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草,粮是粮食给士兵们吃的,草是草料给马匹吃的,一般这种部队都叫做辎重部队,属于殿后部队。粮草的征集源自于百姓上交的税赋,然后存于一些城市的大型粮仓,战争的时候拨粮,古时候人们交税大多数地方并不是交钱,而是交粮食。一般大型战争,君王还会向百姓征收额外的战争粮草,很多人家会连第二年的种子都被抢走,所以战事起可怜的是百姓,冀州才会民不聊生。
临阵倒戈的故事
临阵倒戈,我通俗点给你解释吧,就是上了战场了,都差不多要打起来了,突然叛变投降人家了。举两个例子:1.甲老板派100个士兵去打乙,都已经冲上去了,突然士兵投降乙了,转过来打甲了。2.罪犯嫌疑人请了个律师为自己辩护,结果开庭了,到律师发言了,律师突然不帮他辩护了。追问:能不通俗吗回答:早在核弹之前统帅们就把“不战而屈人之兵”视为至高境界。敌方临阵倒戈因此成为梦寐以求的好事。中国最早的记录似乎出于牧野之战。周武王兵临朝歌,两军未交,纣王的乌合之众就掉转戈头,“为王前驱”。
周武王孟津会盟的历史故事
周文王称王九年之后病亡,继位的是太子姬发,也就是周武王,武王掌权之后,以姜太公为“师”,负责军事;以弟弟周公旦为主政,负责政务;以召公和毕公为左右助手,出谋划策,以期继续周文王的事业。武王还把都城从文王时的丰迁到了镐(今陕西西安),为进攻商朝作好准备。约前1068年,为了检验和证实自己的实力,同时考验追随周人的各诸侯国的忠诚程度,武王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举行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史称“孟津观兵”。据说,参加阅兵的诸侯有800家之多,都认为“纣可伐矣”,可武王却说未可。武王的这一态度,说明观兵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立即讨伐纣王,而是要验证自己的力量。周武王发表了历史上著名的“孟津之誓”。因灭商条件尚未成熟,又退师而归。武王九年,大会诸侯于孟津,(今河南孟津,为古代重要渡口)。前来参加大会的诸侯和部落首领,据说有八百之多。在大会上,周武王举行了誓师仪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津之誓”。是一次“诸侯所由用命”的重要会盟,从此,众多的诸侯都听从周的指挥,灭商已有充分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