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王朝的国号都是大有来头的,很少有拍脑袋而来。
先秦以前,大多以地名为国号。如秦王朝的祖先,因在周代商时站错了队,被罚去秦地为周王养马。周幽王时犬戎攻破丰镐两京,秦襄公保卫周王朝有功,正式获封成为诸侯,经过五百年几十代君主努力奋斗,基本上没出现昏君,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嬴政由秦王变成了始皇帝,秦国也由此变成了秦王朝。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响应,秦二世而亡。因当时流传“秦灭六国,楚最无辜”、“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所以立国号为“张楚”,大概是张扬光大楚国的意思吧。项羽是楚国贵族后代,夺得天下后,理所当然自封“西楚霸王”。项羽虽然在鸿门宴上放过了刘邦,但仍不忘打压,故意将刘邦分封到汉中偏远之地,为“汉中王”。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夺得关中后,即自封为“汉王”。消灭项羽后,自然由“汉王”变成了“汉皇帝”,成了“汉高祖”。
汉朝自汉武帝之后,由于皇帝幼小,大权逐渐旁落于外戚之手,最后被外戚王莽取而代之,汉王朝灭亡。王莽是个典型儒生书呆,一拍脑门,新王朝国号就叫了个“新”,这个最不象国号的国号。也许国号真的不能草率,拍脑门的后果真的很严重,不过十五年,“新王朝”便土崩瓦解。
光武帝刘秀是汉皇室后裔,夺得天下后,自然不忘“汉”字大旗,国号依旧为“汉”,定都洛阳。历史上为了有所区别,因此把刘邦定都长安的汉朝称“西汉”,把刘秀定都洛阳的汉朝称“东汉”,三国时也一样,刘备定都成都的汉朝称“蜀汉”,当时的叫法都是一样的,前面那个字都是后人加上去的。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被傀儡皇帝(汉献帝)加封为魏公,后来到魏王,他儿子曹丕承袭了“魏王”称号,代东汉后国号自然就称“魏”了。
隋文帝杨坚先是外戚,被封为“随国公”,取代西魏,一统天下后,嫌“随”字有个走字底,担心一不小心窃来的王朝就“走”掉了,但又舍不得这个正统名号,遂去掉“辶”字底,改国号为“隋”。可是怕什么来什么,只二世,到隋炀帝时瞎折腾,煌煌大隋果然“走”亡掉了。
唐高祖李渊,七岁时承袭隋朝“唐国公”封号,公元618年起兵反隋,占领长安后,国号自然就是“唐”了,到公元907年灭亡,得国289年。
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皇帝柴荣亲信,任殿前都点检。柴荣出师未捷身先死,赵匡胤则趁机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由于赵匡胤在后周时任归德军节度使,藩镇所在地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取代后周后,仍定都开封,立国号为“宋”。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宋王室南渡,争得半壁江山,定都杭州,国号仍称“宋”。历史上为了有所区别,称定都开封的“宋”为“北宋”,定都杭州的“宋”为“南宋”。与西汉东汉有所不同,西汉东汉没有承续关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朝代,北宋南宋是有承续关系的,实际上是同一个朝代,只是疆域缩水了。
蒙古人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灭掉了南宋,定都大都(今北京)取易经“大哉乾元”(伟大的开始)之意,立国号为“元”。
朱元璋明朝的“明”来源有点复杂,灭元朝前称吴王,驱逐蒙元之后定都应天府(今南京),立国号为“明”,一说来源于“明教”,一说来源于阴阳五行,明主火,克北方之水,有点说不清。
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明朝建州女真人,起兵反明后,立国号为“金”。因历史上早有“金朝”,所以明朝人称其为“后金”。努尔哈赤儿子皇太极继位后,为拉拢北方汉人(岳飞抗金故事广为流传,汉人对“金”和“女真”深恶痛绝),遂改女真族为满族,改“金”为“清”,“清”主水,“明”主火,取阴阳五行水灭火之意。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西风东渐,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一一中华民国,王朝封号遂成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