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禅“扶不起”的形象是怎么来的?“扶不起”为何还能坚持四十年?

刘禅“扶不起”的形象是怎么来的?“扶不起”为何还能坚持四十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541 更新时间:2024/1/16 19:24:54

刘禅“扶不起”的形象是怎么来的?“扶不起”为何还能坚持四十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史上关于刘禅的评价是非常差的,为何会这样呢?其实主要因为这三件事。第一件就是在归降曹魏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表明了他的志向,只知玩乐而已。第二件事就是他与那些昏君无异,重用黄皓这样的宦官,使得宦官揽权。第三件事情就是没有一点志气,当初邓艾率领着两万疲惫部队,突破到成都,而刘禅却直接弃城投降了,一点抵抗的意愿都没有。这样的人,怎能担起大任呢?所以后人一提起他就很失望,认为他扶不起。不仅如此,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这样一个情节。就是赵云拼死救出阿斗,已满身伤痕,而这阿斗却睡得很死,对此刘备很愤怒,想要摔掉这个孩子。众多原因,刻画了一个“扶不起”的形象。那么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当然了,小说中的刘备怒摔阿斗,并不是真的,而是虚构的,我们在此就不提了。毕竟,如果真有此事,也不能证明阿斗的“扶不起”,毕竟那时他还是个幼儿,什么也不懂。此外,另三件事的真实性,也是另有解释的。司马昭询问刘禅,对于蜀国是否有念想?而刘禅回答了那句此乐间,不思蜀。这个故事是《汉晋春秋》中的,真实性也有待考证。就算此事不假,那也能说这是司马昭的试探之语。要是刘禅回答不慎,答了思念蜀国,那么他的处境就很危险了,很可能会丧命。所以说,刘禅那么回答是明智的,不思蜀能够证明并没有复国之志。从此处可以看出刘禅还是很聪明的。至于黄皓弄权,也是后人夸大了,事实上没那么严重。

还有就是邓艾率军来到成都之时,刘禅其实也有过抵抗。他曾派了诸葛瞻带着人马,去和邓艾一战,不过在绵竹战败了,全军覆没。此时,成都之中已没有什么抵抗力了。更何况,邓艾大军那么强悍,如果不开城投降的话,那么此城的百姓便会遭到牵连,甚至会遭到屠杀。刘禅不愿看到这一幕,只有投降了,这也是为了百姓着想,不能说他扶不起,也不能说明他无能。所以说,这最能说明他“扶不起”的三件事,现在都已论据不足了。其实刘禅并不是扶不起的,而且还很有本事。在乱世之年,刘禅做皇帝还能坚持了四十年,实属不易了。而且在失去了诸葛亮之后,他又一人支撑蜀汉坚持了差不多三十年,足以证明他的能力。

那么刘禅为何能在这样的乱世,坚持这么久,他有什么能力呢?首先他有着明确的治国方针。在刘备死后,朝政在诸葛亮手中,治理了差不多十年。这期间,诸葛亮只做了两件重要之事。第一件就是北伐,还有一件就是屯田搞生产。虽然在诸葛亮的带领下,北伐也没什么大的进展,不过这种主动攻伐策略,能够让蜀国平稳发展,不至于很快就被曹魏和东吴给灭掉。从大局来看,这样的战略是基本正确的。诸葛亮死后,刘禅上台了,一般那些皇帝上台后,为了巩固权力,都会对权臣进行打压和削弱。例如史上的万历皇帝对于张居正的打压等等。不过,刘禅却没有做出他们的举动,而是对于那些大臣给予足够的信任。诸葛亮留给他的那些人,也深得他的重用,没有被清洗掉。

此外,刘禅也继续北伐,按着以攻为守的策略,没有另想它法。不过,他也不是完全生搬硬套,而是也有一些改进。例如,让北伐的规模减小了,以前都是举全国之力进行的。现在投入的人力减少了很多,很多时候,还是让百姓们在田间生产。这样的调整也是正确的,即让蜀汉得以安定,也得到发展,可谓是一举两得。这第二点便是他的协调能力很强。在诸葛亮死后,蜀国一时陷入了窘境,处于无首状态,这样的情形,如果没有较强的协调能力的话,很容易就让朝廷混乱起来。因为一些人不会甘于现状的,都想当那个带领人。不过,这样的情况未曾出现,反而让蜀汉势力更加团结,得以平稳度过这段非常时期。

可能有些人并不认为这是刘禅的能力,而是蜀汉的大臣们都有很好的品行,不会做出那样出格的事。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内部不但有争斗,情形还很严重。姜维率着部队回朝时,曾建议刘禅要除掉黄皓。而诸葛瞻也曾说过这样的话。此时外不能牵制住姜维,内部又无法除掉黄皓。可见,这时蜀汉内部矛盾很大,大臣们间的争斗也是很厉害的。那么问题来了,大臣们争斗如此剧烈,为何就没有发生什么巨大冲突,再来个政变什么的呢?这只能说是刘禅的功劳,协调能力非常强。

例如,在姜维想要杀掉黄皓时,刘禅是这样说的:黄皓仅仅一个小宦官而已,他掀不起什么风浪,你何必玷污自己的双手呢?这话很明显,就是黄皓虽然想要弄权,但是他没什么能力,还在我掌控之内,不用下死手。而且对于诸葛瞻的话语,多次说姜维是个巨大的威胁。但是刘禅仍然坚持信任他,没有猜忌怀疑,依然给他兵权让他领兵。这更能体现刘禅的大局观念,能够妥善协调大臣间的矛盾。所以说,刘禅还是很厉害的,我们不能因一些事情做不好,就说他“扶不起”,这样就有点太片面了。

标签: 三国刘禅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南宋抗金名将赵立简介:以勇敢隶兵籍,能与士卒同甘共苦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风云人物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 历史上曹操有多少后代子嗣?能力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曹操,汉朝,风云人物

    曹操在三国中是出了名的爱美人、爱人妻。接下来听听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曹操出生在东汉末年,少年时机敏睿智,喜好侠义而厌恶经学,时人并不认为其有多大的才干,但名士何颙认为:“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此后曹操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做“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坐拥徐州、兖州、冀州、幽州等地,

  • 汉献帝禅让被赶下台之后 刘备为什么不迎回刘协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风云人物

    还不了解:汉献帝和刘备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献帝迫不得已让位,刘备为何不趁机迎回他?《三国演义》尾诗云:“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如诗里所感慨的一样,在三国的故事里有缺憾,可是大量的是赞颂贤臣的忠心耿耿和拯救天下苍生的家国大义

  • 柳奭:唐朝时期宰相,他为什么会被唐高宗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风云人物

    柳奭(shì),字子邵,一字子燕,唐朝时期宰相、外戚,他是北周尚书左仆射柳庆曾孙,高宗首任妻子王皇后的舅父。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柳奭出身于河东柳氏,早年间担任中书舍人,后历任兵部侍郎、中书侍郎等职,永徽二年(651年),柳奭拜相,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次年升任中书令并监修国史

  • 胡惟庸到底是怎么死的 朱元璋真的用蚊子咬死他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胡惟庸,风云人物

    胡惟庸担任丞相之职时,中书省的大权实际上由他一人掌握。按规定内外诸司大臣给皇帝的奏折都要经过中书省,但是胡惟庸仗着朱元璋对他的宠幸,独擅专权。凡是对他的不利的奏章都按下不发,甚至罢黜官员也不经过朱元璋同意。洪武十三年(1379年),朱元璋终于不能忍受胡惟庸欺上瞒下,结党营私,便借着占城国使臣事件将胡

  • 有哪些与朱祁镇相关的轶事典故?如何评价朱祁镇?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风云人物

    朱祁镇,即明英宗,明朝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前后在位共22年。他是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生母是孝恭孙皇后。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宣德十年,正式即位,年号正统。主少国疑,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操持,任用“三杨内阁”主理朝政,发动麓川之役,导致综合国力耗损。正

  • “沙丘之变”李斯为什么要帮胡亥篡改遗诏?李斯是他女婿他为什么不帮?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朝,李斯,风云人物

    李斯作为“千古第一相”,他为什么要协助赵高将扶苏逼死,扶持秦二世继位呢?恐怕其中的原因很多人都不知道。当时李斯是秦国丞相,秦始皇不在后理应他的权利最大,如果李斯能够坚持立场,阻止赵高的阴谋,或许此后千年的历史都将因此改写。那李斯最后为什么会同意赵高,并且加入他的阵营呢?这次就为大家分析下李斯当时到底

  • 吕产:西汉相国之一,他有着怎样的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风云人物

    吕产,秦末汉初时期人物,汉高祖皇后吕雉的侄子,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吕产曾任洨侯。其父周吕侯吕泽为国家战事而死,其兄吕台为郦侯。前195年,汉高祖刘邦死后,太子刘盈嗣为惠帝。惠帝软弱,大事多决于吕后。前188年,惠帝死,吕后临朝称制,大封诸吕,吕产入掌禁军。在叛乱中被

  • 她贵为皇后却没有地位,最后家族因她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霍成君,汉朝,风云人物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有着有着上下五千年,绝大多数都处在王朝统治的时期。在历史长河当中,没有一个王朝能经久不衰,皇帝更是轮流做。而唯一不变的就是那些制度,其中女子地位低下是整个古代从来没有变过的道理。即使出生在达官贵人家里的孩子也不能决定自身的命运,甚至皇帝的女儿,作为公主也只能被赐婚,而不能自由恋爱。

  • 公孙贺有哪些作为与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风云人物

    公孙贺,西汉将领,汉武帝时期丞相,封葛绎侯。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汉景帝前元七年(前150年),胶东王刘彻立为太子,选为太子舍人。后元三年(前141年),汉武帝即位,迁太仆。元光元年(前134年)至元鼎六年(前111年),先后以太仆之职出任轻车将军、骑将军、左将军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