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国古达的避讳制度十分复杂,除了避讳皇帝名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避讳」讲究,所以,中国诞生一门叫做「避讳学」的学问,与考据学、文献学、语言文字学等多门学科交叉。
最早对「避讳学」这个领域进行系统研究是陈垣先生
由于古人「文书避讳」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加以利用,以实现对文献古籍的断代、鉴伪、校勘。。。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避讳学主要目的。
我有段对古籍善本有过兴趣,在这个领域有一定的涉猎,所以,还算有知识盈余可以输出。
题主提出问题,从五个方面谈:避讳的种类、方法、对象、范围,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简单综述一下。----------------------------------------------------------
陈垣先生将古代避讳方法分为「改字、缺笔、空字、改音」四种,以及十七个避讳种类。
避讳方法:
避讳种类
见:陈垣:《史讳举例》(北京:中华书局,1962),目录页
陈垣先生是避讳学的草创者,分类并不详细,《史讳举例》并不是避讳学的理论架构,算是一种避讳学领域的「文献汇编」吧。
王彦坤先生将「避讳」分为「忌讳、憎讳、敬讳」三个种类。避讳皇帝的名字就是「敬讳」,「敬讳」是文书避讳中最多的一种,其实,研究避讳学主要也就是研究「敬讳」。
见:王彦坤:《历代避讳字汇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页13
比如有的卖肉屠夫把「舌头」成为「赚头」属于「忌讳」,把女性的「月经」称作「好事、大姨妈」、清代康、雍、乾就不准提「胡虏、夷狄」字眼,就是「憎讳」。
学者王新华的《避讳研究》一书将避讳种类分为两种:「敬讳」和「恶讳」,二者区别简单一点说:前者表达尊敬,后者表达厌恶。
王新华将「敬讳」的「对象」分为「国讳、圣讳、家讳、官讳」四种:
可见避讳皇帝名字和就是属于「国讳」,这个我们都很熟悉,就不举例说。
避「官讳」则不是强制的:
「家讳」就是避讳父辈祖先的名字:
避讳范围包括:
见:王新华:《避讳研究》(齐鲁书社,2007),页34-95
不要以为古人在任何场合下都要「文书避讳」,其实避讳也分场合和规则,一般文书避讳都是在公域文献,比如:科举考试、政府文书。比如古人常说的「临文不讳、诗书不讳」,意思是写文章、儒家经典可以不需要避讳。学者王新华总结出历代有十种避讳规则:
见:王新华:《避讳研究》(齐鲁书社,2007),页201-223
我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详细说太复杂了。我提供了线索信息源和参考书目,想具体知道的可以自己去找文献,不想知道的,知道这些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