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盛世施仁政,乱世用重典是什么意思

盛世施仁政,乱世用重典是什么意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297 更新时间:2023/12/18 1:04:36

意思是:太平盛世要施行宽松的政策,世道混乱时,当施严刑峻法,不惜矫枉过正,震慑作乱者,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乱世用重典中“乱世”是指中国古时各朝代社会出现凌乱及差劣局面的情况,与“盛世”相反;“重典”是指严苛的惩罚。全句指,为了整顿好社会上凌乱的局面,迫不得已唯有使用严苛的惩罚。而整体上,“乱世用重典”用于社会上的定义为,透过严苛的法律效果惩罚犯罪,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乱世用重典,强调透过威吓的法律制度来解决所有社会问题,但是那不是唯一的解决方式而且过度地依赖法律制度,代表一厢情愿地认为法律制度不会有缺失、不会有疏误的可能,当警察抓错人、法官误判、冤狱发生的时候,透过重典只不过是凸显政府治理社会的失责,并且使得冤狱变成难以挽回的遗憾。

扩展资料:

盛世施仁政典型人物:唐太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在古代,执政者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民惟邦本”,简称“民本”。用今天的话来说叫“执政为民”。以这种思想来治理国家,被称为“民本模式”,代表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最有“民本意识”,他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李世民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他常提荀子的观点:“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曾认真研究了朝代兴迭规律。据《贞观政要·仁义》,李世民称,“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

李世民的“民本模式”,就是借“仁义为治”实现的,表现为“宽律令”,具体操作分为礼刑并用、简约画一、宽仁慎刑三个层面。《唐六典·尚书刑部》注记,李世民指示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臣僚重新审订刑律条款,尤控死刑,他强调“死者不可复生”,要求“用法务在宽简”,所以唐律“比卉死刑,殆除其半”。为防错杀,李世民要求死刑案都要报中央,再三复核。

最能说明李世民“宽刑”的,是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发生的一件事。当年十二月,他在查阅死刑案件时,出于怜悯,下令将390名死囚全部放回家过年,来年秋再回长安就死。第二年死囚一个不少回来了,李世民很感动,干脆将这些死囚全部赦免。

李世民选贤任能、纳谏如流、赏罚分明,其治国模式成效斐然。执政几年后,便“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贞观四年,全国被判死刑的仅29人。李世民在位年号为“贞观”,故史家赞誉李世民的治国模式为“贞观之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大治国模式

意思是:太平盛世要施行宽松的政策,世道混乱时,当施严刑峻法,不惜矫枉过正,震慑作乱者,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也就是说没有一成不变永远正确的治世方略,统治者要根据社会现实对症下药,有针对性选用施政纲领。

“乱世用重典”,“乱世”是指中国古时各朝代社会出现凌乱及差劣局面的情况,与“盛世”相反;“重典”是指严苛的惩罚。全句指,为了整顿好社会上凌乱的局面,迫不得已唯有使用严苛的惩罚。而整体上,“乱世用重典”用于社会上的定义为,透过严苛的法律效果惩罚犯罪,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扩展资料:

重典治国典型人物:

明太祖朱元璋以元亡为殷鉴,提出“重典治国”。朱元璋的“重典治国”,尤以“治吏”为先,严立法禁以治贪官,规定“官吏贪赃六十两银以上者,枭首示众。地方官危害百姓的,允许当地百姓绑缚赴京陈诉”。

这种严法整饬,重刑赃吏,对于改善明初的政治,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贪官和赃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重典饬治,固可收一时之效,却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以,施仁政于民 为题写800字作文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得民心者得天下,仁政为先高三|1000字以上|议论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唐太宗李世民追溯华夏文化五千年,历史在不断地演变,夏商西周,秦朝汉宫,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历史在不断地进化,由元谋人、蓝田人到一代代君王,“人文初祖”黄帝,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大禹

  • 韩信帮刘邦打下了天下,爱民施仁政,和钟离昧交情甚厚,刘邦就要杀他,还是个明君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从历史的发展看,刘邦算得上是个明君,他设计杀功臣,虽然从我们现在人来说,感情上不能接受,但是刘邦是吸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经验教训的。另外,皇帝能不能算得上是明君,应该看其在政治、经济、社会管理、文化、法律、外交、自律等全方位的评价。供参考。古代有种说法叫“功高镇主,其死宜矣”又有个说法叫“鸟尽弓藏。兔

  • 一篇《过秦论》读后感,以写施仁政为主, 800字左右。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历史留给后人们的思考却是永远值得我们去寻找答案的。秦国初期,“内力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施行的是仁政。所以秦国能够在七国中迅速崛起,雄霸天下。所谓的“仁”,对于个人而言,就是宽容,是仁爱。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要仁爱。“负荆请罪”是流传于中国几千年的典故。廉颇“负荆请罪”的

  • 有没有关于谗言小人没好下场的古代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1、武周长寿元年五月初一,国家下令禁止天下宰杀牲畜和捕捉鱼虾。江淮地区天旱,粮食不收,人民又不能捕鱼捉虾,饿死人很多。右拾遗张德,家里生个男孩儿,办喜事,私下宰了只羊请同事,补阙杜肃藏起个肉饼,事后上书告发。第二天,武则天在朝堂上跟张德说:“听说你生个男孩儿,挺高兴。”张德跪拜致谢。武则天又问:“你

  • 因听信佞臣而亡国 的例子。 简洁。列出皇帝名和佞臣名就可。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这一称谓是秦代才出现的,那就从秦代开始列举:皇帝佞臣秦二世胡亥赵高两汉无两晋无隋无唐玄宗杨国忠(虽没亡国,但导致安史之乱,差点亡国)宋徽宗赵佶蔡京、高俅、童贯等元无明英宗朱祁镇王振(太监)由这个死太监导演了著名的“土木之变”差点亡国(转载)唐明王秦二世夫差李煜崇祯不是他杀袁崇焕并不是亡国的原因也

  • 历史上有哪些因为听信谗言而遭到灭国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北齐后主高纬,性格吝啬荒淫。他即位时,腐朽的北齐政权已经风雨飘摇,他自己仍然荒淫无道,自称“无愁天子”。后听信北周谣言诛杀名将斛律光、因“国事即家事”一语忌恨并赐死了兰陵王高长恭,使得北齐失去抗击北周攻伐的有力将领。后被北周所灭。战国时期赵国幽缪王中秦国反间计,听信近臣郭开谗言,杀大将李牧、司马尚。

  • 历史上有哪些听信小人之言的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周幽王听小人之言烽火戏诸侯秦二世听小人赵高之言深居宫内,只顾享受,不理朝政,大权放任与赵高一人之手,后被赵高所杀,死前求三愿而不得东汉灵帝,宠幸十常侍,导致黄巾之乱(这比较有名)蜀汉刘禅,扶不起的阿斗,宠幸黄皓,为司马昭把持朝政的魏国所灭。等等太多了建议看一下白活史记,白活资治通鉴等历史书。

  • 君王翻到美人的牌子,为何美人直接说身体不适,结果直接挽救了一个朝代?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汉景帝有一次想去临幸一个妃子,可是当时这位妃子来月事了,所以就让自己的侍女去服侍喝醉的君王,可没想到,这侍女怀孕了。而这侍女的曾孙倒是挽救了整个朝代,阻止了汉朝的灭亡。有一天晚上,这汉景帝刘启很高兴,喝了点小酒,醉醺醺的就去找自己的妃子睡觉,他找的就是程姬。但是问题来了,这程姬这几天是来了例假的,所

  • 看古装剧的时候,妃子总是喂葡萄给帝王,为什么不喂其他水果?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设想一下皇上咔哧咬了一口大而脆的水果,对面的妃子含情脉脉盯着,然后皇上鼓着腮帮子咔咔咔的嚼着,这情景,演员怎么入戏我不管,脑补中我已经绝情而去了。什么?嫌我想的粗鲁,我这小农心思确实是皇上床下放着两罐子糖,想吃红糖吃红糖,想吃白糖吃白糖,大而脆的水果小口吭,转了一圈还省多半那是我们最可爱的志愿军战士

  • 恭亲王奕吃的葡萄为何放有春药?丁文诚是怎样知道葡萄里含有春药?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这事情说起来就有趣了,不过月在这里,先要纠正一下题主,因为这个题目有问题。人物错误,主角不是恭亲王,而是咸丰皇帝这事真没恭亲王什么事,也就是说这不是恭亲王的葡萄,这其实是咸丰皇帝的“葡萄”。咸丰皇帝常年服食春药,纵欲过度历朝历代,都有很多皇帝服食丹药,长远点来说是为了长生不老,现实意义就是为了在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