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邯郸人,十三岁时,因善歌舞而被选入宫中。后来,李炎的父亲唐穆宗李恒做主,将王氏赐给当时还为颍王的李炎。
最终在唐文宗驾崩后,李炎在王氏的帮助下,顺利的即位,是为唐武宗。即位后的武宗,本想将王氏立为皇后,但宰相李德裕以王氏没有儿子、出身又不显赫为由进行阻止,于是李炎只好将王氏封为才人。王氏虽没被册为皇后,但武宗对她的恩宠却一如既往。
唐武宗会昌六年(丙寅,846年)三月,病入膏肓的武宗终于倒下,武宗驾崩。得知死讯后的她,毫不犹豫地自缢而死。后来,李炎的叔叔李忱继位后,追赠王氏为皇后,并将她与武宗合葬于端陵。
唐朝第十五位皇帝是唐武宗李炎,其妻子是王才人,王氏十三岁因歌善舞,得入宫中。
唐朝皇帝为什么都是“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古代皇帝们所拥有的三个称号;谥号、庙号与年号。
我国几乎所有的封建王朝皇帝都具有谥号,那么,什么是谥号呢?比如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他的庙号就是“太祖”,谥号初为“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后世又添加很多字。
年号在登基之初则为“建隆”。
再比如说崇祯帝的谥号,就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则为“思宗”,年号为崇祯。
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谥号与庙号都是皇帝死后由后人给添加上去的,年号则不同。
谥号属于对逝者的一种定论,谥号的拥有,不局限于皇帝,帝王将相,后妃诸侯,都可以有谥号。
谥号一说,只有在秦始皇一朝被祛黜,因为始皇帝认为,谥号属于“子议父,臣议君”为大不敬。
那么,我们回答“唐朝皇帝为什么都是“宗”?这个问题;
在唐朝以前,人们称呼皇帝基本上是以谥号做称谓。可是,到了唐朝,却称谓大变了。
唐之前,皇帝之谥号尚且没有长到饶舌的地步,而有唐一朝,从李渊开始,谥号就变得渐渐长大,一开始,李世民给李渊的谥号是“太武皇帝”,这样的情况下,称呼之时就可以称之“唐太武帝”,也算不错。
可是,后世这些唐朝皇帝,竞赛一样的往上面加字,加到没办法概括称谓。
后世皇帝,各个效仿,有唐一朝,谥号冗长,终于不能见于称呼。
到了最后,唐朝所有的皇帝都具有了庙号,这可不是一个小事,我们知道,在汉朝,28位皇帝当中,只有7位皇帝才保有庙号。
在两汉时期,对于庙号及其重视,对于守成皇帝,和在位时间很短的皇帝就不加与谥号,甚至于对于前代皇帝还有剥夺其庙号的做法。
对于汉献帝我们都很熟知,在献帝一朝,当时就发生过大臣们上书汉献帝,他们认为汉和帝、汉安帝、汉顺帝、汉恒帝四位汉朝皇帝庸碌无为,不应该享有庙号。
这样的事,在我们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典型的臣子议君,可是,这样的建议就真的被采纳了,汉和帝、汉安帝、汉顺帝、汉恒帝这四位汉朝皇帝的庙号真的就被宣布撤除。
而东汉的光武帝刘秀也曾剥夺西汉的几位皇帝的庙号。
所以说,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皇帝对于庙号及其重视。
而在唐朝,在唐玄宗、唐高宗两朝的谥号追加大赛之后,终于谥号称谓难于使用的情况之下;唐朝开始使用庙号称谓皇帝。
因为在唐朝所有的皇帝当中,均有庙号,就这样,从唐朝开始,以庙号称呼皇帝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以后的中国历代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