是我国近代上受到列强欺凌的一个时期,清朝是在1636年建国,1912年灭亡的国家,历经11位皇帝,那么爱新觉罗,奕詝是谁?奕詝简介,下面就由历史网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解答。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