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郑国的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话逻辑上是不是有问题?

郑国的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话逻辑上是不是有问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647 更新时间:2024/1/21 12:10:59

谢邀,郑国的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话逻辑上是不是有问题?

烛之武作为郑国说客,奉命去劝说秦穆公,在逻辑上并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当时,晋、秦相约夹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就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把当时的利弊都说清楚了。

大概意思就是,郑国被灭了,秦国就要直接面对强大如日中天的晋国,晋国吞并了郑国的土地,就会变的更强大,晋国强大了,秦国就会变弱,所以说,秦助晋灭郑是没有好处的,虽然公是你秦穆公扶持起来的,但秦之前也扶持过“晋惠公夷吾”,结果晋国以秦国出现荒年趁人之危发动战争来报答秦国。

总之,烛之武的意思就是,晋秦灭郑,唇亡齿寒的道理你秦穆公不是不懂。

哪提问中所述,就是有个疑问说:秦国助“夷吾”做了晋国国君,晋国反而恩将仇报。说晋文公重耳毕竟不是晋惠公夷吾,晋文公还是守信用的,烛之武的离间计应该是行不通的。

其实如果这么想就威胁了,秦穆公毕竟是一国之君,郑烛之武说的不是没有道理,秦穆公可能也考虑到“重耳”回国之前,秦国和楚国对“重耳”的恩是最大的,重耳做了晋国国君后,为了成为霸主,对恩国楚国开了战,且以退避三舍报之。

同时秦穆公也想到,晋约秦灭郑,以割地报之,那割地之后呢?

所以,秦穆公从晋文公对有恩于他的楚国尚且,也就知道了“晋文公”是什么样的人,所以烛之武劝秦穆公成功了。

秦虽失信于晋,但对国之利弊要算得了什么。

我想秦穆公更懂的以史为鉴,才决定退兵。

但我还是想在这里多说一句,历史上的“朝”咋就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犯了两次同样的错,一次联金灭辽。一次联蒙灭金,最终把个宋朝也葬送了。

春秋时期,行人辞令大多是如此。春秋战国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动乱年代,作为战争的一部分,外交也成为了当时非发达的一个领域。有很多人在这个领域声名鹊起,蔺相如,唐雎等人都是外交领域的优秀代表。当时的外交语言也被称为“行人辞令”。是建立在许多情景预设和辩论逻辑基础上的语言艺术,它在很多场合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从多方面立体的去分析每一场游说,那么都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它单纯扩大了利害冲突和往来关系,就会造成很多背景都会被忽略。但总的来说,游说的基础是对方联盟中存在的细小裂痕与利害冲突,有的时候往往是心口不一,大家心照不宣,借着有人游说的台阶顺利脱身,这就是游说外交的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的大背景是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南。郑国无礼于晋的由来是晋文公重耳逃难路过郑国,郑文公不按礼接待他们。实际上,这件事情严格说来郑文公的错误虽有,但是不至于要因此亡国。这场战争实际上就是为晋国新国君晋文公在诸侯之间立威的战争,打胜了得利的是晋国,秦国能得到的好处不大。只是因为晋文公是秦国一手扶植起来的,必须联盟攻打郑国,才造成了这种共同出兵的情况。其实,也许秦国的内心中也早就不想继续这场战争。所以,对秦国言而无信的无论是晋惠公也好,晋文公也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联盟组合在一起的利益基础就不牢固,烛之武一番游说正好给了秦国借口,顺水推舟班师回朝。

如果跳出利益分配这个大环境,单纯的来看烛之武的言论。其实他的逻辑也是非常紧密的。他的论据是1,消灭郑国,秦国要侵吞郑国的土地中间还隔着邻国,徒劳无功。2、留存郑国,郑国以后会优待秦国的使者,而且主持中原的交通往来,遏制晋国的发展,对秦国是有利的。3、晋惠公是晋国国君,他的言行就是晋国的国家行为,晋文公登位也不能保证这种国家行为不再出现,毕竟国家不同于个人,行为往往并不单纯。4、壮大了晋国迟早要和秦国争霸,不如搞平衡政策,保全郑国。四方面的论述,都打在要害的利益分歧上,所以,烛之武可以说的上是洞悉人心人性,一语中的,最终保全了郑国。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只听一人劝,此人死后朱元璋大开杀戒,这个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马大脚呗!只有她能镇住暴脾气的朱元璋,也许是前生注定的。两个人有夫妻相古时候女子以“小脚”为美,但朱元璋的老婆马皇后长着一双大脚板,好在女人穿着长裙子遮盖着。但有一回出了意外,马皇后在外面行走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呼啦一下裙子被吹了起来,露出了尺把长的一双大脚,让老百姓大开眼界,皇后大脚板的事传得沸沸扬

  • 中国忠诚被误解的人物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千古奇冤:岳飞之死南宋政权虽然暂时安定了下来,但外有金兵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再次南下,内有各地溃兵败将组成的游寇集团和农民的反抗武装,极大中兴四将图地威胁着宋廷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高宗不得不抛开压制武将的祖宗家法,着意笼络重用武将。当时最有名的将领就是南渡后的“中兴四将”。其中,刘光世出身将门,其父

  • 历史上真的是狄仁杰劝说武则天把皇位传给李氏后代的吗?对此你怎么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在武则天的晚年,选择李氏还是武氏来继承皇位确实是一件困扰她的问题,当时的皇嗣是李旦,但是武氏的两个侄儿武承嗣和武三思根本没把这个皇嗣放在眼里,他们都想当太子。【刘晓庆版武则天】所以狄仁杰所做的,就是反对武承嗣和武三思成为太子,并且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手段,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武承嗣在当太子这件事

  • 自古“成王败寇”,为什么项羽失败后,后人依然敬仰他?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史记》被鲁迅赞为无韵之《离骚》,说明有较高的文学性。从这个角度说,《史记》中项羽就是一个鲜活的文学形象。由于司马迁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因而对项羽寄予了更多的同情与哀怜。以成败论英雄虽为主流意识,但项羽却是个例外,虽败犹荣。始终是后人心目中的英雄。因为项羽性格特征符合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大多数人对英雄的定

  • 历史上有哪些患难见真情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俗话说得好,墙倒众人推,大多数的人,都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人,但却有这样一些人,不随波逐流,遇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认为患难之所以能见真情,与患难之人自身有莫大的关系,别人决不可能无缘无故同情怜悯一只可怜虫的,下面就说一个患难见真情之事吧!我觉得要数鲍叔牙算一个,也许大家比较陌生,但说到管仲,相信都不

  • 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的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意思是用真诚感动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用真诚来回应。出自北宋理学家程颐所讲的人生感悟。原文: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以术驭人者,人亦以术而待。译文:我以诚待人,他人会有所感应,他会知道你的诚意与心意。反过来,他也会以诚待你。就是心与心之间的信任。用你的诚恳态度去打动人,对方也会用诚恳的态度来对待你。这

  • 以诚待人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1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颗樱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一顿教训。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同样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因在“水门事件”中撒谎败露而被迫引咎辞职;克林顿也因为不光彩的绯闻案中撒谎而险

  • 简单一点的以诚待人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1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颗樱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一顿教训。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同样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因在“水门事件”中撒谎败露而被迫引咎辞职;克林顿也因为不光彩的绯闻案中撒谎而险

  • 《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你有没有被感动?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分析背后的故事,也许你也不会感动。因为刘备是败军之将,在乱世之中没有立足之地,却又心怀大志意欲建立一方霸业,所以没有文臣武将的辅佐是行不通的。好容易得到徐庶的帮助,却又被曹操所骗走,等同于给刘备当头棒喝,如果再失去刘表的支持,只怕刘备连立锥之地都没有。诸葛亮其实与荆州刘表有些关系,但诸葛亮恃才傲物,

  • 你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本事的5位皇帝为谁?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我国历史上最有本事的五位皇帝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乾隆帝。(排名不分先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出现了几百位皇帝,但能称得上真正最有本事,胸才大略的五位皇帝应是:1.秦始皇赢政,他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奴隶制,开创了封建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等,筑建了万里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