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本人或者与大臣商议。
在定年号这件事情上,明朝皇帝一般有三种态度,我称之为普通、文艺和二逼。
普通皇帝就是大多数啦,不怎么管事,内阁和礼部说啥咱就选啥,从礼部给定的年号里随便挑一个就好。
文艺皇帝呢,会根据大臣呈上来的选项,给出自己的(不离谱的)修改意见,比如说嘉靖皇帝,“世宗入缵,初拟绍治为号,而上不用”,嘉靖不喜欢大臣拟的“绍治”,大约是因为其中隐含着“继承弘治”的意思,他不爽。另外内阁还提了一个“明良”的年号,他也没看上,最后自个儿选中了“嘉靖”。
崇祯皇帝也是,“廷议改元,礼部者四:「永昌」、「」、「咸」、「崇贞」。御改「贞」「祯」,用之。”
他不喜欢“贞”,便加了个示字旁,可能是觉得这样比较吉利吧……总之就是稍微的表明下自己的态度,不大改,基本上还是按照大臣给的框架来。
那么二逼皇帝是什么样的呢?请看明太宗朱棣
“古来纪年多有犯重复者。即本朝亦有之,如永乐、天顺、正德、皆是也,文皇靖难,诸降附解杨诸公,扶服乞哀,圣意独断,料无献替。”
事实上“永乐”这个年号之前有人用过,而且用它的人还是“反贼”方腊,这就很尴尬了。投降朱棣的大臣里,什么解缙杨荣,都是文化人,怎么可能看不出问题?但是老板朱棣就是这么,“圣意独断”:老子就喜欢永乐,你管得着吗?
所以啊,理论上说,在通常情况下,明朝的年号,还是要按照基本……啊不是,按照我萌的老规矩,通过礼部和内阁去产生,当然皇上的决定权和修改权也是很重要滴。但是在【不通常】的情况下,碰上一个朱棣这样狂甩酷霸吊炸天的老板……呃,礼部?whocares?他就算把年号改成艹你爸爸,大臣敢不答应吗?
帝号、谥号、庙号、尊号、年号和国号,它们相互之间有什么不同?分别又代表着什么呢?
这个问题很不错,算是皇帝称呼的一种科普。
帝号、谥号、庙号、尊号、年号和国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帝号是封建社会统治者的称号的统称,包括谥号、庙号、尊号、年号。
第二、谥号、庙号是皇帝死后追加的称号。
第三、年号不是针对于皇帝的称号,而是对于封建政权的称号。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于封建王朝的皇帝称呼起来大概也有三种方式,分别是庙号,谥号,和年号,下面我们举例说明一下几种称呼方式。
以庙号称呼的帝王
庙号起源于商朝,简单来说庙号就是皇帝死后在庙堂中接受供奉时所取的名字,不仅是中国的皇帝,庙号在东亚地区被普遍使用。
庙号的授予方式最初非常严格,普遍遵循一个规律即“祖有功而宗有德”,所以“太祖”,“高祖”的庙号基本上都是开国之君,而后继之君只能以“太宗”、“中宗”、“德宗”来称呼,在汉朝庙号德授予方式更为严苛,以至于汉朝的很多皇帝都没有庙号。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庙号就是“高祖”李世民的庙号就是“太宗”,不过这种方式在封建社会后期没有那么严格,明朝有“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后来改的),清朝更是夸张,前四个皇帝“三祖一宗”。
说完庙号我们再来说一下“谥号”
商朝之后的周朝并没有延续庙号制度,而是采用了“谥号”,“谥号”不仅仅用于帝王,在古代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比如文武大臣,甚至后妃都有谥号。
谥号最大的特点就是带有评价意义,比如“美谥”比如“恶谥”,最为熟悉的就是隋炀帝,这就是明显的“恶谥”。而文、武、明、睿这类词明显都是“美谥”,比如汉武帝刘彻,他的谥号是“孝武皇帝”,庙号是“世宗”,我们通常称呼他为汉武帝,而不是汉世宗。
年号
年号是由汉武帝刘彻首创,是皇帝纪年的一种名号,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皇帝大多有好几个年号,遇到祥瑞降临需要改年号,遇到重大灾荒“冲喜”需要改年号,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一共使用过14个年号。
明清时期在位皇帝一般都固定使用一个年号,所以我们通常都用年号来称呼明清时期的皇帝,比如“永乐皇帝”,比如“嘉靖”,比如康熙、乾隆等等都是年号。
尊号也叫徽号
正式的定义是尊崇帝后或其先王及宗庙等的称号,比如皇帝,陛下,等都算是尊号,再比如说“太上皇”,“太皇太后”,“皇太后”等都属于尊号,另外唐朝时期很多皇帝都有尊号比如李隆基的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比如对李世民的尊称“天可汗”也算是尊号。
以上就是几种称号的简单定义,每种称号展开了理解都能长篇大论一番,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收集资料,有些内容非常有趣,比如秦始皇不但没有庙号也没有谥号,就是为了严防“子议父、臣议君”。
帝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
1、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2、庙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因为很严格,所以有些君王会没有庙号。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文人可以有谥号,但不能有庙号。
3、年号。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
4、尊号。所谓尊号,乃为尊崇帝后为之所上之称号。始于秦代。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
5、国号。即国家称号,中国古代国号就是一个朝代名称,历朝建国者第一要事即确立国号。
例如李世民
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
尊号:天可汗(唐周边各民族尊称)年号:贞观国号: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