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皇帝中最勤政的非清世宗胤祺莫属。雍正自己曾说:“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滞留,无一人赞襄于左右。”当今学者统计,雍正朝原始档案中胤镇详加批点的密折谕达三万件,可证其言不虚。
除勤政外,雍正治国特重务实,尤以吏治为先。他说:“为治之道,在于务实,不尚虚名。”告谕百官“朕生平最憎虚诈二字”。这种态度在其朱批的字里行间比比皆是,一针见血。
一是忌矫情官员刚到地方上任,在奏章中往往把治所说得一无是处,年终奏折中一定是经过自己尽心竭力的整顿,情势大有好转,请圣上放心。类似奏章雍正的结论是“只可信一半”。
一是恨浮夸某奏章说台湾地方官兵操练严格,可保海疆“万载升平”。雍正批示“何用如此夸张”,“一处不实则事事难以为信也”,“朕甚不取”。
一是厌粉饰雍正特别关心各地方自然灾害,要求地方官必须随时上报。某年甘肃大旱,七月下了一场小雨,地方官上报天降甘霖,丰收在望,这是皇上敬天爱民的结果。雍正看罢十分恼火,批示:“经此一旱何得可望丰收。似此粉饰之言,朕实厌观。”
一是恶糊弄某地方官先上折子说:“冬雪颇足,春雨亦调”,后又有折子说麦子收成不如往年。雍正责问:二者必有一处不实,“着明白回奏”。
一是烦虚套有地方官进呈“瑞谷”。雍正批评:“朕屡有谕旨,凡嘉禾瑞谷,即不必进呈,也不用奏报,你为何专务此等虚而不实之事?!”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雍正对官场上此类习气洞若观火,尤忌八面玲珑、圆滑世故、歌功颂德、虚应故事的套话。其批示中常见:“朕实厌而恶之”,“朕实厌览”,“朕深恶之”,“实听厌矣”这类文字。认为这种作风乃“国之大蠹,妨政败俗莫此为甚”。主张为官之道在“只务实行,不在奏章”,“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多少位呢?
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他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3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中国历代皇帝一书出自哪年
中国历代皇帝一书出版于2011年1月1日。本书以历史典籍中的记述为依据,大致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中国历史上诸多帝王的一生。通过生动洗练的语言,将这一代代开国明君或末世昏王的生平一一展现给读者,力图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于一体,令读者在品味帝王事迹的时候,更能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与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