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
关于筷子的传说有很多,姑且不论传说,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那么至少在那时已经实用了筷子。
因此假若秦始皇真的用刀叉肉食,确实显得粗俗。
但是戏剧里面总有夸张成分的,既然讲的是楚汉之争的主线,那么自然就有贬秦的铺垫了。一叶而知秋,秦始皇吃相如此粗鄙,那么所谓暴政就想当然了。
可实际上这样的始皇形象贬的过于夸张了,车同轨、书同文,还有秦国的兵甲都是制式的,能制定这样严格的规范的君王,岂会做出有损帝王威仪的行为?
的确,始皇不恤民力,律法严苛,但是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始皇在世之时,天下哪有人敢反?别看陈胜吴广率先起义,但是这些起义实际上很快就被镇压了,真正摧毁秦朝根基的是那些六国贵族后代。他们反的是秦二世。陈胜吴广同样是假借公子扶苏之名。
戏剧就只是戏剧,为了凸显主角,甚至会将对手妖魔化,甚至极尽丑恶之能事。
项羽入秦关,烧杀劫掠,于秦地之民是一场大灾难。但是司马迁史记之中将其塑造成了悲剧英雄的形象。而实际上在楚汉时期,项羽除楚之外的各地民众心中,无异于杀神、屠夫。
相对的,司马迁的史记中对于刘邦其实是暗讽的。刘邦的痞子形象就这么在后世心中定型了。
可笑的是,刘邦在汉初那可是救世主。
所以文人之言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大概汉武帝怎么也想不到的是,他阉割了一个太史令,却让老祖宗蒙尘数千年吧。(个人愚见!)
当然司马迁的史记大体上是客观和真实的。否则也不会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