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上预知未来的人都有谁?

古代历史上预知未来的人都有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711 更新时间:2024/1/30 3:20:09

恰好最近在看《汉书》,说一个汉朝奇人---京房。

这位奇人一上来就不一样,他推求律度以后,自定为姓“京”,把他本来的李姓不要了。

师从焦延寿京房跟随焦延寿研究《周易》。他老师焦延寿也是奇人。焦延寿穷苦人出身,家里穷得很,本来没有机会读书的。但是因为好学,得到了梁王的赏识,梁王就供给费用,让他尽意学习。焦延寿学成后作了郡史,后又被选拔补作了小黄县的县令。

焦延寿有一项特殊本领:史书记载他善侦察能预先知道奸邪,所以盗贼不敢出来干坏事。这样,老百姓就高兴啊。

但这反而把焦延寿拖住了。原来,朝廷一考核,焦延寿政绩最好,准备把他调走升官。但是,县里老百姓不干,不愿放他走。就选出代表上书皇上,请求让焦延寿留任小黄。皇上也得顺应民意啊。就同意了。给焦延寿增加了俸禄,让他一直在小黄当县令,一直到他死。

说回京房。

焦延寿曾经说过“能够学到我的本事,又能舍身为民的人,一定是京生啊。”

焦延寿的看家本领是:预测自然灾异变化,占卜风雨寒温也十分灵验。这些京房都学会了,也格外精通。

预测灾异,名声大震,提出汉朝官员KPI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因为是孝廉,京房被举荐做了郎官。

在永光、建昭年间(前40~27),西羌反叛,天空出现日食,太阳很长时昏暗无光,一连好几天阴雾不晴。

京房厉害了。

他早在日食发生之前就多次上疏,预言上述现象将要出现。近的预测几个月,远的能预测一年内,说的情况屡次与事实相合。天子因此对他十分赏识,多次召见他询问应对办法。

京房回答说“:古代帝王按功选贤任能,则万物变化顺当,就会天降吉祥。如果接近衰亡呢,帝王就任用阳奉阴违的人,这样国事办不好,还招来灾异。现在解决办法是:考核百官政绩,灾异现象就可以停止。”

也不知这个做法与天象异常有什么关系,反正今人是看不出来。但当时人就信,皇上也信。因为多次预测准确,京房是牛人一个,皇上当然支持。

于是,汉元帝同意了。命令京房主持考核,京房于是拿出了一套考核办法,相当于汉朝的KPI。

这种考核,对于大多数官员来说,那时要命的事情。汉朝到那时已经日薄西山,朝政松懈,官僚混日子的居多,贪腐的也不在少数,有几个能有政绩呢?得罪人的事啊,这京房等于是给自己挖坑啊。

果然,满朝的公卿朝臣都反对。

可是大老板皇上支持啊!于是就往下推行了。

舍身为民,循循善诱,劝谏汉元帝交代一下当时背景,当时朝政由石显与五鹿充宗二人把持。

京房就开始展现他“舍身为民”的一面了。

一次,他在面见汉元帝时,与汉元帝有过一次深入的对话。

京房问皇上:“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危亡?任用的又是什么人?”

皇上回答说:“国君不贤明,而任用的人又花言巧语巴结奉承。”

京房说:“知道他们是那样而又用他们,难道认为他们是贤才?”

皇上说:“就是认为他们是贤才喽!”

京房又问:“但是现在根据什么知道他们德薄才浅的呢?”

皇上说:“根据那个时代的混乱和国君的危亡而知道的。”

京房又问:“这么看的话,任贤政清任邪政乱,这是必然的道理了。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不觉醒而改求贤才呢?”

皇上说:“面临危亡的国君都自以为自己的臣子就是贤臣,假如都能觉醒,天下怎么会有危亡的国君呢?”

京房又问:“齐桓公秦二世一定听说过这两个危亡之君,并且讥笑过他们,但是自己却任用竖刁赵高,政治一天天混乱,盗贼满山,为什么不以周幽王、周厉王来估量一下自己而觉醒呢?”

皇上说:“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鉴往知来啊!”

京房于是脱下帽子叩头,说:“《春秋》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灾异,是留给后来万世之君看的。现在陛下即位以来,日月失明、星辰倒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草木春凋秋荣、陨霜不败、水旱螟虫、人民饥饿、盗贼不止、刑人满市,《春秋》所记的灾异占全了。陛下看今天的政治是清明还是混乱呢?”

皇上说:“已经混乱到极点了。还有什么要说的?”

京房又问:“现在任用的人是什么人?”

皇上说:“然而今天的灾异及政治比往日还是好一些,再说,也不是由任用的人造成的。”

京房说:“前世之君也都是这样的了。我担心后人看今天,还像今人看前人啊!”

皇上过了好一会才说:“今日作乱的是谁呀?”

京房回答说:“明君应当自己知道是谁。”

皇上说:“不知道啊,如果知道是谁,我怎么会用他呢?”

京房说:“皇上最信任的,参与运筹帷幄决定国家大事的士,就是这种人了。”

京房就是指石显说的,皇上也知道指的谁,于是对京房说:“已经明白了。”

从上面这段对话来看,京房果然是循循善诱,一步步引导汉元帝。而且这个对话也够直白的,这么看当时君臣还是能做一些深入对话的。

但是,京房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得罪了当权的那两位。

汉元帝让京房推举通晓考核的人才,打算试用他们。京房推荐中郎任良、姚平,并建议用他们做州刺史。

得罪权臣,中计身死石显和五鹿充宗一看,这还了得,再让京房见几回皇帝,他们俩估计都得歇菜。于是他俩就想出了一条毒计。

他们首先就是设法把京房从皇上身边支走,让他远离京城、远离皇上。

于是他俩就建议皇上用京房作郡守亲自试行他自己的考功法。汉元帝于是用京房做魏郡太守,俸禄八百石,担任官职当用考功法治理郡事。

京房也预感到一丝危险,一想自己的考核建议已经得罪了不少人,现在又把两位权臣得罪了。于是就要求年终回京向皇上当面奏事的权力,皇上答应了他。但京房内心还是充满忧惧。

京房临行前拜见皇上,当面给皇上解说卦象:“正月二十八日以来,雾气减弱,太阳光明,我很高兴,以为陛下有了新的决定。但是少阴(卦名,比喻臣下)并力干犯消息(卦名,比喻国君),我怀疑陛下即使实行这个办法(用京房作郡守试行考功法),还是不能如意,我私下恐惧。我仍被拜为太守,这说明皇上虽然贤明,但权臣还是影响了皇上。我出任之后,恐怕一定被当权者所遮挡,身死而功不成,所以我希望年终乘传车回京奏事,承蒙怜悯而允许了我。辛巳二月十八日,包围地面外围的大气又干涉消息,太阳渐阴,这是上大夫掩蔽太阳而皇上思想上犹疑的征兆。己卯、庚辰二月十六、十七日之间,一定有阻挠我的请求、不让我乘传车回京奏事的情况发生。”

结果真被京房预测中了。他还没出发,皇上就命令阳平侯凤秉承皇上的旨意命令京房:禁止他乘传车回京奏事。

京房思想上更加恐惧,离开京师来到新丰,依靠传递文书的人进献封事,说:“臣于六月说月逐卦(言小人当道,君子自当隐退),没有效果,礼法说:‘有道术之人一离开,就要天寒地冻涌水成灾。’到七月份,大水涌出。......希望陛下不要让臣担当涌水灾异的罪责,担当正先之死罪,而被姚平讥笑啊!”

京房到陕县,又进献封事,说:“丙戌二月二十三日小雨,丁亥二月二十四日雾气消失,然而少阴并力干犯消息,戊子二月二十五日更加严重,到五十分(己时,即十一点)雾气又起,这时陛下打算使消息庄正,而杂卦(石显、五鹿充宗)之党并力抗争,消息(皇上势力)之气不胜。强弱安危的关键不可不看清楚!己丑二月二十六日夜,刮起旋风,直到辛卯二月二十七日夜晚,太阳光都因此失色,到癸巳二月三十,月上迫日,这是邪道与阴险同力而太阳因此疑惑的景象。......臣能在朝廷,星亡之异可以除掉。......陛下也不违反他们的话就听从他们的安排,这就是蒙气不散,太阳无光的原因。臣离开朝廷渐远,太阳失色更甚,希望陛下不要以召臣回京为难,以致轻易地违背了天意。......。”

虽然京房做了很多努力,希望汉元帝能召回他,但还是没有成功。

最终,京房仅仅离开朝廷一个多月,就被召回京师关到监狱里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京房每次面见皇上之前,都把将要向皇上说的话先说给他老丈人听。他老丈人叫张博,是淮阳宪王的舅父,跟京房学习预测之术。张博因为京房考功法的原因也受到大家排挤。考功法推不动,朝中没有人支持。

张博就对京房说:“淮阳王是皇上的亲弟,聪明通达喜欢政事,想为国尽忠,现在想让淮阳王上书要求入朝,这样就能在朝中帮助你了。”京房琢磨了一下,就答应了。他认为这样可以权臣石显等挤走。于是京房替淮阳王起草请示上朝的奏章草稿,由张博拿去给淮阳王。

但是,狡猾的石显早就暗中侦察都知道了这些,只是因为京房被皇上亲近,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说。等到京房出任郡守离京之后,石显就告发京房与张博通谋,诽谤国家大政,而且竟然归罪于天子。

石显这话是没错,当初京房见皇上时,曾经拿周幽王、周厉王之事做过类比,在他出任郡守时还向御史大夫郑弘说过这事。

最终,京房、张博都被处死示众,郑弘被免官为庶人。

结语:能预知未来,想要为国为民尽力;却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古代王朝政治的悲剧我们以今天的视角看京房的所作所为,他应该是掌握了远超同时代人的气象天文知识,同时也能洞察政治与人性。他的所作所为纯粹应了他老师的话:他想用所学的知识,匡正汉元帝,为国为民做点事。

但可惜的是汉元帝虽然认同其理,现实中却无法实行,最终导致了京房可悲却又值得同情的命运。

(完)

凌烟阁论史感谢你的阅读。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

主要有袁天罡、李淳风刘伯温。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古代多数文人名仕最终成为隐士?是消极避世还是清高孤傲?还是其他?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提起隐士首先想到魏晋名士,提起魏晋名士,莫名想到了“黄药师”。很多人提起“隐士”首先想到的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风范,很多文人身负治国才能,却安心隐居山林抑或隐于闹市,隐逸之风盛行。这与当时混乱不堪的政局有莫大的关系,政治矛盾激化,权利的相争从来都是为文人所不齿,在黑暗的政治斗争中,“纯粹的文人”

  • 古代哪位皇帝鉴赏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善于用人,也能鉴赏人的才学。汉武帝刘彻,朝中人才济济。刘备也算是重视人才的,。曹操爱才如命,得到了许多精干的武将和谋士。唐太宗李世民,任用魏征贞观之治,重用秦叔宝、薛仁贵等,是很会鉴赏人才的。历史上懂得用人之道并能鉴赏人才的皇帝还是很多的。

  • 光武帝刘秀是如何从农夫变为皇帝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汉朝那些事儿。(约500字,阅读需2分)首先要说的是,刘秀可不是农夫。刘秀画像刘秀可是汉高祖大汉开国皇帝刘邦的九世孙。汉武帝为了解决西汉侯国问题,实行“推恩令”,把侯国化整为零,分成一个一个的小豆腐块。到了刘秀这一代,属于他的豆腐块在陈留郡的济阳县,即今天河南的兰考一带。刘

  • 古代有哪些名人的撩妹轶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最有套路的撩妹,我认当属汉朝大文豪司马相如。贫困的司马相如不但撩到了美人卓文君,更套得卓王孙万贯家财。真应了那句“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现在就让我们认真学习下司马相如这个臭流氓骗财又骗色的套路,毕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司马相如先找了个同伙临邛县令王吉,王吉把请到司马相如到了临邛以后,

  • 古代君王在不同的时期怎样称呼自己?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皇帝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毂”等等。

  • 古代历史上皇帝与皇后有因为爱情而结合在一起的吗?最疼老婆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李隆基算一位吧,不论贵妃。广绪也算一位吧。朱元章马皇后也算一位吧,就说这些吧。谢邀。凡事都有例外。可能有。我认为这个问题,对现代人没多少用处,很遗憾,对这类缜密的细节,我了解太少,只能说,对不住了。

  • 民间传说,汉元帝是得了相思病而死的,这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汉元帝因相思病而死的说法,主要来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因为王昭君去匈奴和亲后没多久汉元帝就去世了,下面我就简单说一下事情的经过。公元前36年汉对匈奴发动战争,并成功将郅支击杀。郅支的政敌呼韩邪单就非常的高兴,决定拉近和汉的关系,就于公元前33年正月来到汉当时的都城长安,并表示愿意娶一个汉女为皇后,来巩

  • 古代君王、黄帝除了“孤”、“朕”、“寡人”之外,还有哪些自称?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朕、寡人、孤、不谷的区别小时候,听晋剧、豫剧、北路梆子,经常听见皇帝称“孤”。有了电视机后,看古装戏,又是“朕”和“寡人”。“不谷”呢,从没见着,故纸堆里才有。其实,这些都不是最早的,之前,还有个“天子”“予一人”。这个天子,是商天子、周天子。他们在面对天下时,就称“天子”,东汉《白虎通德论》讲:天

  • 介绍点埃及古代故事,民间流传的那种。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在巨大的石雕像背后,有一个神妾成为法老的真实故事,她的名字是哈特谢普苏特,她从神妾变成国王的历程充满着政治斗争和复仇行动。哈特谢普苏特的祖母是历史上第一位神妾,她继承了这个地位,她学会了如何使用权力,因为她是图特摩斯一世与第一位妻子的女儿,但哈特谢普苏特14岁时丧父,父亲与另一个妻子生下的儿子图特摩

  • 历史上有没有白人或者黄人做黑人奴隶的情况?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清末时期只有中国人被当猪仔卖往东南亚、美洲和种族大屠杀的经历,美国排华、印尼排华、缅甸排华,华人从没有去买卖黑人的经历,说实在的最惨的是我们华人,而不是黑人!华人直到今天是最受歧视的,而全世界却没有提及!!!!!可以明确的回答题主,大规模、长时间的的白种人或者黄种人做黑人奴隶的情况,历史上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