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曾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大意是说纣王的罪行其实并没有史书中说的那样厉害,只是后人把各种罪行都归在纣王的身上罢了。
司马迁在《史记殷本记》中称纣王“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俨然是一派文武双全的英雄形象。清朝李慈铭则认为纣王的显著罪行如拘押文王、偏信崇优、宠爱妲已、囚箕子、杀比干等,如比起后世的暴君,其实还算不得罪恶深重。郭沫若更是认为纣王其实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他曾平定东夷,开拓淮河和长江流域,对古代中国疆域的开拓是有贡献的。那些主张为纣王翻案的人认为,纣王对中国社会发展是有过重大贡献的,其地位甚至应在周武王之上,而他的暴君形象则是敌对派强加给他的。那么,纣王的暴君形象是怎么形成的呢?
近人顾颉刚曾撰写了《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一文,指出纣王的恶行是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渐增加起来的,时代愈晚,纣王的罪行也越多,也越不可信。事实似乎也确实如此。《尚书》中指责纣王有六条罪状,主张为纣王翻案的人认为这六条罪状其实只是周人对纣王的人身攻击。如所谓酗酒,历史上商人好酒是有名的,纣王善饮酒也属正常。
而所谓纣王不留心祭祀,更是说谎,出土的卜辞可以证明纣王时期的祀典是商朝最为完备的。其实即使《尚书》对纣王的指责就是正确的话,以这六条罪状,纣王也不至于成为中国历史上暴君的典型。事实上,导致纣王被视为暴君的诸多罪状其实是在战国以后才逐渐出现的,如施行炮烙之刑、剖比干以观其心等,到魏晋时期离奇的情节更是越来越多,纣王已经被描绘成杀人成癖、嗜血成性、以炮烙之刑为乐的恶魔形象了。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纣王的罪状确有其事,他的暴君形象无可辨驳,为纣王翻案缺乏足够的史料依据。看来,现在想解决纣王是否是暴君这一数千年的悬案还为时过早,也许将来新的史料出土以后,这一悬案才能得到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