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自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至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开封亡国,前后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
从历史学术的角度来说,北宋的亡国之君当为宋钦宗赵桓。北宋立国之初就有重文轻武的“国策”,在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败多胜少。
北宋至宋徽宗赵佶在位时,醉心书画,重用奸臣、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淫无度,导致了内有方腊、宋江起义,外有金兵犯边,国势日衰。
公元1125年,宋徽宗赵佶见内外交困,无心理政将皇帝传于太子赵桓,自称太上皇。次年,赵桓改元“靖康”。现在看来,赵佶之举有甩锅的嫌疑。
宋钦宗接手就是一个烂摊子,加之他也不比其父更有才智,最终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开封,他与其父太上皇宋徽宗赵佶金被废为庶人俘虏北上,北宋灭亡。
北宋直接亡国之君是宋钦宗赵桓,间接亡国是宋徽宗赵佶。
赵佶在位期间,生活奢靡,大兴宫殿。重用佞臣,蔡京、童贯、高求等把持朝政,残害忠良,为祸百姓,民不聊生,致使宋江、方腊先后起义。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国分兵两路南下进攻宋朝,直逼宋朝国都开封。
徽宗赵佶听说金兵马上到来,吓得晕了过去,苏醒后,让内侍呈上纸笔,写道:“皇太子可即皇帝位。”于是,二十六岁的太子赵桓受父宋徽宗赵佶禅让登基,是为宋钦宗,改年号为靖康。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金兵渡过皇河,直逼开封京城,宰相白时中,李邦颜主张离京避难,只有李纲提出守城。
当李纲领兵正在部署守城时,金兵已经到达都城西北的牟驼岗,赵桓大惊,立即召集大臣商议,除了李纲,大臣一致主张割地求和。赵桓派李木兑前往金营议和。李木兑到了金营,吓得什么话都不敢说,只带回了金兵提出的议和条款。
靖康二年二月,金兵攻占京城开封,钦宗被废为庶人,和徽宗二帝被迫脱下龙袍,同被送往金营。
四月一日,金军在掳掠了大量金银财宝后开始分两路撤退。一路由宗望监押,包括徽宗、郑皇后及亲王、皇孙、驸马、公主、妃嫔等,已于前三日沿滑州北去;另一路由宗翰监押,包括钦宗、朱皇后、太子、宗室及孙傅、张叔夜、秦桧等几个不肯屈服的官员,沿郑州北行。被金人掳去的还有朝廷各种礼器、古董文物、图籍、宫人、内侍、倡优、工匠等等,被驱掳的百姓男女不下10万人,至此北宋灭亡。
宋钦宗赵桓登基后与其父宋徽宗赵佶一样,缺乏政治主见,性格反复无常,优柔寡断,罢免李纲,重用李邦颜等求和派。导致金兵南下无兵抵抗,长驱直入,烧杀抢掠,把大宋洗劫一空。
公元1127年,宋徽宗赵佶之子,钦宗之弟在南京应天府登基,建立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