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纣王的都城在朝歌,而朝歌在河南淇县,怎么殷墟遗址在安阳?

纣王的都城在朝歌,而朝歌在河南淇县,怎么殷墟遗址在安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721 更新时间:2023/12/14 7:25:11

“殷人之屡迁,前八而后五”东汉张衡《西京赋》谓,“殷人之屡迁,前八而后五”。说的是成汤代夏前的商先公曾有八次迁都,即《史记殷本纪》所谓的“自契至汤八迁”,殷人称之为先公时期;成汤代夏后的各代商王曾有五次迁都。“后五”即《尚书盘庚》篇中的“先王有服,恪谨天命,滋扰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关于“八迁”契居番,王国维先生进行了考证:契居番,是迁。昭明居迁砥石,是二迁。昭明于迁商,是三迁。相土东迁泰山下,后复归商丘,是四迁,五迁。殷候(上甲微)迁于殷,又复归商丘,是六迁,七迁。至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则为“八迁”。

“后五”则一般认为:仲丁迁于,河甲迁于相,祖乙迁于邢,南庚迁于奄,但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故此,“至纣王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都徙”,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

由此可见,商朝的都城其实是很多的,但是最出名的只有三个。就是一开始商汤所建立的都城“亳”成汤故里,再就是商王盘庚所建立的“殷”安阳殷墟,最后是纣王所建立的“朝歌”亡国之都。

殷墟的都城地位(一)从文献资料来看

在迄今所见到的古代文献中,涉及盘庚迁殷地望的最早记载,当推古本《竹书纪年》,但因简牍散佚,各家所引又不尽相同。

《太平御览》八三《皇王部》载:“《纪年》曰:‘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日殷。”

《水经洹水注》载:“《竹书纪年》曰:‘盘庚即位,自奄迁于北蒙,日殷。”

《尚书盘庚》正义载:“《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殷,殷在邺南三十里。”从这些不尽相同的记载中,大体可以肯定,盘庚所迁之殷在北蒙,地在邺南三四十里处。由以上记载来看,“殷”的地望当在今安阳一带。

另外,安阳一带发现了大量甲骨卜辞,这些卜辞基本上均与商王及王室生活相关,内容涉及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年代从武丁一直延续到帝乙、帝辛时期,这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里可能就是当时的政治中心所在地。

(二)从考古发掘来看

1.殷墟具有都城要素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成果来看,殷墟的现今范围,东界大致为京广铁路一线,北界在家庄、小营至秋口一线,西界以安阳钢铁公司西墙的南北延伸线为界(北辛庄以西),南界为戚家庄、刘家庄一线(大致以万金渠为界),包括重点区、一般区和外围区三部分。

殷墟有居住区。殷墟的居住遗址主要分布在洹河南岸,洹河北岸只有大司空村南、武官村南以及侯家庄南发现居住遗存。

殷墟有明显的宫殿区。殷墟的宫殿遗址在洹河以南12公里范围内,宫城区的东、北为洹河,西、南为壕沟,壕沟与洹水正好围成封闭的防卫沟。

殷墟有大型王陵遗址。小屯西北约1.5公里的西北冈侯家庄一带是王陵区,此处曾发掘出10多座带墓道的大墓。

殷墟有手工业作坊遗址。小屯村东南约1公里的苗圃北地是迄今为止在殷墟范围内所发现的一处规模最大的铸铜作坊遗址,其年代大约始建于殷墟文化第一期偏晚阶段,其后规模不断扩大,一直延续到殷代末年。

从以上资料分析来看,殷墟具有都城的要素。因此,安阳殷墟遗址应为都城遗址。

2.殷墟作为都城的时问

就现阶段殷墟考古情况来看,殷墟很有可能从盘庚时期开始建设,殷墟文化中存在着早于武丁的文化遗存,包括甲骨文、宫殿基址、墓葬及出土器物等。而殷墟都城的下限,则和《竹书纪年》记载的“更不徙都”比较一致,直到到帝辛灭亡之时。

殷墟文化的发展趋势,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连续发展的,其中三、四期多连续使用,帝乙、帝辛时期的遗址面积大、分布也最广,居住遗址内的窖穴、灰坑密集,这说明殷末时期,在安阳一带居住的人口非常稠密,并没有政治中心迁移后出现的衰落、中断现象

朝歌的政治地位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则在帝辛时期,至少有朝歌、邯郸、沙丘三个离宫。《括地志》云:“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殷王武丁始都之。”这里明言朝歌原本为“妹邑”,可能本来是一个聚落,离宫是商王武丁始建的。

发展到商代末年,朝歌的政治地位越来越凸显。武丁之后,妹邑俨然为一重要的政治中心。

《史记三代世表》言庚丁时“殷徙河北”,

《史记殷本纪》又言帝武乙时“徙河北”

《史记周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云:“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从以上说法来看,庚丁、武乙、帝乙三王都曾迁都,且迁往同一地方河北,即朝歌。这里的“徙”更像是商王往返于朝歌与另一政治中心之间,可以看出朝歌已经逐渐超越了一般离宫,其政治地位越来越重要。

除了指明某王“徙”往朝歌之外,古代文献还有不少记载,确切指明朝歌为“都”或“殷虚”。

《尚书酒诰》载:“明大命于妹邦。”郑玄解释日:“妹邦者,纣所都之处也。”

《左传定公四年》载:“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杜预注曰:“殷虚,朝歌也。”这就可见朝歌的政治中心地位。也正由于朝歌在纣时的政治地位非常重要,于是古文献才有朝歌为“纣都”的记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朝歌的政治地位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兴建之初,朝歌是作为离宫之一而存在的,到了商代末期,朝歌地位超越一般离宫,甚至被称为“纣都”,成为商政权的政治中心。

殷墟与朝歌之间的关系1.安阳殷墟与朝歌同在王畿之内

在殷墟卜辞中,有“商”“中商”“大邑商”“天邑商”的说法。其中,占卜“王其人于商”的最多,这里的“商”似应指国都。此外,《尚书多士》记载周公告诫殷贵族的言辞也有“天邑商”的说法:“今尔又日: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尔于天邑商?”对此,罗振玉、王国维将“大邑商”解释为“王畿”。

同时根据《战国策魏策一》中记载“殷纣之国”的范围:“左孟门,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这里的“殷纣之国”,应是指商代的王畿,孟门是今河南省辉县以西太行山的一个重要关隘,也就是说,晚商的王畿左有太行山,右有漳水、釜水,前有黄河,后有山岭,四面都有天险。可以推测“大邑商”或“天邑商”的范围比较广阔,安阳殷墟在王畿中心地带,而朝歌在王畿的南部,安阳殷墟和朝歌同在王畿之内。

2.安阳殷墟与朝歌的政治职能不同

根据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记载,在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帝乙、帝辛时期的卜人有六个,其中,第二个人到第四个人都有都有周祭卜辞。这说明,在帝乙、帝辛时期,安阳殷墟还是存在国家祭祀活动的。安阳殷墟是一直作为主都存在的,它与朝歌有不同的职能,大体说来,安阳殷墟应该主要是国王和贵族的宗庙所在,而朝歌主要是军事重镇及田猎、游乐所在,特别是它的军事基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越到商代末年,越显得重要。以牧野之战为例,武王伐纣就是大战于此。纣王兵败,朝歌立即失守,由于前卫军事重镇失守、主要军事力量溃败,作为都城的安阳殷墟也就不战而灭了,整个商王朝的统治也就宣告结束。

据《史记殷本纪》集解引郑玄日:“牧野,纣南郊地名也。”又据《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日:“卫州城,故老云周武王伐纣,至于商郊牧野,乃筑此城。”郦道元《水经注》云:“自朝歌至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牧野也。

成汤之故居亳当然除此之外,晚商的政治中心除了殷墟和朝歌之外,还有毫,即“成汤之故居”文献上有晚商时期的商王居“亳”的记载:

(1)《史记殷本纪》曰:“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

(2)《史记三代世表》曰:“帝盘庚,阳甲弟,徙河南。”

(3)《水经谷水注》曰:“阳渠水又东迳亳殷南,昔盘庚所迁,改商日殷,此始也。”这座都城,与安阳殷墟相比较,可能只能是陪都至于盘庚所设这一陪都的具体地位如何,由于文献资料匮缺,很难论定。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毫,徙河北”,则似乎可以说明武乙时期再一次放弃了汤毫,由此反推,应该可以认定在盘庚与武乙之间的时期,汤毫应为商王朝的政治中心之一。

结语:晚商的都城体系应该是多个政治中心同时存在的体系,包括:殷或殷墟(即现在的安阳殷墟)、朝歌、成汤之故居。这几个政治中心之间的关系推断如下:安阳殷墟是都城,是主要的政治中心;朝歌是晚商后期的政治中心之一,开始时为离宫,在商代末年,由于帝乙、帝辛的长期居留,是否发展为城市无从界定,但朝歌的政治地位可能已上升成为主要政治中心,被文献称为“纣都”,与此同时期的安阳则具有较强的宗教意义;成汤之故居则可能是晚商前期盘庚至武乙时期的陪都。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商纣王奢侈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酒池肉林,原指荒淫腐化、极端奢侈的生活,后也形容酒肉极多。是商朝的末代帝王,他整日胡作非为,不尽心朝政,是中国有名的暴君。为了惩罚那些反对他的人,他采取了很多的酷刑。他还轻信宠妃妲己的谗言,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2]不仅如此,纣王还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室。为了供自己玩乐,纣王还建造了宏伟的鹿

  • 商朝王武乙是怎样的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武乙(?—公元前1113年),子姓,名瞿,商王庚丁之子,商朝第二十八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147年公元前1113年在位。公元前1147年,庚丁去世,武乙继位。公元前1113年,武乙去世,死后其子文丁继位。武乙作为商代后期的一位重要君王,努力挽救国势,但是成效不大。武乙在神权政

  • 《封神演义》殷商注定要亡,女娲还派妲己惑乱纣王,她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原著党答一波。有个并不恰当的类比: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中,老美明知道我国货轮上没有违禁物品,仍然强硬扣留了三周之久。最后确实啥也没检测出来,但美方拒绝道歉。女娲报复纣王也是如此,她的确曾算出“纣王尚有二十八年气运”,28年后成汤江山一准儿亡,但她就是要恶心他。最后干掉三妖,谁也没敢说啥。谁叫人家是

  • 商朝的统治者为什么用天干做名字呢?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来看甲骨文和《史记》相结合修订的《商王世系表》:【商王汤】以前是商的「先公时期」,「汤革夏命」,从「汤」开始就是商的「王政时期」:商人的先公只有少数几位名字是天干字,商人的先王几乎大部分名字都是天干字(「汤」在甲骨文中称为「大乙」)。「商王」以「天干字」为「名字」的现象,在历史学中称为「日名制」

  • 纣王一生的事迹,尤其是一些大事。以及后宫的那些事。谢谢,要完整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帝辛之败有两说,其一,说帝辛在位后期,居功自傲,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修建豪华的宫殿园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使国库空虚。他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在上层形成反对派,使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杀比干,囚箕子,年年征战,失去人心。他在讨伐东夷之时,没有注意对西方族的防范,连年用兵,国力衰竭

  • 历史上有哪些死的特别窝囊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算起,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长达2132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有皇帝422人。另外柏杨在《帝王之死:历史上死得最难看的二十七位帝王》中指出:中国从皇帝轩辕到清代溥仪,中国出现了三百九十七个帝和一百六十二个国王,这五百五十九个称王称帝的头目中,约有三分之

  • 商汤,周文王勤政的主要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夏桀初继位时,曾有振兴夏王朝的雄心和抱负,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众诸侯畏惧而臣服。桀被不断的军事胜利冲昏了头脑,他自比为太阳,开始变得暴戾无道。贤臣关龙逢多次进谏,桀甚为愤怒,将关龙逢处死。太史令终古把占卜的凶兆,哭泣着送给桀,桀不屑一顾。太史令终古逃到商王国,商汤大喜,将此事遍告诸侯,图谋灭夏。消

  • 商纣王通过什么方式使得周文王不能成大业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通过囚禁的方式。姬昌受封为三公,拥有雍州之域,势力扩展到江汉地区(丹江汉水流域),诸侯归附者有六州之众。周的国力增强壮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纣王于是将姬昌拘于里。扩展资料:据《封神演义》中记载,姬昌

  • 史上纣王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1.帝辛(?—公元前1046年),子姓,名受(一作受德),谥号纣,世称殷纣王、商纣王,帝乙少子,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帝辛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年。2.帝辛因其母为正后,故得以立为嗣子。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其父帝乙欢

  • 谁可以帮我概括周武王讨伐商纣的故事大约100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昏庸残暴,不得人心。而在活动在渭河流域部落周---周文王仁慈爱民,礼贤下士。他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励精图治,以德治国,使周繁荣兴盛起来。引起商王朝的不安,纣王听信谗臣崇侯虎之言,将周文王囚禁于里(今河南,汤县)。周文王在中狱7年期间精心致力“演易之六十四卦,各为彖。”完成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