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与唐太宗自李唐以降,李世民和魏征这两个人,一个作为能够虚心听取不同意见的“明君”形象,一个作为敢于直言的“谏臣”形象,已经被固定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君贤臣直”的一个样板。众所周知,在他们君臣之间,有着很多十分感人的“段子”。其最高潮的部分则发生在魏征生前和病逝后的那些岁月。在魏征得病之后,李世民派出去询问病情和送药的人“相望于道”。在魏征弥留之际。李世民甚至和太子等家眷亲自到魏征府上探望,并且当着魏征的面许诺要把衡山公主嫁给魏征的儿子叔玉为妻。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李世民命令百官中九品以上者都要去参加吊唁活动,特别准许魏征在昭陵下葬。同时,还亲自给魏征书写了碑文。叙述至此,《资治通鉴》甚至非常煽情地写道:“上思魏征不已。谓群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以镜矣!’”一个做大臣的竟然能够在其晚年享受到皇帝如此高的礼遇,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有句古语云:“伴君如伴虎”,其含义无非是说君主都是些喜怒无常的家伙,弄不好就会以身饲虎,落得个身首异处、家破人亡的下场。但是,看看魏征所享受到的这些隆遇,这“伴君如伴虎”的铁规似乎有打破的可能,但真的如此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所能接触到的被史书所大力宣扬的李世民和魏征君臣之间的这些“感人”故事,仅仅只是全剧的“上半截”,并不是这个故事的最后结局,也并不是这个故事最富有戏剧性的部分!这个故事最耐心寻味的还在于其“下半截”。李世民和魏征这个君臣故事的“下半截”发生在魏征死后,其转折点在于魏征生前极力向皇帝推荐的两个人物侯君集和杜正伦的身上。这两人一武一文,魏征在生前都曾经极力地向李世民推荐过,说他们有“宰相之才”,应当加以重用云云。可是,在魏征死后不久,这两个人先后都出了问题:侯君集因为谋反的罪名而被诛杀;杜正伦也因为向太子透露了皇帝要他暗中监督太子的秘密而被李世民赶出了长安。魏征生前所器重的这两个人先后出了问题,魏征显然要负起“识人不周”的责任。而且,更为要命的是,种种迹象显示:这两个人之间私下里交往十分密切。这就不能不让李世民开始怀疑在世时对他们两人极力推荐的魏征,很可能和他们两人是声气相投的私党。在中国的专制王朝体制下,任何一个皇帝的身边最不缺乏的就是那些善于察言观色、测度上意的小人。即令是英明如唐太宗者,也概莫能外。看到皇帝开始对魏征有了些看法,立刻就有人出来告诉皇帝说:魏征在世时经常把他的一些向皇帝进谏的言辞,给负责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褚遂良看。事惰也是明摆着的,褚遂良的那些皇帝“起居注”是将来写史书的重要资料,魏征把自己的谏辞给他看,无非是想增加自己在历史上的砝码,而这种行为不免有沽名钓誉和诋毁皇帝的嫌疑。于是,李世民立刻发动了对死后的魏征的大清算:首先,收回了在魏征死前允诺的要把公主嫁给魏征的儿子叔玉的婚约,然后,亲自跑到魏征的墓前,砸掉了载有他亲自为魏征所写的碑文的石碑。至此,一段所谓的“谏臣”“明君”的故事才算彻底拉上了大幕。(虽然有人说,后来李世民征辽不如意,想起魏征的种种好处,又竖起那块碑,但我以为丝毫也改变不了事件的性质。这样的一个结果,看似很富有戏剧性,大大地出人意表之外。其实,只要是洞悉人性的弱点和专制独裁体制的特点,就可以知道魏征最后的这个下场,并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多少带有一些必然的因素。从表面上看,魏征自从玄武门之变由旧主子李建成归顺到新主子李世民之后,其做事风格一直是犯颜直谏,很喜好在大庭广众之下和皇帝唱“对台戏”。而皇帝本人呢,好像也很喜欢这样直言不讳的作风,每次都“虚心”接受了这个臣子的意见。但是,人性的弱点和专制独裁者的本性,决定了皇帝的这种胸怀绝对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而只是被迫地在装装样子而已!实际上,李世民想对魏征动手也绝对不是一天两天了,譬如,《资治通鉴》就公开透露说:“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这段记载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李世民对于“谏臣”魏征,绝对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喜欢”。他之所以迟迟没有动手,主要是因为他被长孙皇后这样的身边人,架到了要做“千古明君”的宏伟构想中而不能自拔的缘故。很显然,保留这个“乌鸦嘴”魏征,就是证明自己清明的一面旗帜;而杀死这个魏征,笼罩在自己头上的那些苦心经营了很久的好名声,就有可能扫地以尽。两者孰轻孰重,只要李世民的理性还在发挥着作用,他是很容易就能算清楚这笔账目的。由李世民最后对待魏征的态度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我们大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来:在独裁专制的体制下,是根本不可能有善终的直言进谏者存在的。在这种一人说了算的语境下,没有一个独裁者真的喜欢那种经常给自己提意见的人,他们打心眼里喜欢的注定是那种阳奉阴违、“当面喊万岁,背后下毒手”的奸佞小人。明乎此,也就可以明白,那些所谓的“谏臣”“明君”的故事,不过就是一些被夸大的神话而已。
更多文章
能否说说你知道的有关古代帝王的有趣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高宗赵构,赵构非常节俭,他有一位妃子大刘妃得宠,有点忘乎所以,用漂亮的水晶装饰了两个脚榻,就是放在床前垫脚的小凳子,一般上床后鞋会放在上边。后来被高宗皇帝发现,赵构并没有生气呵斥大刘妃,而是向她讨要一只,睡回去睡觉当枕头。明朝的万历皇帝曾连续28年不上朝,创造了中国皇帝的纪录。但是,这期间中国无论对
历史上哪些君王善于纳谏?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善于纳谏的齐威王大凡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有非凡的性格和奇特的经历。在齐国历史上,如果说齐桓公以任用贤才而著名,那么齐威王则以善于纳谏而著称。战国初年,齐国的新兴力量田氏把齐国最后一个国君齐康公直到海边,给了他“一城”之地,后来索性连这块地方也夺了过来。公元前386年,田和称诸侯,沿用齐的国号。田氏代齐
历史怀才不遇的人的故事三则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请看下表时间原因结局贞元1116年(795800年)求仕不得志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感叹贞元19年(803年
大家推荐一下,古代言情的小说,男主是皇上,女主是妃子,但不是白莲花那种,骄纵霸道任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之神作者:摇摇摇简介:周商之间的战争,由军队演变成众神之战。这一次战争,由于双方众神的战死殆尽,代表了神话时代的结束,因此被后人称为封神之战。传说很早的时候,有一种小怪,每到过年的晚上,就喜欢挨家挨户的摸正在睡觉的小孩的头,可是只要这个小怪碰过的孩子,过几天就是疯的疯,傻得傻,所以大年三十的晚上
有个古代小说 女主爸爸是皇帝 被篡位 一个太监把他送走了 男主是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千古传奇作者:会笑的乌龟简介:雪方晴在山顶迎风而立,轻闭双目,舒展双臂,猛然一声大喝,“我要成为千古当中的第一人!”雪方晴:谁敢害我,我就害他全家!雪方晴:谁对我好,我就百般爱他。
海伦凯勒小故事五十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海伦凯勒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故事概括(50字左右)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宋太尉高俅子游庙时,见林冲妻张氏貌美,使林友陆谦约林外出饮酒,暗诓张氏到家。使女锦儿奔告林冲,林赶至,高逃去。陆谦又献计高俅,假卖宝刀给林冲,再使林持刀入白虎堂。高俅出,诬林冲行刺,发配沧州。陆又买通解差董超、薛霸在途中加害。林冲在大相国寺新结识的鲁智深,唯恐途中有失,暗地跟踪,至野猪林,解差正欲谋
中国古代有没有那种很懒惰、沉迷酒色、每天工作时间很短但国家却很富强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基本不上朝,懒惰到了大臣写奏章批评的地步。而且他极为好色,每天在后宫流连,还服用大量的辅助药物,生活作风十分糜烂。可是,他却开创了一个小的盛世,不仅给国家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和平,还打开了一条源源不绝的生财之路,让国家迅速富强。这个人,就是明朝的隆庆皇帝朱载。皇子岁月朱载是嘉
中国历史上奉献最大的皇帝是哪个?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纵观中国历史,出了397位皇帝。哪位皇帝奉献最大,似乎只能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蒙古可汗清时康”中选。到底选谁,依笔者之见,奉献最大者当属汉武帝。汉武帝何以独占鳌头?这里推出他的三大功绩,足可立据。第一、汉武帝几乎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匈奴问题,为中央政权的稳定尊定了强而实的基础。匈奴本是华夏民族的一
有哪些关于敬业的名人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爱岗敬业的名人故事乔丹的敬业精神成功来源于敬业作为一名职业篮球选手,乔丹的敬业态度的确是无与伦比的。为了比赛的胜利,他可以放弃娱乐和休息,拼命苦练。长期艰苦的技巧和体能训练是乔丹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乔丹在他的自述中提到了成功的“秘诀”:“为什么当我需要在赛场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时,我能够做到呢?因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