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明一点,溥仪那不叫离开紫禁城,叫被逼逃离了紫禁城,是身不由己,不得已而为之的。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可不是一般的大,必须要厘清。不过,硬要这么说的话,倒是也可以,毕竟受了刺激的溥仪,时刻想着离开皇宫,去做一些与民国宪法相违背的勾当。当然,以他的优柔寡断,是做不出什么大事情的,只要严密提防着,也就是一跳梁小丑而已,不足道哉。话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迫于国内政治压力,不得不启用袁世凯,以负责全权谈判事宜。从此,清廷大权尽数操纵于袁世凯之手,皇帝成了摆设物件,挥之即去。也因此,促成了南北议和,共造了“共和”之伟业。随之,清廷接受了《清室优待条件》的相关条款,躲在了紫禁城“称孤道寡”,由此作为清帝逊位的象征,进而体现“共和”的宽宏大量。
同时,溥仪过上了清廷“虚伪元首”的生活,除了没权,一切照旧。譬如,仍然住在紫禁城,所需生活费用由民国政府买单,御茶、御膳房规制不变,可谓吃喝不愁。相应地,宫内若干人等,像是太监、宫女、妃嫔,乃至护卫,一应俱全,俨然“逊清小朝廷”的规模。所以,溥仪的奢侈、排场不言而喻,飞扬跋扈那是不在话下。紧跟着,所谓“皇宫”里面的那些人员,是什么一副模样可想而知,丝毫搞不清状况。
最可恶的是,1913年的元旦,袁世凯还派人去给溥仪了拜年,个中缘由耐人寻味。说好听点,袁世凯念旧,有情有义,乃民国之表率。反之,就是对帝制还抱有“幻想”,向“逊清小朝代”效忠。如此惺惺作态,却是妄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完全就是“共和”之耻。
于是乎,终于激起了社会人士的反弹,纷纷要求民国政府严厉约束“逊清小朝廷”的所作所为,以正视听。很快,迫于舆论压力,民国政府做出了回应,规范了相关的行为准则。这下,溥仪所代表的“逊清小朝廷”才消停了,不肆意妄为,无法无天了。
就这样,溥仪在紫禁城度过了他的童年。一直到被冯玉祥赶出来紫禁城,继而逃跑了。期间,有张勋率领“辫子军”进京搞复辟,扶植了溥仪复位。所幸,段祺瑞非常给力,这场闹剧很快便落幕,徒增一笑话罢了。此后,溥仪的生活不尽人意,就萌发了想要逃离皇宫的想法。但是,那些皇宫里的人不答应啊!害怕生活没了着落,无依无靠。因此,当得知溥仪被赶出紫禁城,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肯定是舍不得啊,唯有大哭一场了。
总之,溥仪被赶出“紫禁城”除了自作自受,主要还是形势使然,逼迫他必须走出那一步,为历史画个圆圈。
末代皇帝溥仪从故宫的北门神武门出了宫,准确说是被“赶”出了宫,而这时宫内哭声一片,溥仪和婉容、淑妃文秀倒是没哭。
宫女太监哭的最伤心,他们站在这座秀女们曾经入宫必走的顺贞门口(如下图)
他们目送着溥仪的轿车驶向远方,知道一切都完了,是自己完了!
“为何哭”宫女太监们为何要哭呢?难道真是为了大清朝的结束而哭吗?
在末代太监孙耀廷的回忆录里,我们看到了当时溥仪出宫的很多细节:
1924年的一天,溥仪悠哉的来到储秀宫找婉容,见婉容还没起床,便和太监孙耀廷踢了会毽子,可没曾想,这一踢却成了他在紫禁城最后的休闲。
当年的辛亥革命把他们爱新觉罗家族搞倒,结束了封建帝制,可按照优待条件,溥仪小朝廷还可以居住在乾清门以后的内廷区域,可以养太监宫女。
而到了1924年,直系军阀将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干脆把溥仪直接撵出紫禁城,在孙耀廷的回忆录里,写下了这么一个情节:
“溥仪的老爹摄政王载沣在御花园遇到了准备出逃的儿子儿媳,而他的脑袋上还戴着三眼花翎的顶戴,结果载沣仰天长叹:‘大清国算完了’,随后将这顶戴直接扔在了御花园的草丛中。”
大清国完了!溥仪和婉容文秀被安排上了不知道去向何处的轿车。
而这时他们的身后,无数的太监宫女却没法上车,他们哭,大哭,顿时整个紫禁城成了一座泪城。
他们不是为了大清国的完蛋而哭,而是为自己!
在以往的逻辑中,大清国完了没事,换个王朝接着伺候就行,可这次不是了!这次没有王朝可换,是一个新的国家,这个国家不再需要皇帝,不再需要宫女,不再需要太监!
不需要了!这意味着自幼就入宫的太监宫女们没了活路!
他们对于外面的世界完全不知,没有生活的技能,估计连街上的路都不认识;他们害怕,恐惧,据说当时有的太监直接出宫就跳筒子河里淹死了。
那一天,紫禁城变成了眼泪,这是恐惧、无助和迷茫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