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统一度量衡的意义在于:1、秦国统一度量衡后让秦国各地在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上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给当时的商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例如北朝一斤等于古二斤,但长度方面北朝一尺比古尺增二至三寸,无法度量。2、秦国统一度量衡保证了国家的赋税和俸禄收入的标准化,对国家实行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秦国统一度量衡也有利于秦国统一六国,消除其他各国割据势力的影响。4、为秦国统一货币,统一六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扩展资料度量衡的标准秦始皇统一的度量衡是由商鞅制作和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战国时期秦国的量器为商鞅量,是青铜制成,有明确的铭文注明是商鞅变法时所制造。铭文三十二字容积为202.15毫升。此物为一级文物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统一度量衡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商鞅量
秦始皇是如何统一度量衡
度量衡,其原始含义为长度、容积、重量的计量,在我国古代主要器具为尺、斗、秤。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度量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国诸侯按照自己的喜好,制定了不同的计算单位和不同的计算进制。秦王朝统一中国后,为了不使其影响王朝的经济交流和发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中明确统一起来,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秦元年(公元前221年),颁布“一法度衡石丈尺”诏书,规定依秦制划一全国度量衡标准。在李斯的亲自指挥下,把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采用十进制计数;量制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计算;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24铢为一两,16两为一斤,30斤为一钧,4钧为一石固定下来。如以铭文所记数据计,秦度一尺约合今0.23m,秦量一升约合今0.2L,秦衡一斤约合今0.258kg。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划一器具,度量衡器由官府遵诏书负责监制,民间不得私造。秦律中还规定了量器误差限度,《工律》规定:有关官吏每年至少要检查校正一次度量衡,允许有误差,但误差不能超过4‰。如一石误差不许超过8两,否则主管官吏要受罚1盾;如果超过16两,则罚一甲。凡制造度量衡器,均需铸刻诏书全义,一般为四十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隗状)、绾(王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至此战国以来度量衡制不一的局面得以结束。两千多年来,无论朝代更迭,这种计量方法几无更改。甚至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当中依然还有它的身影。
此外,战国时各国亩制不一,秦始皇还统一了田亩制度,规定以6尺为一步,240方步为一亩,结束了田畴异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