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始皇修长城主要干什么??

秦始皇修长城主要干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239 更新时间:2024/2/9 16:01:04

长城不是静止的单一物体,它是人、墙、物的军事结合体。长城沿线地段,在军事地理位置上形成缓冲地带。长城,从它的雏形烽台出现之时,就具备了望、传递信息、召集部队,反攻作战的作用。以至于发展到后来成为攻防兼备的军事实体。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781年,周幽就用点燃烽火的办法来召集诸侯,只可惜,幽王把如此严肃的烽火制度当作儿戏,仅为了博得爱妃褒姒的一笑,各路诸侯率领兵将,连夜赶来,结果并无敌情,如此这般,导致西周很快灭亡。长城成功防范的一个例子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齐楚两诸侯国都很强大,但齐国有号令诸侯,代天子讨伐其他诸侯国的特权,当齐国率领其它几个诸侯国来讨伐楚国的时侯,到了楚之境地,看到楚国城防(长城)高大坚固,竟未敢作战。这是有史记载的长城在历史上第一次起作用的成功范例。从历代长城的设置及布局看,长城是由沟壕、烽燧、城堡、关隘等组合而成。长城所经地段多崇山峻岭,依山筑城,断谷起嶂,择险置戍,总是在双方军事力量的缓冲地带而建造。修筑长城,在军事方面,可变被动为主动,亦可转守为攻,攻守自如。譬如烽台,登之者可居高临下,来攻者则望之莫及,守者则以逸待劳,不但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杀伤敌人。自古以来,战争之目的,旨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长城也具备此种功能。就缓冲地带而言,从攻者角度看,能攻则攻,不能攻则退之;守者亦如此,能守则守,不能守亦可退之,以利再战。如若交战,长城则成为勇士们厮杀的沙场。不论秦汉时的匈奴帝国,还是明时北方可汗俺答,面对长城,总是一筹莫展,长城在客观上则迫使其不得不采取自我完善、学习耕作、和平共处、互开贸市等明举措,以促进民族和解及社会发展。

长城作为军事设施的作用,是在战争中体现的。元狩年间,汉武帝出师西域,大获全胜。长城的西延伸,在军事上保证了出师西域的胜利,亦说明长城是避免和减少战乱最有效的工具。古人修长城,正是为了加强军事防御能力。由此不难得出结论:修筑长城,就是加强军事,加强军事防御力量,就得修筑长城。古人正是想以长城之筑解决军事问题,以长城之筑得到政治上的久安,也正是因为有了军事的需要才有了长城之筑。

长城的军事防御系统由几个部分组成?

以长城为主体的整套防御工程和组织制度,被称之为长城军事防御系统,只有综合运用它们才能使长城发挥坚固防御的作用。这个系统大体可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屯兵系统,即军队屯驻的长城城墙及城堡,是长城主要的防御力量之所在;屯兵城分成不同的等级,驻有数量不等的军队,以明朝为例,大则有镇城、路城、卫城,小则有所城、堡城、关城。二是烽传系统,指边防戍兵用以报警而建筑的烽火燧台,用以燃烟火传递军事信息的系统。三是驿传交通系统,包括供递送公文的人员或往来官员暂住、换马以及保障军事物资运输安全等的驿路城,递运所、驿站;这些城、所、站等,均修建有坚固的防御设施。四是军需屯田系统,指为了保障军事防御人员的衣食、兵备来源而配备的屯田之地、冶炼、制盐及贸易市场等;它们或者与驻军堡城合在一起,或者单独建置。

古代长城沿线是怎样通讯报警的?

古代长城沿线构成通讯报警这一系统的设施,是依地形山势和一定距离,建筑在长城沿线及其延伸地区的一系列墩台。古代长城上的通讯,是通过在这些墩台点燃烽烟、烽火或举起醒目标志来达到最快传递信息的目的。这些墩台在汉代称作“烽燧”。烽是用易燃的柴草,置于笼筐中,系在长杆上,夜间点燃举起,以火光传递军情、敌情;燧即指燃放烽烟的墩台,也是一种用于白昼传递信息的手段,通常在墩台上厚积柴薪,日间有敌情就点燃它们,以浓烟示警。另一种传递手段,就是白昼时在烽燧上高举醒目的标识来传递消息,此种标识称为“表”。由于火光于夜间传播较远,故烽台往往较高且相距较远,而燧则相对低矮。据汉简所记,烽台高5丈,烽杆长3丈,烽台相距平均4050里;燧则高置较多较密,大约相距10里左右。明代以后则称这些墩台为烽火台,或称烽堠、墩堠、狼烟台,烟墩,大多以砖石砌成,点烽时加硫磺、硝石助燃,燃燧则往往施以牲畜干粪,据说这样燃放出来的烟既高且直,易于辩识。

古代长城沿线驿路交通如管理?

长城区域内的驿路交通、邮书传递的设施和制度由来已久。汉代长城上的邮递之制,寓于亭燧中,公私邮书,由沿驿路线上的亭燧吏卒递相传送,邮书每抵一燧,由值班燧卒负责收发,若属致本燧的邮书,则上交燧长;若属他燧的邮书,则由燧卒依次送达。均由经手燧卒署名及登记收受之时日。遇有紧急军情,则用檄来快速传递。从烽燧出土的汉简,可见到檄是一种形制特殊木简,呈多面杆状,上方有槽口,下端尖细,视军情的紧急程度,还要在檄上插羽以示特急,即史书上常见的“羽檄”。明代长城上的驿传则更加完备。明长城区域内每条驿路上,都设有供递送公文的人员或往来官员暂住、换马以及保障军事物资运送安全的驿路城、递运所和驿站(站铺)。驿城主事都叫驿丞。驿路上的城、所、站均根据驻扎兵员的多少修建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在城防附近建有站台,以保障驿路城、站间的联系。据专家对辽东镇长城的考察表明,大约每15公里设一驿路,驿站下有铺、亭、台等设置,有的还有递运所。驿城规模与屯兵的堡城相似,城为四方形,有与驿路相平行的两个门,驿站无一不建在驿路上。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反映了秦朝的人民对秦始皇修筑长城有什么看法?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反映了秦朝民众对修筑长城强烈不满反映了秦代徭役对百姓所带来的深重痛苦孟姜女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的齐国。孟姜女比秦始皇大三百多岁。对此,《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有记载:齐侯攻伐莒国,大将杞梁被莒国俘获,“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

  • 关于秦兵马俑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秦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从葬坑位于临潼宴寨乡,在秦始皇陵园东侧1500米处。这是一个浩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74年春,当地农民在打井时,从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头的碎片,一时议论纷纷。这一偶然发现,引起了考古部门极大的重视,从此揭开了尘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宝库。在发现一号坑

  • 小说主角可以穿越不同世界,穿越到射雕英雄传还进入了秦始皇陵墓副本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回答是《射雕之武穆遗书》作者:古庙青灯简介:一个形意拳爱好者,重生在射雕的世界里,成为岳飞的后人。更多1条读一半的武侠故事无非就是跟着主角体验绿林间的快意恩仇罢了,虽能够圆咱们的武侠梦,但说得直白一点的话就是这样的情节难免“显得小家子气”,仿佛舞台就是几个门派,打来打去就是那些人,而金庸笔下的武侠故

  • 射雕英雄传公孙止扮演者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射雕英雄传》中没有公孙止这个人物,公孙止是《神雕侠侣》中的人物《神雕侠侣》的有很多版本:1976年,香港罗乐林主演版《神雕侠侣》曹达华饰演公孙止。1983年,TVB刘德华主演版《神雕侠侣》许绍雄饰演公孙止1995年,TVB古天乐主演版《神雕侠侣》张翼饰演公孙止。1998年,台视任贤齐主演版《神雕侠

  • 射雕英雄传片段仿写,两百字左右,不要求多了,跪求!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牛郎织女:传说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织女是王母的孙女,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梁山伯与祝台英:中国古代东晋时,浙江上虞祝家有一女祝英台(又名:祝九妹),女扮男

  • 关于秦始皇的小论文。300字左右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别人谈论起秦始皇的时候,都会想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暴君主,其实那只是被秦始皇坑儒焚书事件蒙蔽了眼睛,在加上历史不少文人都对这个事件大加渲染批评,没有说秦始皇好的,但是你想作为第一次统一中国的秦始皇难道他的心胸就那么狭隘吗?不容忍孺人,以及各种学说吗?其实不然,作为第一个统一中国的人,他当然要稳固自

  • 秦始皇嬴政有名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人物身世据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国大将的女儿,送给子楚之前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出于政治目的将已怀孕的赵姬献给异人(即秦庄襄王),后来赵姬怀胎十二月才产子,生下了政,实则为吕不韦与赵姬的私生子。(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来源请求],怀孕十二个月鲜有案例;同时,作为怀孕征兆的停

  • 项羽一把火,咸阳三个月,到底烧掉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非常幸运能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现在请允许我对这个问题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和见解,欢迎大家阅读,转发,点赞,如有不同的见解,欢迎大家点评互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更多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喜欢我的分享。如有回答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放羊娃一定虚心受教,不断学

  • 秦汉时期咸阳的阿房宫是谁烧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根据现代考古调查,秦始皇当年修建的阿房宫本身就没有修建起来,用今天的话说,它是一个烂尾工程。项羽怎么会去烧一个正在建设的土台子呢?但是现代考古发掘证明,秦始皇都城的咸阳宫遭到过大规模、有组织的毁坏。如果说,项羽毁坏秦的宫殿的话,那一定就是他烧了秦始皇的咸阳宫。而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说法由唐代流行开来,其

  • 光驾崩背后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外国侵略者统治中国的工具而曾经风风火火的义和团在中外联合势力的绞杀下也很快瓦解殆尽。清政府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被迫再次宣布变法。这次变法由慈禧太后主动提出。变法内容基本承袭了戊戌变法的内容。然而,还未看到变法取得成效,光绪帝便于1908年11月1日下午5时33分驾崩,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