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寡人、孤、不谷的区别
小时候,听晋剧、豫剧、北路梆子,经常听见皇帝称“孤”。有了电视机后,看古装戏,又是“朕”和“寡人”。“不谷”呢,从没见着,故纸堆里才有。
其实,这些都不是最早的,之前,还有个“天子”“予一人”。这个天子,是商天子、周天子。他们在面对天下时,就称“天子”,东汉《白虎通德论》讲:天子者,爵称也。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由此,听听,人家老天爷的儿子,是天官,被派到人间来替天行道的,够威风吧。不过呢,在朝堂上,面对百官时,这些天子却不这样,为嘛,这天下是他家的,这朝堂是处理他家事的,这百官就是他家奴仆,平时吓唬百姓用那套可以,可到这儿,谁不知道他就是个人,干吗那么累,继续装洋相?于是,放下身段,自谦点,称“予一人”。“予”,我。“予一人”,我一个人。譬如《书》里,商汤就说,天下之大,都得听“予一人”的。也可以这么理解,“天子”就是书面语,“予一人”就是口语。这自谦,后世皇也偶尔用,譬如汉文帝就呐喊过,“天下治乱,在予一人。”忽必列也说,“以贤以长,止予一人”。
寡人、孤、不谷其实起于同时。《老子》有“候、王自谓孤、寡、不谷”。周时候,封了许多诸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周天子说我是“予一人”的时候,这些诸侯们心里也打嘀咕,你看,天子已经“予一人”,我咋办?好办,中国人不是讲究传宗接代吗?什么人才能延绵万代呢,有德行的。没德行的,人经常送绰号“你个断子绝孙的”“你个老绝户”。好了,诸侯们的自谦就打这儿来了,他们称自己是“不谷”,也就是“不”,嘛意思?不打粮食呗。也就是断子绝孙呗。干吗咒自己?可不是,是提醒自己如果没德行,就会绝后。
孤、寡人,《吕氏春秋》有“君名孤寡”。孤,是自称小国之君的意思,所以只能诸侯用。譬如到了三国时,各个诸侯王也自称孤。寡人是才疏德浅之意。那会儿称寡人其实很随意,并不是君主专属,诸侯王、士大夫等,均可以自称为“寡人”。而且,不光是男人可以自称“寡人”。女人也可以,《诗经》中记载,庄姜就自称寡人。
到秦朝,天下一统,秦始皇就犯难了,俺叫秦始皇,不叫秦始王,跟诸侯不一样,跟周天子也不一样。所以,“予一人”“不谷”“孤”“寡人”什么的俺都不能叫,那叫啥啊。李斯出个主意,皇上您不是叫嬴政吗,那就称“朕”吧。秦始皇一想,这词不赖,朕,船板间的缝隙,俺何德何能,只有缝隙里那么点德行却得了广阔天下,这多谦虚啊。好。那会儿,别人也能称朕,譬如屈夫子就呐喊过“朕皇考曰伯庸”。朕也不是我,是我的。但这会儿就不行了,也可以说是讳避皇帝的名吧,你们爱叫什么我不管,反正朕只能是嬴政一人用。从此,秦始皇就称朕了。
相比之下,“朕”的地位和“予一人”差不多,甚至更高些。“孤、寡人、不谷”要低一档。当然,秦始皇也会称“寡人、孤”,
不过到了唐,皇帝只能称“朕”了。所以评说、戏词里的宋皇帝称孤王,其实不妥。当然,也有一个孤例,朱元璋不称孤也不道寡,叫“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