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的段誉是个什么皇帝?

历史上的段誉是个什么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34 更新时间:2024/1/1 7:59:39

导入语:段誉作为《天龙八部》中三位主角之一,单纯而重义的形象广为人知,结局的时候他还当上了大理国的皇帝。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么号人吗?一、历史上的原型段誉是金庸先生根据宋朝时期大理国皇帝段正严编造的人物,段正严也叫段和誉,他的生父是大理国皇帝段正淳,并非《天龙八部》中的段延庆,此段正淳也不像小说中那样放浪不羁,反而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大理国皇帝原为段正淳的大哥段正明,但是当时大理的大权几乎都掌握在大理高氏家族手上,段正明后来被迫将皇位传给了高氏家族,结果高氏家族皇位坐得并不稳当,就将皇位还给了段氏家族的段正淳。

二、历史上的段和誉段正淳出家为僧后,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段和誉,是为大理宣仁帝。虽然皇位回到了段氏家族手上,但是高氏家族依然势大,段和誉一心扭转段氏的这种颓势,采取刚柔并济的手段,一面稳住高家,一面削弱高家,让他的皇位相较他的父亲和他的伯父都要稳固的多。

他对外主动向宋朝称臣,给大理国的发展建立一个和谐的环境,对内缓和阶级矛盾,多次给老百姓减负,同时对于上层贵族是该敲打的敲打,该拉拢的拉拢,对于动乱,丝毫不妥协,平定了多次动乱。

结语从古代皇帝的整体水准来说,段和誉虽只是当时臣服于宋朝的小国皇帝,但是他作为皇帝的综合素养绝对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准。

段誉原型是段正严,是大理国寿命最长(93岁),在位时间最长(39年)的皇帝。虽勤政,但能力有限

段誉(段正严)勤政爱民,爱好和平,与宋关系良好,但是大理国内还是时常有部族叛乱,段誉总体来说算是一个仁德的皇帝,但是他的能力也是有限,无法使得大理强盛,内部很多事情没能很好地解决。

实权不大的皇帝

段誉虽不能说是傀儡皇帝,但是实权掌握在高氏手里。高氏世代为相,曾有一段时间是高氏为帝,后将帝位还给了段氏,段誉他爸就是归还后的第一位大理国王,高氏虽不篡权称帝,但是仍然掌握着大权。高氏很聪明,以相国的身份执掌大权,这样不会被各个部族攻击,有段氏挡着。史书上对段誉的评价是:虽励精图治,但是无法挽回被高氏架空的局面。

崇尚佛法

大理段氏都很崇尚佛法,段誉更是很有慧根,这个和《天龙八部》的中描写是一致的。因为段誉有慧根,大师们很喜欢他,传授他六门妙法。大理的国王不想当国王了,就去出家为僧,禅位给下一任国王。段誉也是如此,最终禅位,出家为僧。不过也是因为年纪大了,力有不足,不想再操心了。

宽宏大量

高智昌曾当面指出段誉的错误并辱骂他,段誉并没有惩罚他,在高智昌去世后,段誉还给他办佛事超度。一方面段誉不想和高氏撕破脸,另一方面是真的不在意。高智昌手下两个人刺杀段誉,被段誉抓住,段誉释放了他们。这两人后来自杀了。段誉的宽宏大量不管是为了人心还是真的是宽仁,最终做法是宽恕的,主要是因为他修佛,不计较这些。

小说中段誉和历史上真实的段誉在性格个崇尚佛法上来说是相当吻合的。

西夏和大理国向蒙古投降后,为什么两国末代君王的结局却截然不同?

大家好,我是鱼尾。

蒙古大军南下过程中,先后灭亡了西夏和大理这两个中原边缘地区的国家。虽然西夏和大理的国君最终都投降了蒙古人,但两者的待遇却截然不同。西夏末帝李被蒙古人杀死,而大理末代君主段兴智则被蒙古人立为大理总管,并能够世袭罔替,段兴智最终也得以善终。同样是投降,为什么两个政权的末代君主命运反差却这么大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西夏降而复叛并间接导致成吉思汗之死1203年,铁木真攻灭漠北克烈部。克烈部首领王汗之子桑昆逃奔西夏。1205年,铁木真以此为由攻掠西夏,拉开了蒙夏战争的序幕。1206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后,为切断金夏联盟,在进攻金朝的同时,派手下将领攻打西夏。此时,蒙古已经灭了高昌回鹘,得以从东西两个方向合围西夏。最终,西夏夏襄宗顶不住蒙古压力,献女求和,同意附蒙伐金。

1216年,继任的夏神宗因不肯派兵协助蒙古第一次西征,被成吉思汗在1217年再次攻掠。西夏又一次顶不住蒙古人的强大攻势而投降。

1223年,夏神宗次子夏献宗李德旺继位。夏献宗为了扭转颓势,再次造了蒙古人的反,采取联金抗蒙的策略。1225年,西夏再一次败于蒙古人的强大军事压力下,选择投降。

1226年,成吉思汗不想再留着这个反复难养的二五仔,于是主动出兵进攻西夏。蒙古东西夹击,破黑水城、破贺兰山、破沙州,进军顺利。西夏末帝李在国都中兴府被围困的情况下向蒙古人投降。然而,成吉思汗却在此时坠马受伤。年事已高的成吉思汗最终在1227年病逝于六盘山。为了防止西夏人得知成吉思汗去世的消息,避免西夏人再次降而复叛,蒙古人封锁了消息。同年,在肃清了中兴府的抵抗力量后,蒙古人入城展开了烧杀抢掠,并洗劫了西夏王陵。而李也被蒙古人杀死。西夏就此灭亡。

段兴智被俘降蒙保全性命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为了对南宋形成合围之势,实行“卧腹战略”,派其弟忽必烈与大将兀良合台分兵三路进攻大理。蒙古军一路势如破竹,以革囊为载具渡过金沙江,大破大理军队。段兴智见大势已去,从国都大理出逃昆明。蒙古军拿下大理后,一路追杀至昆明,活捉段兴智。大理就此灭亡。

段兴智被蒙古军押赴汗庭,觐见蒙哥。有西夏前车之鉴,本以为会遭遇同样命运的段兴智,却没想到蒙哥会对他采取怀柔安抚政策。蒙哥将金符赐予段兴智,令他返归大理,担任大理总管,仍然统领旧部,与蒙古人合作治理滇地。逃出生天还被官任“旧职”的段兴智喜出望外,从此对蒙古政权死心塌地,甘为其马前卒,帮助蒙古人镇压当地反抗,维持统治。

1260年,段兴智去世。126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任命段兴智之弟段实继任大理总管。从此,大理段家在蒙古以及后来的元朝统治下,开了世袭“大理总管”的历程,直到明朝大将蓝玉入云南。

由漠北到全国:李与段兴智的不同命运反映了蒙古人治国目标的变化蒙古攻西夏的时代,当时蒙古的主要注意力放在中原的金朝,因此对西夏也就不怎么看重。打西夏主要是为了扫清进攻金朝侧翼威胁。因此,蒙古人也就不太注意在进军过程中安抚西夏臣民。毕竟,西夏只是当时蒙古为完成大目标(灭金)路上的一个炮灰。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蒙古西征途中。为了追杀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和王子扎兰丁,蒙古军从中亚追到印度北部再到波斯最后到高加索地区,一路上蒙古军扫灭了沿途各国。这片土地上,只要蒙古军所过之处,无不残破。

第二个原因,就是西夏的反复难养,让蒙古人大为恼火。虽然当时蒙古人残暴,但投降后跟着蒙古人好好干的部族,基本都混得不错,蒙古人没有亏待他们。但像西夏这般,降了又叛、叛了又降的国家,蒙古人对他们十分不满憋了一肚子怨气。因此,在灭亡西夏后,蒙古人对待西夏皇族就不那么客气了。

蒙古人杀李的第三个原因,我想大概就是因为成吉思汗在攻夏途中去世,蒙古人要对此进行报复。西夏反反复复的投降与叛乱,耗费了成吉思汗大量心力,最终间接导致成吉思汗坠马重伤,不治身亡。

然而,到了蒙哥汗继位时期,此时金朝已灭,蒙古人正在全力攻宋。而蒙古朝廷内也聚集了大批汉族官僚地主。他们向蒙古人灌输了“取天下、得正统,成帝王之业”的汉族传统天下观、天命观,要蒙古人以逐鹿天下成就帝王之资为目标。而要这样做,就要尽量收拢天下人心。收拢天下人心第一步,就是收拢各地区上层统治阶层的人心,让他们死心塌地侍奉蒙古人。对大理末代皇帝段兴智是这样,对投降的南宋皇帝赵也是这样,忽必烈保全了其性命,让其到西藏去出家为僧。

可以说,李与段兴智的不同命运反映了蒙古人治国目标的变化。从最开始的单纯泄愤破坏,到后来的收人心、治天下,蒙古人完成了一次从单一的草原游牧帝国到中央集权的农牧混合帝国的转变,蒙古人在观念上接受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观、天命观,逐步接受并融入了中华体系。

看完记得点赞转发关注三连哦!我是鱼尾,历史永不停。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大蒙古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GenghisKhan),意为“拥有海洋四方“。成吉思汗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在1205年、1207年和1209年成吉思汗三次大举入侵西夏。经过多年对西夏的战争,重创西夏军主力,西夏不得已,纳女请和,愿意臣服蒙古国。

蒙古国在随后与中亚大国花剌子模发生战争,铁木真要求西夏国派军队与铁木真的蒙古军一起作战,西夏皇帝和大臣认为铁木真军队不能战胜花剌子模。拒绝派遣西夏军队,担心成吉思汗的报复,为了对抗成吉思汗大军,西夏愿意臣服金国,联合对抗蒙古国。

铁木真灭花剌子模国之后对西夏叛变反复无常非常恼火,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带领20万大军攻打西夏,西夏向金国求援,金国国内争权夺利,官员腐败无能,国力江河日下,没有向西夏派一兵一卒。铁木真在指挥蒙古军作战时候不幸受伤,成吉思汗临死前嘱托继任者,一定灭西夏屠城,在攻下兴庆府(西夏国都)密不发葬。最终西夏灭国,西夏人几乎屠戮殆尽。

蒙古国灭大理军队有忽必烈统帅,忽必烈夺得汗位后,与公元1235年忽必烈率领10万大军,分兵三路进攻大理国。忽必烈采纳姚枢等人的建议,改变了过去蒙古军的屠城恶习,下了止杀之令,并派使者劝降大理王。大臣拒绝投降。

12月12日,羊苴咩城被攻破,高太祥被杀,段智兴出逃,次年春,在宜良被俘虏,大理国灭亡。至此,存续300余年的段氏大理国宣告灭亡。此后,云南以一个行政省的形式被纳入元朝版图。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汉朝的皇帝前都加个“孝”字呀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因为汉朝皇室宣传以“孝”治天下,目的当然是靠加强封建伦理道德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当时以“仁孝”为宣传主线的封建伦理道德逐渐成为系统(成熟),统治者认为在家里子女无条件地“孝”于父母,走入社会后自然无条件地“孝忠”于统治者,汉朝没有科举,考察人才也主要考察孝行,所以推荐人才做官叫“举孝廉”。当然,汉初孝

  • 大理段氏皇帝出家避位为僧,最早是从枯荣大师开始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大理国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国家,他们崇尚佛教,所以皇帝常常跑去做和尚。我们比较熟悉的段正明(保定帝,段誉伯父)、段正淳、段正严(段誉原型)全都出家做了和尚。很难想象,段氏家族到底跟佛教有多么深厚的缘分。那么小说里的枯荣大师,是否也是段氏皇帝呢?小说里并没有交代清楚,不过他是段家皇室子孙这是可以肯定的。

  • 唐朝历代皇帝谁最伟大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不好回答。唐太宗是唐朝盛世的奠基者,他为唐朝的盛世开辟了一条道路。武则天则是继承了唐太宗的政策,继续将唐朝推向繁荣的顶峰唐玄宗在贤臣的辅佐下,终将唐朝发展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但是,唐太宗抢了他哥哥的帝位,信奉道教,喜欢吃丹药,所以死得早。武则天篡权,杀了很多李氏的人。唐玄宗溺爱杨玉环,终将唐

  •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末代皇帝一般子嗣较少或无子嗣?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有种可能1.结婚过早2惊吓导致3.基因问题4没精力,比如崇祯,很勤政王朝末落都是有各种表象,其中包括人丁单薄。人丁兴旺,这个王朝又怎会没落。这个与宫廷内部争风呷醋,争权夺利,自相残杀也有很直接关,所谓国之将亡必有妖孽。王朝更替是它本身已经腐朽不堪,外部势力往往只是摧毁它的最后一根稻草。夏桀,商纣,西

  • 大明16帝完整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大明十六帝1、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父母为他取名叫朱重八。他放过牛、当过和尚、讨过饭。24岁时开始造反。历经无数的磨难和痛苦,他从千军万马中奔驰而出,从尸山血海里站立起来。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宣

  •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多位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认为是“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

  • 三国时期所有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汉末灵帝、献帝献帝被曹丕赶下台,曹丕最早在三国争霸时期建立国家,之后刘备称帝,此时孙权还是州牧,1年后孙权也称帝了最后是魏国统一了三国,而当时魏国皇帝曹氏已经名存实亡。当时掌握曹魏实际权力的司马炎篡位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而司马炎自己当了皇帝,史称晋武帝。三国帝王年表帝王│即位元年│退位末年│├┼┼┤

  • 中国历代皇帝平均寿命?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代皇帝平均寿命为39.2岁。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历代中国的皇帝中,由于早殇、累于政事或沉溺淫乐,短寿的皇帝很多。超过60岁的皇帝中,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享年89岁。据传寿命最长的是南越武帝赵佗,享年百余岁,但可信度有很

  • 15个最长寿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最长寿的皇帝排名1、清高宗弘历89岁,在位60年,3年太上皇.自称"千古第一完帝"2、梁武帝萧衍86岁,在位48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3、唐女皇武则天82岁,在位15年(临朝专政21年),千古唯一女皇.4、宋高宗赵构81岁,在位36年,以秦桧为相,杀岳飞.5、五代吴越王钱81岁,在位41年

  • 明朝有几个皇帝?分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1.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2.朱允(1377年12月5日-?),男,汉族,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明朝第二位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