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不辱使命的故事

历史上不辱使命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799 更新时间:2024/1/16 12:47:33

晏婴(?一前500年),宇平仲,山东高密人,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司马迁将其比为管仲,推崇备至,用“不辱使命,雄辩四方”八个字来形容他的外交活动。折冲樽俎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晏婴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中,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为晏婴识破了。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打算,即现在“折冲樽俎”这个典故,就是来自晏婴的事迹。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出使狗国,故进狗门晏婴不但在迎接外国使节的时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国之时,每次也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楚王大悦,依计而行。晏婴身着朝衣,乘车来到了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了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楚都。霸业因时而兴晏相国来到了馆舍,楚国大臣为他洗尘接风,席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楚国下大夫首先发言道:“齐自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足可以与楚匹敌。为什么自齐桓公称霸中原之后,昙花一现,再不能领袖诸侯了呢?以齐国国土之宽广,人口之众多,国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国您的才智,怎么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国结盟,这太让人费解了。”晏婴回答:“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于诸侯之后,诸侯连年征战,春秋五霸迭兴,齐国称霸于中原,秦国威振于西戎,楚国称雄于荆蛮之地,这一切固然有人为的因素,可大多数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晋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于西戎之后,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其死后子孙衰弱,再也难振往日之雄风;就连你们楚国也自楚庄王之后,亦常受吴晋二国的骚扰,困苦不堪。难道只有齐国衰弱不成?今日齐国前来交好结盟,这只是邻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罢了。你作为楚国名臣,本应通晓‘随机应变’这四个字的含义,可怎么却也问出这样愚蠢的问题呢?”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下大夫脸红着退了下来,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气地质问道:“平仲您自以为是随机应变之士,然而齐自内乱以来,齐臣为君死的不可计数,而您作为齐国的世家大族,却不能讨伐叛贼,或弃官明志,或为君王而死,您不觉得羞愧吗?为什么还留恋名誉地位迟迟不肯离去呢?”晏婴正色反驳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于小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只知道君主为国家的社稷而死时,作臣子的才应该与之同死,而今先君并非为国家社稷而死,那么我为什么要随随便便从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虽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来沽名钓誉呢?况且在国家有变时,我不离去,乃是为了迎立新君,为的是保存齐的宗祖,并非贪图高位呀,假使每个人都离开了朝中,国家大事又有谁来做呢?并且国家内乱,哪一国没有发生过呢?你们楚国不是也有这种事吗?又何必责怪我们呢?”外貌不足识人又有人不满地说道:“英雄豪杰,必相貌绝伦,雄伟无比,而今相国您,身高不足五尺,手无缚鸡之力,只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说客罢了。单单依靠口舌,而没有实际的本领,欺世盗名,不感到可耻吗?”“我听说称锤虽小,能值千斤,舟桨虽长,不免为水浸没,纣王勇武绝伦,不免身死国亡,为什么呢?我承认自己并无出众的本领,愧居相位,却绝不是与您逞口舌之利,只是问有所答罢了。难道我拒不回答吗?那也太无礼了。”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人淡泊名利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谢安少以清谈知名,初次做官仅月余便辞职,之后隐居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的别墅里期间常与王羲之、孙绰等游山玩水,并且承担着教育谢家子弟的重任。后谢氏家族朝中人物尽数逝去,才东山再起。又成功挫败桓温篡位,并且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面对前秦的侵略在淝水之战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致使前秦一蹶不振,

  • 古代以一本书治国说的是谁,是那本书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北宋开国宰相赵普,曾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显德七年(960年)正月,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

  • 古代的妃子会用什么办法吸引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在古代的后宫是有着残酷竞争机制的,毕竟“后宫佳丽三千”,而皇帝只有一个,大多数只能“宫花寂寞红”。所以古代后宫的女人们必须要千方百计地吸引皇帝的注意,时刻准备着接受皇帝的临幸。清朝之前,讲究的是“以色侍人,一技傍身”。所以歌舞姬上位是比较常见的事情。汉唐之风靡靡,时人心态开放,豪迈之气,溢于言表。无

  • “ 高纳里尔“有什么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中的人物。李尔王计划将自己的全部财产分给女儿,连国家也想交给她们管理,好让自己能摆脱政务,安静地过个晚年。他把三个女儿叫到眼前,让她们表白自己的孝心,谁最孝顺、最贤惠,谁就会得到最大的恩赐。高纳里尔是李尔王的长女,是个既贪得无厌又阴险狡诈的女人。为了能从父王那里骗得更

  • 为什么泰山这么牛?帝王都到泰山去封禅?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泰山,鼎立天下,雄峙东方,威镇中华,独尊中原。泰山,拔地通天,仙乡圣居,泰安华夏,风光殊胜。泰山,东方龙族之炎黄子孙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千古一帝秦始皇先祖秦人之聚居发源地。秦人先祖亦谓东夷人。泰山,与天地同在,与日月争辉。列位看官,泰山就是这么牛!它完全有资格就是这么牛!它是中华国山,亦谓中央山,岱山

  • 有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一个忠孝民族,要说到孝敬父母的故事,从古至今那就太多了。二十四孝的首孝,那就数舜帝了,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史称舜帝,舜幼年丧母,舜的父亲瞽叟后娶继母,生异母弟象。父亲和象多次加害与他,曾让舜上房顶修房,象与父亲,在下面点火要烧死舜,舜手持两个斗笠

  • 古代臣子如何答谢皇上的赐赠?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我国古代臣民给帝王呈文根据内容上的不同有各种不同的名称,“章”、“奏”、“表”、“议”、“疏”,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章的意义主要是用来报恩的,表明臣下的内心,既对自身有光,也对国家有益,谢恩的“章”送到朝廷感化意义应该要明显。开头常说“臣某言”、“

  • 懂得感恩的古代名人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的名人感恩事例有:1、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

  • 有些君王相信巫蛊之事,这么虚无的事他们为什么相信?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令汉武帝没有为琐事操心,专心政务。其弟卫青及外甥霍去病在保家卫国、抗击汉匈的战争中屡建功勋,为西汉王朝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是,卫子夫倍受汉武帝信赖与恩宠。卫子夫一生恭谨克己,尽心尽力执掌宫掖数十载,令其夫汉武帝得无扰于省中琐事,为开创汉武盛世减轻了负担。其弟卫青及外甥霍去病则在汉匈战争中做出了伟

  • 古代尊老的故事!(1~2篇)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二十四孝》0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