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亡国之君,之所以亡国,并不是他们有什么人品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不是昏庸、残暴、亲小人远贤人、甚至不是能力问题,只是他们生错了时代。
帝辛上台的时候,商帝国已经立国500多年了,算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国家,一首破船,内忧外患,
帝辛是嫡长子上位的,但这个问题就是,微子是他同父同母的哥哥,生微子的时候,他母亲还不是王后,后来生了他后,才成为王后,再生的帝辛,这样,帝辛就是嫡长子,微子就是庶子了,微子自然不服气,一直以来阴谋造反,而帝辛心慈手软,没有杀了他。
除了微子,还有其他宗室大臣贵族的掣肘,要知道贵族属于股东,而不是臣子,这样的人,你只能平衡、拉拢,这就是为什么帝辛亲小人(奴隶,平民),远贤人(贵族),这样只是为了用寒门打击豪门,跟科举制度作用一样。
商朝一直以来都有君权和神权之争,虽然经四代商帝数十年的奋力搏击,王权占据上风,成为统治主导力量,但神权数百年的无上地位,致使队伍庞大的神棍们不甘心失败,一而再地与王权相抗衡,力图再现伊尹、巫咸等时代超越王权的辉煌。
这是商帝国的内忧,还有外患,
一般来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类似于跷跷板,开国时,中央权力高于地方,晚期,地方权力高于中央,分封时候也是一样,开始时,宗主国有优势,能驾驭诸侯王,当立国几百年后,宗主国就衰退了,无法驾驭地方诸侯,诸侯就崛起了,(这个准则适用于任何一个立国百年以上的统一王朝)
帝辛上台时,商帝国立国已经五百多年,国力衰退,周围的诸侯国就崛起了,其中周部落崛起最快,最喜欢挑战周天子,从季历开始,到文王,到武王,三代都在挑战天子权威,发动造反,只是都失败了,
“商、周战于黎,拘周侯昌,囚之(音“有”)里。”
后来周武王率八百诸侯,发动军事政变,选在帝辛争在攻打九夷的时候,帝辛的主力部队还没有回来,而内部的以微子为首的贵族作为内应,才一举打败帝辛,商帝国灭亡。
如果不信,看看《尚书》里周武王讨伐帝辛的战争檄文就知道,他犯的罪不过是“听妇人言”、“用小人”、“酗酒”、“不留心祭祀”、几个罪名,战争檄文是什么,那是有多难听骂多难听,只要看看骆宾王的《讨武檄》,曾国藩的《讨粤匪檄》,陈琳的讨伐曹操的檄文就知道了
至于说,妲姬祸乱二十多年什么的,更是扯淡。
帝辛在位的第三十年,即前1047年,他对有苏部落发动进攻。这时他已年过六十。征伐有苏部落,载回的战利品之一就是妲己,而第二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帝辛自杀。
纣本身是周朝上的恶谥,就像李唐上的隋炀帝一样,只是为了摸黑罢了。
周朝是臣子弑君,发动政变夺位的,这种方式必须摸黑前朝和末代君主,因为只有前朝是无道昏君,我才是正义之师,替天行道,以有道伐无道,周朝取得话语权,自然利用强大的宣传工具了。
其实不仅仅是帝辛这样,历史上的每个亡国之君都是如此,皇帝哪来那么多脑残、变态、昏君、暴君呢?
清朝皇帝是样板皇帝,皇帝只有有权和没权的区别,只有前期和晚期的区别。
如果是前期,即使你是八岁,你也可以入关,席卷中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也能研究盛世,比如顺治,八岁也可以是英明神武的少年天子,可以打倒“权臣”,比如康熙。
前期,无论是谁,都能“造就盛世”,都能文治武功,都是千古一帝,即使是懦弱的李治,也能造就大唐版图最大的盛世,即使在位几个月,一两年,那也是英明神武,所以,英明的皇帝都集中在中前期,
而到了晚期,那是昏君一个接一个,是统治、光绪能力不如康雍乾?是汉献帝不如汉明帝?绝不是吧,只是他们处在末期,内忧外患,天灾人祸,此起彼伏。即使强势如慈禧,以一贵妃夺得权力,掌握权柄五十年,也无法挽救帝国。
那些末代皇帝,仅仅是生错了时代,生在前期,那也是千古一帝,也是英明神武的圣祖、世祖,奈何生在末期,背负了千世骂名。
其次,末代皇帝都是失去话语权的人,重新掌握话语权的新兴帝国,如果不大肆摸黑他们,怎么能显示自己的正义性呢?所以,你看商纣王的所作所为,那是跟夏桀如出一辙,你看魏晋南北朝那些被权臣篡位的皇帝,那是一样的变态、残暴、嗜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