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武训:唯一被载入正史的千古乞丐

武训:唯一被载入正史的千古乞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614 更新时间:2024/1/28 23:28:33

晚清光绪年间的一天,一个衣不遮体的乞丐在山东堂邑县沿街乞讨。只见他口中念念有词,连说带唱,时而装扮成猪狗的模样,时而又学驴叫。其惟妙惟肖的表演与好玩的唱段,引得围观者一阵阵哄笑。他的唱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乞讨,我积钱,修个义学为贫寒。”围观者中有不少人摇头:“乞丐还想兴修义学,这不是痴人说梦么?”

各位看官请注意,以上平凡但又惊心动魄的一幕并非武侠小说里的情节,这个乞丐也并非北丐洪七公那样的丐帮高手。他的名字叫武训,他是当时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乞丐。然而,就是这个非常普通的乞讨之人,却以非凡的人生名垂千古泽被后世,对中国近代的化界和教育界影响很大。

这个名叫武训的乞丐靠着乞讨,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修建起了三处义学,购置学田三百多亩,积累办学资金达万贯,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事情。《清史稿》宣统本纪记载:“己未,予积赀兴学山东堂邑义丐武训事实宣付史馆。”武训的事迹后来被编入《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六孝义一节中。在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载入正史的,只有武训一人。

武训和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都是那种连名字都没有”的贫民,因在家族同辈兄弟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武训这个名字实际上是个赐名,在他老年时,朝廷为嘉奖他的兴学义举而给他取名为“训”。

超先生曾专门为武训撰写了《兴学节略》,赞武训的义塾“行之数十年,弟子卒业而去者,不可胜数”,而他始终“日以两钱粗馒终其身”。冯玉祥将军称颂武训是“千古一丐”。冯玉祥还大声疾呼“大量办义学,急务此为最”,并于1932年至1935年间,在山东创办了十五所武训小学。

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张伯苓创办南开学校都与武训精神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陶行知先生的短诗《武训颂》对武训的一生做了概括,诗中这样说:“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武训办义学不仅在国内有很高声誉,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他被收入《世界教育辞典》中,因为他没有文化,故称他为“无声教育家”、“平民教育家”。

饱受不识字之苦后遂起办义学之念

道光十八年(1838年),武训出生于山东堂邑县武庄(今属冠县),自小家境贫苦,七岁时父亲死了,生活更困难了,幼小的他随着母亲以乞讨为生。武训年纪虽然小,但对母亲十分孝顺,每逢要到干净可口的干粮,都一定带回去给母亲吃,从来不肯自己吃,非常懂事。

每次随母亲路过学堂的时候,幼小的武七都要驻足良久。他总是为里面的琅琅读书声深深吸引,他多么渴望能读书呀。然而在当时,就他的家庭条件,上学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已。有一天,他鼓足勇气闯进学堂,请求私塾先生准许他免费入学念书。私塾先生不但不同情他,反而辱骂了他,并将他赶出门。

十五岁时,武训来到姨父张老板家做工。为富不仁的姨父没有因为他们是亲戚而给予些微的优待,反而变本加厉地让他多干活,却从来不给他工钱,还常常有事没事就打他欺侮他。这一切,小武训都忍了。十七岁时,武训又到李举人家当长工。一天,姐姐托人捎来一封信附了几吊钱,李举人欺武训不识字,把信给他,把钱吞了。武训过后知道提出质问,李举人不但矢口否认,还把武训痛骂了一顿。一次喂猪时,武训不小心把猪食洒在地上,也被打得遍体鳞伤。一年除夕,武训给主人贴春联,因为不识字,把春联上下贴倒了,主人认为大不吉利,拳打脚踢,又吵又骂,不许他吃饭,罚他一夜不睡觉,在风雪严寒中在院子里站了一个通宵。

武训在李举人家里做长工三年,李举人一直没给他发过工钱。一次,武训的母亲病了,万般无奈,他开口向主人讨要工钱。没想到,李举人拿出了一个假账本,硬说早把工钱付清了。武训不识字,气得目瞪口呆,悲愤欲绝,反被李举人诬为有意讹诈,最后,武训被李举人的家丁打得头破血流,并被扫地出门。

这次的遭遇对他打击太大了,受伤害后的武训在庄子上的小庙里昏睡了三天。醒来后,他痛定思痛,明白了自己之所以受尽欺辱,都是因为不识字。而周围像他这样的穷人还有很多,如果不念书,将永受人无端欺负。于是他萌发了兴办义学的念头,让人们都能读书识字,不再受人欺。

边走边唱,快乐行乞集资

然而以赤贫之身办义学,旷古未闻,难度可想而知。但武训对此很有信心,他决心以一生的苦行和执著来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1859年,二十一岁的武训开始行乞集资,掀开了自己人生崭新的一页。他手持铜勺,肩背褡袋,烂衣遮体,边走边唱,四处乞讨,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这个日后在教育史上名垂千古的乞丐,就这样拉开了行乞集资办学的非凡人生之序幕。

他一边行乞,一边唱着自己编的歌谣,歌词似诗非诗,但有积极向上的内容,有一定的韵脚,内容全都与兴办义学有关。无论别人问话还是嘲笑,他都以唱歌做答;无论劳作还是休息,他都愉快地歌唱,如干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

他到处出卖自己的劳力,苦活累活抢着干,过着牛马式的生活,目的就是为攒钱办学。牲口做的苦力活,武训不以为苦,还快乐地唱道:

出粪,锄草,拉砘子来找,管黑不管了,不论钱多少。

给我钱,我砘田,修个义学不费难。

又当骡子又当牛,修个义学不犯愁。

谁知,善良的武训再遭欺骗。一年后,武训辛苦积存的一点钱,都被他的姐夫骗去了。武训为此气得水米不进,伤透心了。几天后,他又缓过气来,潇洒地唱道:只见好人盖高楼,没有恶霸行到头。

一些人嘲笑他害了“义学症”,他坦然唱歌回答:“义学症,没火性,见了人,把礼敬,赏了钱,活了命,修个义学万年不能动。

要饭时,难免遇到吝啬不给东西的人,武训就达观地唱:“不给俺,俺不怨,自有善人管俺饭。”当遭遇声色俱厉的谩骂时,他也不生气,唱歌以对:“大爷大叔别生气,你几时不生气,俺几时就出去。”

武训把要来的钱都积攒起来,要来的干粮,好的完整的卖掉,换成钱攒起来。自己只吃粗劣、发霉的食物和菜根、地瓜蒂等,并以小曲来唱出自己的心声:

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

吃的好,不算好,修个义学才算好。

那些岁月,武训不知吃了多少苦。他一天到晚乐此不疲地干那些别人不肯干、不屑干的累活。如推磨、碾米、替人割麦子等。此外,还替人家大清早打扫茅房,出粪晒干后做肥料。有时也帮人挑水浇园、挑粮食、挑笨重东西等,按照路程远近和重量计算报酬,收入还算可观。就这样日积月累,积攒办义学所需的资金。

为了赚点钱来办义学,他有时还像个江湖杂耍艺人一样到各处的庙会集市上耍把戏,以取赏钱。表演全身倒立“扛大鼎”,以手代脚做“蝎子爬”,翻身跳“打车轮”,趴在地上给孩子做马骑,还有锥刺身、刀破头等节目,甚至吃虫蛇蝎、吞石头瓦砾,等等。如此作践自己的身体,实在是不容易,一切都是为了兴办义学!他还将自己的辫子剪掉,只在额角上留一小辫,装扮成戏里的小丑模样,以获得别人的施舍。

另外,他还为人做媒红、当邮差、拣收破烂、轧棉花、纺线等。武训就这样到处流浪,打工,要饭,漂泊。晚上就睡在人家的磨房、灶屋,或者是破庙里。每天深夜他还在如豆的灯光下搓捻线绳,绩麻缠线。他边绩麻边唱道:

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

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

二十九岁那年,武训已攒下了一些积蓄,他用这些积蓄买了四十五亩便宜的低洼盐碱地,并愉快地唱道:

只要该我义学发,买地不怕买碱沙;碱也退,沙也刮,三年以后无碱沙。

只要该我义学发,要地不怕要大坑;水也流,土也壅,三年以后平了坑。

武训三十八岁那年,山东大旱,饿死不少人。武训用自己的钱买了四十担高粱赈济百姓。武训的哥哥不务正业,常向他借钱,一些亲戚朋友也来要求他资助,武训都拒绝了,正色答之:“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乡里一对孤寡的婆媳两人,靠要饭为生,好心的武训却慷慨地赠给她们十亩地,还唱道:

这人好,这人好,给她十亩还嫌少。

这人孝,这人孝,给她十亩为养老。

标签: 武训

更多文章

  •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 对司马相如的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司马相,如与,文君,爱情故事,司马相如,评价,愿得一心人,白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经常在古代小说中看到男女主人公以此为爱情誓言,表示两个人足够的信任。当男女主人公感情遭到挫折或者有误会的时候,看到这句话,能回想起之前两人之间的恩爱情谊,冰释前嫌。这句诗出自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后人常把这句诗当作司马相如的名句,其实是文君所写。前面两句是“凄凄复凄

  • 张仲景和华佗谁更厉害 医圣张仲景的成就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张仲,景和,华佗,谁更,厉害,医圣,张仲景,成就,介绍,张仲

    张仲景和华佗都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专家,但是史料上并未记载两个人有过交集,不认识更谈不上有过医学交流。但是同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必定要面对疫病横行和伤寒病造成的人口锐减,所以华佗和张仲景都有关于伤寒诊治的理论著作。华佗在《素问·热论》上发明了自己的一套发汗方法,包括针灸和药物发汗。并且他对伤寒的治疗时

  •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河东先生柳宗元擅长写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宋,大家,之一,河东,先生,柳宗元,擅长,什么,柳宗元,唐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文学家。柳宗元擅长写的就是诗歌、山水游记、寓言作品、辞赋。《江雪》画作柳宗元和韩愈针对文章写作,发起了一场古文运动。柳宗元倡导文章应该以写实为主,反映现实,他们反对骈文空洞没有内容,提倡文章写作跟随时代而行,不要拘泥于形式。柳宗元在散文写作上,身体力

  • 解析诗人周邦彦的一剪梅主要内容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解析,诗人,周邦彦,一剪梅,主要,内容,是什么,一剪梅,又是

    《一剪梅》又是周邦彦的一首咏梅词,而这一曲调的词牌名就是出自这首的开头一句“一剪梅花万样娇”,取的是前三个字。后来也因为别的词句而有另外的词牌名,不过最出名的还是这个。一剪梅词人咏梅,开头就点明了梅花在他心目中的美是一个字“娇”,而且不是一般的娇美,是“万样”的、风情万种的。他吧梅花看作美人,斜插在

  • 韩愈字为什么是退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韩愈,为什么,退之,韩愈,为什么,退之,生在,唐朝,大历,三

    韩愈字为什么是退之韩愈出生在唐朝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他生在官宦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是在朝中或者地方为官的。所以韩愈自幼就深受家风的熏陶,七岁能言,十二岁能文,少时就已经显露出了他的天赋。韩愈字退之,世人称他为韩昌黎,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韩愈韩愈早年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无奈时运不佳,前后七

  • 冯治安由火头兵到总司令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冯治安,治安,火头,总司令,故事,冯治安,治安,火头,总司令

    冯治安由火头兵到总司令的故事?冯治安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到了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才让他上了两年的私塾。十四岁的冯治安到县城里去当学徒和佣工。在这期间冯玉祥来县城招兵,冯治安才有了投军的机会。刚入部队,冯治安只是一个火头兵,由于他的勤奋能干,他逐渐开始受到重用,最后成为了总司令。下面就来看看冯治安由火

  • 英国也奈何不了的中国女海盗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英国,何不,了的,中国,海盗,英国,何不,了的,中国,海盗

    英国也奈何不了的中国女海盗是谁?从大航海时代到近现代,有名的海盗那是数不胜数,但有名的女海盗却是屈指可数,而在晚晴的中国,却恰恰有着这么一位在世界上都赫赫有名的女海盗,她就是郑阿嫂!海盗船清末,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大量的农民破产,而郑阿嫂的父母就是其中一员,贫困的郑阿嫂的父母为了养活家里唯一的男孩,就

  • 辽沈战役战场地点在哪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辽沈战役,战场,地点,在哪,辽沈战役,战场,地点,在哪,我国

    辽沈战役战场地点在哪辽沈战役是我国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与国民党展开的战争,辽沈战役耗时五十二天,是一场最终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一场战役。辽沈战役油画那么辽沈战役地点是什么地方呢?先来从辽沈战役的背景来看,辽沈战役的背景涉及到解放东北,抗日战争之后,国共两方陷入了对东北地区的争夺战争之中。看来东北

  • 米兰敕令的历史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米兰,敕令,历史,评价,如何,米兰,敕令,历史,评价,如何

    米兰敕令的历史评价如何后代历史学家普遍对于米兰敕令的历史评价非常高,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宗教宽容性质的宗教合约,而君士坦丁大帝也因为米兰敕令成为了古罗马帝国历史上最伟大最英明的皇帝,后代历史学家在整理米兰敕令的历史评价时主要侧重其积极方面。君士坦丁一世雕像米兰敕令是在公元407年11月份颁布的,

  • 三国枭雄马超为何后半生如此孤寂以致郁郁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三国,枭雄,马超,为何,后半生,如此,孤寂,以致,郁郁,三国

    三国枭雄马超为何后半生如此孤寂以致郁郁而终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人氏,卫尉马腾之子,汉末群雄之一,蜀国开国名将。在马超这些身份之中,很多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蜀国人称神威天将军的锦马超,但马超更应是一个失败的枭雄。他的一生大起大落,投靠刘备后虽被授予了骠骑大将军的显爵,看似在荣耀和恩宠中度过了最后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