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其武安侯列传》,《史记李将军列传》。”《史记司马迁传赞》240.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241.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诚以祭祀。《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242.(帝喾高辛)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243.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244.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245.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杌。《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246.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247.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248.余(指司马迁)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249.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二百里纳,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国,三百里诸侯。侯服外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250.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251.(皋陶曰)毋教邪淫奇谋。《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252.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253.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254.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255.君何不令人说白起乎?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养由基怒,释弓剑,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诎右也。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256.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257.欣奉教,尽知法式。《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258.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259.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260.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261.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262.外抚四夷,如始皇计。尽徵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263.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264.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265.高祖所教歌儿百二十人,皆令为吹乐,后有缺,辄补之。《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266.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史记卷十孝文本纪第十》267.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史记卷十孝文本纪第十》268.帝亲自劳军,勒兵申教令,赐军吏卒。《史记卷十孝文本纪第十》269.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於失教,被服於成俗乎?《史记卷二十三礼书第一》270.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史记卷二十三礼书第一》271.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272.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273.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274.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275.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风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276.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277.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笏,而虎贲之士税剑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后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於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若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278.正教者皆始於音,音正而行正。《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学:151.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152.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153.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154.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155.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156.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157.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158.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159.缪公享国三十九年。天子致霸。葬雍。缪公学著人。生康公。《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160.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161.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162.后六年,窦太后崩。其明年,上徵文学之士公孙弘等。《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163.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164.於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165.学者牵於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166.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於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史记卷二十三礼书第一》167.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於中而发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也。《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168.食三老五更於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习:50.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51.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52.(始皇)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53.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徙为楚王,都下邳。《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54.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55.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史记卷十孝文本纪第十》56.上於是乃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57.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58.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於乐府习常肄旧而已。《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59.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文。《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60.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61.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於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史记经典故事??李济生编?内容提要:本书精选《史记》人物故事,经过改编,力求尊重历史、保持原貌而又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全书由五大板块构成,以“人物经典故事”为中心,辅之以四大板块:“流传有绪”介绍来源于故事的成语典故;“追本溯源”解释与故事有关的传统文化、典章制度;“日积月累”介绍相关知识,有些是历史遗迹,给人以历史的亲近感。有些是相关诗文,可增广知识、提高文学修养;“故事点评”从道德修养、齐家治国、军事谋略、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点评。在引述前人及时人的观点时,不求观点一致,只图能引发思考增益智慧。这样编写的目的是想从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历史人物。本书在讲述人物故事时,原则上不采纳其他古籍、传说的情节,也不对人物做全面系统的展示,只选取人物的一两个精彩片断,“特写”与“远景”相结合,“剪接”与“长镜头”并存,力求点面结合、相得益彰。目录:前言黄帝大战蚩尤大禹治水暴虐的商纣王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褒姒烽火戏诸侯孙子训练女兵管仲与鲍叔牙张仪连横商鞅立木取信司马穰苴斩庄贾仁慈的宋襄公勾践卧薪尝胆马服君赵奢赵括纸上谈兵冯谖收债毛遂自荐窍符救赵的信陵君荆轲刺秦王刺客聂政布衣游侠郭解四单火牛阵赵氏孤儿一鸣惊人的楚庄王陈胜吴广起义泗水亭长刘邦张良拜师钜鹿之战鸿门宴霸王别姬萧何追韩信韩信之死屡出奇计的陈平白登山解围野心家吕太后单于冒顿飞将军李广卫青推功让爵骠骑将军霍去病替罪羊晁错神医扁鹊汗血马的故事风流才子司马相如
更多文章
武王伐纣,纣王真的是那样强暴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商朝的事儿据我们太远,就变成了神话。胜者王侯败者寇,这就是历史的规律而历史总是胜利者写下的...史书上记载,纣王也是个文武双全的皇帝,所以,说不清呢
中国历史上因狂傲自大、目中无人而自食其果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最著名的因狂傲自大、目中无人而自食其果的历史人物是项羽和商纣王我觉得其实他们也的确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好汉就因为太自负都落了个不得善终的下场。刘邦虽然小混混一个啥能耐没有可是就因为他能把韩信萧何张良曹参这些人物聚在自己周围才得到了天下项羽呢一个范增还用不得。
为什么商朝的君主的都是叫武丁,武乙、庚丁、祖庚、祖甲,帝辛什么的,后面的字都是天干啊?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没有为什么,那时候汉字文化还不太发达。姓”子”商朝历代国王(皇帝)简介商朝(约公元前1675年-前1029年),始于商汤,终于商纣,共30帝,享国646年。因商朝曾都殷,所以商朝又称殷商。商朝时奴隶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文化,青铜冶炼等发面达到较高的水平。商朝子姓。商朝帝王谱商汤在位30年商汤,姓
中国神话中地狱之王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师兄您好中国神话中地狱之王应该是阎王阎王就像是世间的法官自己犯了错误法官才能判案!!!阎王也一样只要我们不犯十恶已范的能够忏悔行善阎王也不会随便抓人的!!!地藏王菩萨是救度地狱众生或看到有人有堕地狱的危险去指明正道让人们离苦得乐的!!!末学刚学佛不对之处望批评改过!!!
小时候看《封神演义》,好多人都说商纣时期是铁桶江山,为什么这么说?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谢邀请。自夏桀王无道失了家邦以后,开辟了商汤600年天下。《封神演义》中描写百姓生活场景的笔墨虽不多,但有几点可透视出当时的社会状态。①从张山,邓九公,闻太师,苏护,孔宣,张奎,洪锦等能力看,商朝执政者的力量是很强大的,纣王的刀法也十分利害。②那时人的思想特单纯,等级界限也明显。当时有画地为牢的官法
《封神演义》写的是商周时期的故事,为何会出现“陈塘关总兵”明朝才有的官职?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一、所谓的陈塘关陈塘关不仅仅出现在《封神演义》这些神话小说之中,在历史上也确实真正存在过。在三国时期,陈塘关位于四川江油,就是进入龙门山和镇守涪江、平通大小二河的关隘。这与演义小说中的陈塘关滨临东海,又遇商朝都城朝歌相连,似乎不可能是历史真实的陈塘关。但是演义小说又不是历史传记,完全按照现实来写。文
武王伐纣背后的动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武王伐纣」是一个中国人很熟悉的历史典故。该典故的基本情节是这样的:“商纣王腐败残暴,耗尽国力对外征伐,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于是周武王联合其他诸侯,共行天罚,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痛恨纣王,阵前倒戈,周军兵不血刃灭了商朝。”①这个带有强烈道德说教色彩的故事,主
商朝君王的爱情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1、商太祖(商汤)在位30年商汤,姓子名汤。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地,商汤时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他任用仲虺和伊尹为相,逐渐强大起来,又有夏桀残暴无道,民怨沸腾,遂起兵征讨夏,大败夏军,建立商朝。建国后又修《汤刑》,《明...
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周武王如何做到以少胜多的壮举?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该问题大致可以用以下三点来回答。我们就用三个方面的对比,来浅析周武王为何能战胜商纣王吧!一、内政对比周国苦心砺志,经过了文王和武王这两位贤王的经营,周朝变得兴旺发达起来。呈现出了君臣合、官民合、外合的“三合局面”,使得国家日渐昌盛,渐渐形成了崛起之势!而商纣无道,不纳忠言且任意诛戮大臣,并以残暴的手
商纣王登基前历史 也就是年少事后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纣王很聪明,力量也大,和微子是同母兄弟,只是因为母亲生微子是地位不高,生纣王时封了皇后,所以才由少子纣王即位。他的荒诞可能与他的刚愎自用有关,有才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