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好最近在看《汉书》,说一个汉朝奇人---京房。
这位奇人一上来就不一样,他推求律度以后,自定为姓“京”,把他本来的李姓不要了。
师从焦延寿京房跟随焦延寿研究《周易》。他老师焦延寿也是奇人。焦延寿穷苦人出身,家里穷得很,本来没有机会读书的。但是因为好学,得到了梁王的赏识,梁王就供给费用,让他尽意学习。焦延寿学成后作了郡史,后又被选拔补作了小黄县的县令。
焦延寿有一项特殊本领:史书记载他善侦察能预先知道奸邪,所以盗贼不敢出来干坏事。这样,老百姓就高兴啊。
但这反而把焦延寿拖住了。原来,朝廷一考核,焦延寿政绩最好,准备把他调走升官。但是,县里老百姓不干,不愿放他走。就选出代表上书皇上,请求让焦延寿留任小黄。皇上也得顺应民意啊。就同意了。给焦延寿增加了俸禄,让他一直在小黄当县令,一直到他死。
说回京房。
焦延寿曾经说过“能够学到我的本事,又能舍身为民的人,一定是京生啊。”
焦延寿的看家本领是:预测自然灾异变化,占卜风雨寒温也十分灵验。这些京房都学会了,也格外精通。
预测灾异,名声大震,提出汉朝官员KPI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因为是孝廉,京房被举荐做了郎官。
在永光、建昭年间(前40~27),西羌反叛,天空出现日食,太阳很长时昏暗无光,一连好几天阴雾不晴。
京房厉害了。
他早在日食发生之前就多次上疏,预言上述现象将要出现。近的预测几个月,远的能预测一年内,说的情况屡次与事实相合。天子因此对他十分赏识,多次召见他询问应对办法。
京房回答说“:古代帝王按功选贤任能,则万物变化顺当,就会天降吉祥。如果接近衰亡呢,帝王就任用阳奉阴违的人,这样国事办不好,还招来灾异。现在解决办法是:考核百官政绩,灾异现象就可以停止。”
也不知这个做法与天象异常有什么关系,反正今人是看不出来。但当时人就信,皇上也信。因为多次预测准确,京房是牛人一个,皇上当然支持。
于是,汉元帝同意了。命令京房主持考核,京房于是拿出了一套考核办法,相当于汉朝的KPI。
这种考核,对于大多数官员来说,那时要命的事情。汉朝到那时已经日薄西山,朝政松懈,官僚混日子的居多,贪腐的也不在少数,有几个能有政绩呢?得罪人的事啊,这京房等于是给自己挖坑啊。
果然,满朝的公卿朝臣都反对。
可是大老板皇上支持啊!于是就往下推行了。
舍身为民,循循善诱,劝谏汉元帝交代一下当时背景,当时朝政由石显与五鹿充宗二人把持。
京房就开始展现他“舍身为民”的一面了。
一次,他在面见汉元帝时,与汉元帝有过一次深入的对话。
京房问皇上:“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危亡?任用的又是什么人?”
皇上回答说:“国君不贤明,而任用的人又花言巧语巴结奉承。”
京房说:“知道他们是那样而又用他们,难道认为他们是贤才?”
皇上说:“就是认为他们是贤才喽!”
京房又问:“但是现在根据什么知道他们德薄才浅的呢?”
皇上说:“根据那个时代的混乱和国君的危亡而知道的。”
京房又问:“这么看的话,任贤政清任邪政乱,这是必然的道理了。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不觉醒而改求贤才呢?”
皇上说:“面临危亡的国君都自以为自己的臣子就是贤臣,假如都能觉醒,天下怎么会有危亡的国君呢?”
京房又问:“齐桓公、秦二世一定听说过这两个危亡之君,并且讥笑过他们,但是自己却任用竖刁、赵高,政治一天天混乱,盗贼满山,为什么不以周幽王、周厉王来估量一下自己而觉醒呢?”
皇上说:“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鉴往知来啊!”
京房于是脱下帽子叩头,说:“《春秋》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灾异,是留给后来万世之君看的。现在陛下即位以来,日月失明、星辰倒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草木春凋秋荣、陨霜不败、水旱螟虫、人民饥饿、盗贼不止、刑人满市,《春秋》所记的灾异占全了。陛下看今天的政治是清明还是混乱呢?”
皇上说:“已经混乱到极点了。还有什么要说的?”
京房又问:“现在任用的人是什么人?”
皇上说:“然而今天的灾异及政治比往日还是好一些,再说,也不是由任用的人造成的。”
京房说:“前世之君也都是这样的了。我担心后人看今天,还像今人看前人啊!”
皇上过了好一会才说:“今日作乱的是谁呀?”
京房回答说:“明君应当自己知道是谁。”
皇上说:“不知道啊,如果知道是谁,我怎么会用他呢?”
京房说:“皇上最信任的,参与运筹帷幄决定国家大事的士,就是这种人了。”
京房就是指石显说的,皇上也知道指的谁,于是对京房说:“已经明白了。”
从上面这段对话来看,京房果然是循循善诱,一步步引导汉元帝。而且这个对话也够直白的,这么看当时君臣还是能做一些深入对话的。
但是,京房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得罪了当权的那两位。
汉元帝让京房推举通晓考核的人才,打算试用他们。京房推荐中郎任良、姚平,并建议用他们做州刺史。
得罪权臣,中计身死石显和五鹿充宗一看,这还了得,再让京房见几回皇帝,他们俩估计都得歇菜。于是他俩就想出了一条毒计。
他们首先就是设法把京房从皇上身边支走,让他远离京城、远离皇上。
于是他俩就建议皇上用京房作郡守亲自试行他自己的考功法。汉元帝于是用京房做魏郡太守,俸禄八百石,担任官职当用考功法治理郡事。
京房也预感到一丝危险,一想自己的考核建议已经得罪了不少人,现在又把两位权臣得罪了。于是就要求年终回京向皇上当面奏事的权力,皇上答应了他。但京房内心还是充满忧惧。
京房临行前拜见皇上,当面给皇上解说卦象:“正月二十八日以来,雾气减弱,太阳光明,我很高兴,以为陛下有了新的决定。但是少阴(卦名,比喻臣下)并力干犯消息(卦名,比喻国君),我怀疑陛下即使实行这个办法(用京房作郡守试行考功法),还是不能如意,我私下恐惧。我仍被拜为太守,这说明皇上虽然贤明,但权臣还是影响了皇上。我出任之后,恐怕一定被当权者所遮挡,身死而功不成,所以我希望年终乘传车回京奏事,承蒙怜悯而允许了我。辛巳二月十八日,包围地面外围的大气又干涉消息,太阳渐阴,这是上大夫掩蔽太阳而皇上思想上犹疑的征兆。己卯、庚辰二月十六、十七日之间,一定有阻挠我的请求、不让我乘传车回京奏事的情况发生。”
结果真被京房预测中了。他还没出发,皇上就命令阳平侯凤秉承皇上的旨意命令京房:禁止他乘传车回京奏事。
京房思想上更加恐惧,离开京师来到新丰,依靠传递文书的人进献封事,说:“臣于六月说月逐卦(言小人当道,君子自当隐退),没有效果,礼法说:‘有道术之人一离开,就要天寒地冻涌水成灾。’到七月份,大水涌出。......希望陛下不要让臣担当涌水灾异的罪责,担当正先之死罪,而被姚平讥笑啊!”
京房到陕县,又进献封事,说:“丙戌二月二十三日小雨,丁亥二月二十四日雾气消失,然而少阴并力干犯消息,戊子二月二十五日更加严重,到五十分(己时,即十一点)雾气又起,这时陛下打算使消息庄正,而杂卦(石显、五鹿充宗)之党并力抗争,消息(皇上势力)之气不胜。强弱安危的关键不可不看清楚!己丑二月二十六日夜,刮起旋风,直到辛卯二月二十七日夜晚,太阳光都因此失色,到癸巳二月三十,月上迫日,这是邪道与阴险同力而太阳因此疑惑的景象。......臣能在朝廷,星亡之异可以除掉。......陛下也不违反他们的话就听从他们的安排,这就是蒙气不散,太阳无光的原因。臣离开朝廷渐远,太阳失色更甚,希望陛下不要以召臣回京为难,以致轻易地违背了天意。......。”
虽然京房做了很多努力,希望汉元帝能召回他,但还是没有成功。
最终,京房仅仅离开朝廷一个多月,就被召回京师关到监狱里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京房每次面见皇上之前,都把将要向皇上说的话先说给他老丈人听。他老丈人叫张博,是淮阳宪王的舅父,跟京房学习预测之术。张博因为京房考功法的原因也受到大家排挤。考功法推不动,朝中没有人支持。
张博就对京房说:“淮阳王是皇上的亲弟,聪明通达喜欢政事,想为国尽忠,现在想让淮阳王上书要求入朝,这样就能在朝中帮助你了。”京房琢磨了一下,就答应了。他认为这样可以权臣石显等挤走。于是京房替淮阳王起草请示上朝的奏章草稿,由张博拿去给淮阳王。
但是,狡猾的石显早就暗中侦察都知道了这些,只是因为京房被皇上亲近,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说。等到京房出任郡守离京之后,石显就告发京房与张博通谋,诽谤国家大政,而且竟然归罪于天子。
石显这话是没错,当初京房见皇上时,曾经拿周幽王、周厉王之事做过类比,在他出任郡守时还向御史大夫郑弘说过这事。
最终,京房、张博都被处死示众,郑弘被免官为庶人。
结语:能预知未来,想要为国为民尽力;却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古代王朝政治的悲剧我们以今天的视角看京房的所作所为,他应该是掌握了远超同时代人的气象天文知识,同时也能洞察政治与人性。他的所作所为纯粹应了他老师的话:他想用所学的知识,匡正汉元帝,为国为民做点事。
但可惜的是汉元帝虽然认同其理,现实中却无法实行,最终导致了京房可悲却又值得同情的命运。
(完)
凌烟阁论史感谢你的阅读。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