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宪宗第十女太和公主是唐代最后一位和亲的公主吗?

唐宪宗第十女太和公主是唐代最后一位和亲的公主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527 更新时间:2024/1/19 13:17:29

太和公主是唐代晚期的公主,唐宪宗第十女,在唐朝最衰弱的时候,太和公主为了唐朝的平安而出嫁番邦,虽然在和亲公主名单中,她的名气远不及初唐的高阳公主、远嫁松赞干布文成公主或是盛唐的太平公主,但是在历史上她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作为唐代最后一位和亲回纥的正牌公主,她的命运坎坷、一生飘零尝尽人生冷暖,下面小编就来介绍这为太和公主的个人简历。

唐穆宗初立(公元821年),回鹘嗣立的崇德可汗很快就派都督、都渠等2000人来唐朝迎婚,纳马2万匹、驼千匹为聘礼,礼仪空前隆重。

唐穆宗将太和公主册为可敦,出嫁给回鹘的崇德可汗。太和公主自长庆元年(821)远嫁和亲,在回鹘生活了20年。这一时期回鹘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交加,可汗彼杀被逐更迭频繁,一些大臣勾引束沙陀、黠戛斯,终于导致回鹘汗国的灭亡。

回鹘族帐被迫迁离本土。黠戛斯夺取回鹘牙帐后,太和公主被送还唐朝途中又被回鹘的乌介特勤劫持,后几经周转才返回了内地。太和公主是唐代晚期的公主,她是为了唐朝的平安而出嫁番邦,但却鲜少有人知道她的史事。太和公主是第四位被送到回纥(回鹘)可汗的大唐公主,尽管西方敦煌学的研究者对她的评价颇高,但是在我国,她的名气却远不及初唐的高阳公主、文成公主或是盛唐的太平公主。

公元821年,回鹘保义可汗请婚,唐穆宗许以亲妹妹、宪宗之女永安公主嫁之。尚未成行,保义可汗就死了,永安公主留在唐土,出家做了道士。穆宗的另一妹妹太和公主,则于同年嫁给保义可汗的儿子、崇德可汗。

太和公主的姑婆咸安公主,曾在唐廷仓促要求回纥出兵协助对抗吐蕃而被送到吐蕃和亲,可怜的咸安公主作为政治筹码,在回纥待到808年,直到过世为止,前後总共嫁给三位可汗。太和公主则是唐代最后一位和亲的公主,当时衰弱的唐廷,长安城竟没有足够的设备能够招待所有迎亲的回纥使节团人员,于是有大部分的回纥使者是被安排在边境外,唐朝还得被迫以强势货币来买多馀的贡品(回纥以马匹作为贡品要求唐朝以丝绸来交换),以及公主的嫁妆。

好在唐回两国边贸自此和亲之后重新活跃,只是好景不长。一是公主嫁过去才三年,崇德可汗也死了。二是回鹘在战争中先败于吐蕃,公元840年又大败于其西北部族黠戛斯,盛极一时的回鹘汗国竟然转瞬崩溃。黠戛斯自认是汉将李陵之后,与李氏唐室本为一家,遂派人送太和公主归唐,中途为回鹘残部乌介可汗所劫,企图奉公主南徙至唐朝边境重振河山。

这时唐帝国见其衰败若此,便再也不将一度不可一世的回鹘放在眼里,果断出兵予以痛击,抢回公主,一吐咽了将近百年的恶气。乌介可汗不曾料到和亲了这么多年的岳家,竟会从背后给自己来这么一刀,仓惶中率三千人逃走,后为部下所杀,回鹘亡国,众部族离散。唐回两国恩怨,终于了断。激起武宗皇帝愤怒,差夺了她们的封绢(公主食俸)以赎罪。

太和公主以后,唐代还有没有过和亲之议?有是有的,只是未能实行。翦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1961年中华书局),记公元883年(唐中和三年)十月事:“以宗女为安化公主,妻南诏王。”这位南诏王,是南诏国第十二世国王隆舜。查《中国历史大辞典》(2000年上海辞书)“隆舜”条,亦有“中和三年(833),唐以宗室女安化公主妻之”之句。其实这两种重要的工具书都说错了。安化长公主只是许婚,并未成婚。

对南诏和亲议由来已久,朝中重臣赞同反对各执一词,故好几年未能决。公元880年,镇守西南边陲的地方节度使再申和亲议,唐僖宗被劝说不过,同意以宗室女为安化长公主许婚。南诏王隆舜见求了多年才有结果,十分高兴、慎重,当即派三位宰相前来迎接公主。而最先提出和亲的唐前西川节度使高骈从扬州上书僖宗,说这三人都是南诏重要谋臣,最好将他们毒死,“蛮可图也”。于是三位南诏宰相被毒死。第二年,南诏又遣使臣来迎公主,还带来一百多床珍异毡毯进献。僖宗找了个托词,说是正为公主准备嫁妆,把他们打发掉了。过了两年,南诏不屈不挠再遣使来迎,僖宗大概也不好意思再推托,只好约定礼使、副使及婚使,择日送公主南下和亲。这一年正是中和三年,即公元883年。《新唐书·南蛮传》的记载是,“未行,而黄巢平,帝东还,乃归其使。”最终还是让他们空手而返。

唐末皇帝的谋臣们,总是以蛮夷们不讲信义,劝谏君王对他们也不讲什么诚信,甚至可以先下手为强。像僖宗这样反复无常、将两国外交嬉同儿戏,在一些人眼里还成了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的聪明之举。

可是他们却忘了唐朝初期是以诚信立国的,大唐盛世期间唐太宗和唐高宗又何曾背弃与周围邦国的盟约?南绍王隆舜死后,谥号圣明文武皇帝,其子即位,遣使欲与唐朝修好,唐昭宗不答。这时的南诏王国与大唐帝国,都已走到历史的尽头,不复相通。没几年,两国皆亡于内乱。

标签: 唐宪宗太和公主

更多文章

  • 被后人夸大的战神薛仁贵简介:薛仁贵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薛仁贵

    薛仁贵简介:薛仁贵是唐朝历史上爱民如子,宽容仁义的名将,他被视为华夏民族骄傲的卓越子孙,由他衍生出来的“薛家将”也被捧得直上云霄,其子薛丁山和其孙薛刚都声名大噪,口碑颇好。但是历史的真相被历代人刻意遗忘,以致于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在“三箭定天山”的

  • 唐朝战神薛仁贵是怎么死的?薛仁贵简介和图片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薛仁贵

    唐朝战神薛仁贵是怎么死的?薛仁贵天生神威,凭借自己的勇猛而成名,薛仁贵统率的五万唐军战绩最为显赫,消灭了数支高句丽军队,克城无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他的一生,东征西讨,胜多败少,确实堪称是一代名将,关于薛仁贵究竟是病死的,还是被儿子射死的,已无从考证,下文介绍的就是薛仁贵的个人简介。历史上

  • 薛仁贵怎么死的?唐朝名将和后人的名族英雄薛仁贵死因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薛仁贵

    关于这位唐朝名将薛仁贵的种种传闻扑朔迷离,后人将其刻画成爱民如子,宽容仁义的光辉形象,纵观他的一生,东征西讨,胜多败少,确实堪称是一代名将,但是真正的历史并非如此,历史上薛仁贵只能算的上是名将而非仁将,他的战功当然是不容小觑的,但是薛仁贵率军大肆烧杀抢掠,屠戮平民,在他每次的成功背后必定是一场赤裸

  • 薛仁贵妻子有几个?唐朝薛仁贵最爱的老婆柳迎春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薛仁贵

    薛仁贵妻子有几个?老婆是谁呢?关于薛仁贵的老婆史书上说法不同,有说薛仁贵妻子是柳迎春、昭阳公主(勃辽国)两位老婆的说法,也有说薛仁贵最爱的老婆是柳迎春,而且只有这一个老婆。下文就有唐朝薛仁贵老婆的详细介绍。其实在民间传说中薛仁贵老婆有过三个名字,《孤本元明杂剧》中称柳迎春,《薛仁贵征东》小说中称其

  • 薛仁贵和薛丁山是父子吗?薛仁贵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薛仁贵,薛丁山

    历史上记载薛仁贵有5个儿子,其家族在唐朝声名显赫,长子薛讷是唐朝大将,也是《说唐演义》人物薛丁山的原型。另有四子: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和薛楚玉。下文介绍的就是薛仁贵的儿子薛丁山个人资料,了解一下薛仁贵怎么死的?薛仁贵演义:“薛家将”的第一任主人公,是太宗朝后期的主要军事统

  • 唐朝薛仁贵的儿子和后代介绍:薛仁贵5个儿子都声名大噪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薛仁贵

    薛仁贵天生神威,敌人吓得不敢与之交锋。纵观他的一生,东征西讨,胜多败少,确实堪称是一代名将,后人将他追捧成名族英雄,再加上在电视剧或者戏剧中的大肆追捧,成就了这位民族英雄,由他衍生出来的“薛家将”也被捧得直上云霄,其子薛丁山和其孙薛刚都声名大噪,口碑颇好。下文介绍的就是唐朝

  • 薛仁贵的老婆有几个?唐朝大将薛仁贵老婆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薛仁贵

    薛仁贵的老婆有几个?关于薛仁贵的老婆史书上说法不同,有的说薛仁贵有两个老婆,分别是柳迎春、昭阳公主(勃辽国),有的说只有刘迎春一个老婆,真正的历史是怎样的,还有待考究……,下面小编借来介绍唐朝大将薛仁贵老婆的个人简介。看薛仁贵一生的经历,早年是凭借自己的勇猛而成名,后来

  • 明朝孙承宗:明朝末年杰出的军事战略家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孙承宗,末年,杰出,军事,战略家,明朝,孙承宗,末年

    明朝孙承宗孙承宗是明朝末年杰出的军事战略家,而且还是曾经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孙承宗早年的时候在自己的县里为学生讲学,后来因为常常来往边关的缘故,因此经常和一些老兵交谈,于是孙承宗有机会了解到了边防的一些知识。公元1406年的时候,孙承宗考中了进士,于是开始入朝为官。孙承宗画像明熹宗继位之后,孙承宗

  • 安庆公主真的是替夫顶罪而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安庆,公主,真的,替夫,顶罪,死的,安庆,公主,怎么,死的

    安庆公主怎么死的安庆公主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女儿,而且与宁国公主同出于马皇后即孝慈皇后。对于安庆公主的死亡原因,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是有坊间流传安庆公主是替夫顶罪而死。洪武大案安庆公主和欧阳伦剧照坊间流传的安庆公主死亡故事:因为安庆公主是朱元璋结发妻子马皇后的女儿,因此对于安庆公主到了该出嫁

  • 三皇同盟的三位君主分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皇,同盟,三位,君主,别是,三皇,同盟,简介,是什么,17

    三皇同盟简介三皇同盟简介是什么?1799年,拿破仑夺取了法国的领导权,在此之后,法国人便横扫欧洲大陆,几乎控制了一半的欧洲大陆,这样的举动引起了欧洲其他大陆的国王恐慌。因此,当时欧洲三位实力比较强的君主认识到必须要联合要联合,于是俄罗斯帝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普鲁士王国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和奥地利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