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到这个问题,有点哭笑不得。
问题里的“普通话”和“方言”是怎样定义的?按我们现在的说法“普通话”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言。
“方言”指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如果问题里“普通话”和“方言”是这个意思,那么,古代历史上的诸位皇帝,说的并不是普通话,也算不上现在的方言。语言的发展变化很快,如今我们一年就可以把网络流行语来个大变样。
除了词汇的巨大差异,即使是今天的普通话的部分字词发音,与几十年前人们的字词发音也有变化。哪怕是近些年,我们以前读“说服”是shuifu,而现在官方就已经更改为shuofu。所以,对于古代这么长的历史上的诸位皇帝而言,他们有些人说的都还不是现存的方言中的某一种,至少不是很相似。
那么,如果这问题里的“普通话”和“方言”,是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皇帝和他们各自所在的那个社会环境。我们可以认为,他们说的是地位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的语言。而我们现在使用的普通话,是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的语言。
秦朝建立以后,就有“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等全国性的标准化政策。古代标准化,常采用国家中央政权所在地的语言为基础,甚至直接推而广之。对于古代皇帝而言,他们说着他们习惯的话,而那些话大多数就是他们所处的国家中心地区的方言。因为皇帝在说这门方言,它是国家重点推广的语音,所以国家中心地区所有官员就会大量运用,也就成了“官话”。而这“官话”,也就相当于今天我们熟悉的“普通话”。
所以,这个问题,需要先明确“普通话”和“方言”到底指什么。不同定义下,“方言”和“普通话”都可以成为答案。
古时候上朝讲的是「官话」。
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是新中国成立之后,1955年才有的。
古时的普通话变迁为:雅言通语正音雅音官话国语
先秦时期的通语叫「雅言」,到了秦汉时期,多称「通语」,隋唐时期多称为「汉音」。至宋元时期,则称为「正音」或「雅音」。一直到了明朝才叫做「官话」,并且沿用至清末。
官话以中州音为准,指的是以历史上洛阳读书音为办公用语,并非洛阳口语,更非现在的洛阳口音。
今天北京话是东北旗人话和北京老话合起来的,东北味很重,听东北话声调就比天津话还更近北京些。
根据方言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影响最广泛的应属官话方言,使用人口占到了汉族总人口的73%。
「官话」一词最早是对官方标准语的称呼。汉语官方标准语早期称「雅言」,明清称「官话」,1909年开始称「国语」,1956年大陆开始称为「普通话」,而「官话」一词则被用来指代「官话方言」。官话是怎么出现的呢?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地域之间交流少,天南地北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同处庙堂,各说各话,就无法治国理政了,因此要统一语言,使之共通,理所应当地出现了「官话」。也就是官员上朝时所讲的话~
官话又可细分为八种次方言: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我国境内人数使用最多的官话方言是西南官话,中原官话次之。
现代的普通话并不是纯正的古汉语,而是以北方方言为语法,北京话为标准音的语言。古汉语没有翘舌音,分清浊音、韵尾音等,而北方话受满语的影响分翘舌音。北方方言分现行普通话的4个音,而南方官话分5-12个音。我国八大方言语系中,闽语,粤语,客家话,吴语,赣语,湘语这六大方言都要比作为现行普通话基准语法的北方语系接近古汉语。也就是说,其实南方官话方言更接近古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