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国并不是被大理国取代的,他俩中间隔了三个国家,分别是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南诏国就是被大长和国取而代之的。
南诏国【738-902】云南洱海地区居住的乌蛮有六大部落,称为六诏,分别是蒙舍诏、蒙诏、越析诏、浪穹诏、赕诏、施浪诏。
其中最南的就是蒙舍诏【南诏】,偏南一点的是蒙诏,东边的是越析诏,西北的浪穹诏,西边的赕诏,东北的施浪诏。
蒙舍诏的首领细奴罗在公元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建立大蒙国,称奇嘉王,首府在巍山,蒙舍诏始终依附唐朝。而其他五诏在唐仪凤三年【678】先后被吐蕃征服,唐开元十七年【729】,大唐击败吐蕃,蒙诏、越析诏和蒙舍诏一起依附唐朝,浪穹诏、赕诏、施浪诏三诏依旧依附吐蕃。
唐开元二十六年,蒙舍诏的皮逻阁吞并其他五诏,统一六诏,次年迁都太和城,唐大历十四年【779】异牟寻迁都羊咀咩城【大理城】,贞元十年【794】被唐封南诏王,大众十四年【860】世隆改国号大礼国。乾符五年【878】隆舜改国号大封民。天复二年【902】末王孝哀帝舜化贞死,清平官郑买嗣杀害八个月大的太子取而代之,建立大长和国,南诏国灭亡。
大长和国【902-928】郑买嗣的始祖郑回是唐相州人,曾任西泸县令,至德二载【757】被南诏俘虏,因为学识渊博而被重用,任清平官,被阁罗凤赐名蛮利,先后为凤嘉异、异牟寻、寻梦凑之师,子孙世代任职清平官,郑买嗣就是郑回的七世孙。
郑买嗣在南诏第九任王隆舜在位时就图谋篡位,指使隆舜的近臣杨登弑君,在到舜化贞死后,郑买嗣杀尽蒙氏亲族八百余人,取代南诏,建立大长和国。
大长和国历三代三任君主,郑买嗣孙子郑隆在位时,被杨干贞弑杀,杨干贞扶植大长和国的清平侍中赵善政为傀儡君主,建国大天兴国。
大天兴国【928-929】和大义宁国【929-936】杨干贞自称是南诏末王舜化贞的遗腹子,在大长和国任职东川节度使,勾结清平官赵善政杀害诸郑,扶植赵善政为君,建立大天兴国,仅仅十个月,杨干贞又杀害赵善政,自己立国大义宁。
但是杨干贞也仅仅做了两年皇帝,在930年就被弟弟杨诏囚禁,杨诏自立,杨氏在南诏境内并没有统治基础,加上杨氏兄弟暴虐,国内纷乱四起。
白蛮段思平趁势联合滇东三十七部,并和国内各大世族达成协议,起兵击败杨氏兄弟,消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
大理国在段思平建立大理国的前夕,从南诏灭亡到大理建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频繁更迭,郑、赵、杨三家没有正确认识到联合其他世族共同图谋才能稳定局势,因此都毫无例外遭到其他世族的扑灭。
段思平吸取教训,积极联络其他世族,例如董家、高家,滇东三十七部等等,获得多数世家的支持,并通过散布谶语获得国人的支持。
准备妥当的段思平在937年起兵,取得胜利建立大理国,仍以羊咀咩城为都城。称帝后的段思平兑现诺言,分封功臣,董家掌控宗教,高家参与国政,恩裳滇东三十七部,废除杨氏苛政,减轻赋税徭役,并大力推崇宗教,加强段氏的合法性权威性。
与功臣共享富贵的段思平没想到的是,子孙不争气,竟然被高氏架空,让大理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傀儡王朝。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咱们史料说话,谢绝以讹传讹。
南诏国是公元738年前建立的,此时中原正处唐王朝的李隆基(唐玄宗)时期,当时地处云南洱海地区的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即:蒙诏、越析诏、浪穹诏、赕诏、施浪诏和蒙舍诏,而蒙舍诏地处其舍诏的南面,所以又称南诏。
南诏后来向唐王朝妥协并借助唐王朝的实力消灭了其他各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
公元902年,由于南诏国内乱,其宰相郑买嗣发动政变,灭了南诏,建立了大长和国,大长和国又被大天兴国取代,大天兴国最后被大义宁国取代,这也就是几十年间发生的事。
再来说说大理国:公元937年,五代十国中的后晋(石敬唐建立的政权)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消灭了大义宁国,定都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其领土范围主要包括: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现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