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这要从中华文字的发展完善过程来理解。从我们所了解的汉字甲骨文,周朝的篆书开始,文字都是不断的发展完善过程。那时文字也没有像现在文字那么多,以及精准。没有那个字,通用的方法,就是读音相似的借用:
不,通“否”
辟,通“避”,躲避
反,通“返”,返回
见,通“现”,出现
很多很多,约定成俗的通用写法。
现在不同了,中华文字更加规范有法。书法艺术用繁体字,也得规范,不能写成错别字,你写行草书也得遵从字法,通假字仅在篆隶中出现,也得约定成俗。也不能繁简字共用写书法作品,否则就是不规范。
古代龙不是象征皇帝吗,老百姓名字怎么也可以叫于成龙,冯梦龙,不犯忌讳吗?
先搞清楚什么需要避讳。
避讳只避帝王的名,连姓都不用避,只要不是哪个皇帝的名字中带龙字,就不必避讳,而且避讳最主要的是不能说,同音的也不行,写的时候倒可以糊弄过去。
另外,帝王家取名也有讲究,礼有规定,像明朝的都取生僻字,方便群众,像李世民名取得早,他当皇帝后就坚持只避“世民”,不避“世”“民”,但后来还是避了民字,民部改户部了。古人的规矩也不是信口胡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