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的教科书,为了套用马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顺便激发广大群众对“旧社会”的不满和抗争情绪,硬生生把中国历史做了降维打击,造成了一堆后遗症。
从历史上看,中国并没有出现过典型的奴隶制社会,这是中国的人文,区别于其它国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用经济学方法去划定社会进程,仅仅是众多学术手段中的一种,对于历史上的中国,这种学说比较新奇,但绝不唯一,更算不上合适。
二、“人类社会”的主要职能并非只有“生产”,它至少还有另一个文重要的职能:“生活”。马主义注重生产,忽视生活,本身就是偏斜的,所以对精神文明方面,作用有限。
三、传统的中国式社会划分方法,是以社会人的“精神面貌”,去判定社会形式的,所以史书上也没有对社会的经济方面放太多笔墨,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蛛丝马迹,窥测到很多信息。
四、用精神面貌为指标,对中国历史的时空做判定:
空间上,“中国”指“王化”区域,而未“王化”的区域,大致叫“东夷”、“北狄”、“西戎”、“南蛮”。
时间上,在“中国”:
1、三皇五帝时期,是部落联盟、推举制,也可以叫“圣王”时代;
2、“夏商周”三代,是共和共主的,封建制,也可以叫“圣相”时代;
3、秦汉之后,是中央集木又,郡县制,也可以叫“圣隐”时代。
4、近代到当今,再到此后的百年,仍旧会处在一个新时代的探索时期,并没有定型,也许之后会更长甚至永久的探索下去,这也不是什么坏事。
五、在近代以前的“中国”,一直存在华夷之辩,“中国”的文明程度和文化水准,要远高于周边蛮夷,并且95%以上时段在对外推进“王化”,5%不到的时段被蛮夷军事反扑,文明进程产生短期倒退。
六、在整个中国历史及范围内,也存在着“奴隶制”元素,但是,“王化”主张的兴起、存在,和扩张,抵制并排斥着奴隶制的发展。
比如炎黄之争,炎帝败落后的“黎民”并没有成为奴隶,而仍旧是别于“百姓”的部族。
夏民败落之后,也没有成为奴隶,而是“封于杞”,商民“封于宋”。
七、“奴隶制”、“农奴制”的周边蛮夷,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打击对象,本身文化上也歧视这种粗暴的经济模式,让“王化”道义上占优势,所以“王化”思想才利于推广。
八、研究历史,需要肃清扭曲认知,实事求是的去用心看待,才能理清头绪,鉴往开来。
夏朝和商朝就是奴隶制社会。西周也是奴隶制社会。到了东周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社会开始走向瓦解。以商鞅变法为标志,秦国率先完成了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解放了生产力,强大了秦国,为秦一统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奴隶制社会在中国彻底终结,开启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