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典型的王爷造反成功,当属永乐大帝朱棣,其次秦王李世民,不过估计少有人注意到唐玄宗李隆基也是以王爷身份造反成功的,其他如曹丕、司马炎、刘裕、高洋等人虽然名义上是“王爷”,但实际上跟君主差不多。
朱棣:最符合标准的造反成功的王爷朱元璋为了确保明朝长治久安,曾两次大封宗室,分驻全国各地来护卫皇室。其中尤以秦、晋、燕、宁势力最大,加上几位藩王身负抵御外虏重任,比如朱棣,曾经两次北伐,北方军中旧部极多,朱元璋特赐节制沿边士马的特权。
明初藩王具有非常大的权利,可不想后来的藩王一样分封不锡土,食禄不治事。明初藩王具有军事指挥权,有自己的卫队,还节制税收财权,本地官员见了王爷要行大礼。
燕王拥兵十万,宁王带甲八万,这就给明初藩王造反的本钱。
不过朱元璋也不是完全没有对藩王进行防范,朱元璋规定藩王就藩,无召不得回京;即藩王入朝,也得一个藩王离开,另一个藩王才可以入京;藩王不得来往等。防范藩王串联。
但是朱元璋也留下了“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的遗训。所以当建文帝准备削藩时,朱棣就根据这一条举起“清君侧”的大旗,正式造反。
由于水货李景隆前后葬送建文帝百万大军,最后更是开门投降,朱棣攻下南京造反成功。
李隆基的唐隆之变李世民以秦王身份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李建成,逼李渊退位,可以说开创了唐朝政变的先河。
到李隆基时,靠两次政变才得以登基。
唐隆政变
唐朝传到武则天后开始出现混乱,李旦皇后韦后与女儿安乐公主想做“武则天第二”,两人把持朝政。
此时被武则天降封为临淄王的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杀死韦氏、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对韦氏集团人员,凡是身高高于马鞭的人皆处死,之后拥护父亲李旦复位。
这一年,李隆基被改封平王,被立皇太子,为日后的登基打下基础。
先天政变时,李隆基已经是皇帝,只能说是统一皇权,算不上造反了。
刘裕等篡位派们的最后一步:封王如朱棣之类武装造反夺权的终究是还是少,历史上造反成功夺权的“王爷们”,大部分是像曹丕、刘裕这种逐步而行的。
比如魏王曹丕、晋王司马炎、宋王刘裕、齐王萧道成、梁王萧衍、陈王陈霸先、齐王高洋等
这一类,虽然也是王爷,但实际上朝政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皇帝不过是个傀儡,篡位是注定的事情。
历史上造反成功当上皇帝的有唐朝的李世民,李世民在未当皇帝之前只是个王爷,真正能继皇帝位的是他的大哥李建成,是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退老皇帝当上唐朝第二个皇帝,李世民为了弥补他篡位夺权的过错,在位期间勤政为民,呈现贞观之治让后人称颂:第二个靠造反成功当上皇帝的就是历史上大名顶顶的永乐大帝朱棣,永乐皇帝朱棣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被封为燕王,他的封地是北京。是诸王中实力最强的一个。如果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不死能当上皇帝的话,朱标是不会造反的,因为朱标是老大,又是合法继承人,也跟着太祖皇帝东挡西杀立过功的。朱棣是没有理由造反的。可偏偏朱标没有当上皇帝就病死了,朱标的儿子朱允文当上了皇帝,王爷见着皇帝要下跪行礼的。可朱棣是朱允文的叔叔,那有叔叔给侄儿下跪的,这是朱棣很难接受的。朱棣本来就不服这个文弱的侄子,如何能下跪呢。更令朱棣难以接受的是朱允文要消朱棣的番,朱棣早就想当这个皇帝了,可是要当皇帝苦于没有机会和理由。朱允文这一要削番,可算是给朱棣找到造反的理由了。于是朱棣就以清君侧为由,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内战,朱棣终于从侄子建文皇帝朱允文手里夺得了皇位,朱棣当上了皇帝后,年号为永乐。朱棣虽然当上皇帝,但得位不正,这是朱棣的一个心劫儿,朱棣为了弥补挽回这个面子,他要大干一番,于是朱棣在位期间干了几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北京,第二件事就是派郑和下西洋,第三件事是编辑永乐大典,第四件事是铸造永乐大钟。这四件事其动静其影响都够大的,除此之外,永乐皇帝也是个很勤政的皇帝,他的这些功绩也足以弥补他得位不正的过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