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乐不思蜀的相应历史人物?
乐不思蜀相应的历史人物有主角刘禅,配角司马昭和郄正。蜀汉被灭后,蜀汉后主刘禅被迁到洛阳生活。司马昭经常宴请刘禅和他以前的下属臣工。一次宴会中,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昭听了大笑。散席后郄正对刘禅说不该这么说话,应该这么这么说。
下次司马昭又问刘禅,刘禅就按郄正教的说了,司马昭说这必定是别人教你的,刘禅说是郄正教的。
相应历史人物是蜀汉后主刘禅,公元263年,北魏权臣大将军司马昭派兵攻伐成都的蜀汉政权。蜀汉皇帝刘禅投降,被押解到北魏国都洛阳。
北魏大将军司马昭设宴款权蜀汉亡国皇帝刘禅,并命蜀汉宫中歌伎在席前舞蹈,并问刘禅曰"想念故国吗"刘答曰"此间乐,不思蜀"。
二、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刘禅。
刘禅,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乐不思蜀的意思是很快乐,一点也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的环境中得到了乐趣,不想再回到原来的环境里去,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S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
三、“乐不思蜀”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刘婵
乐不思蜀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用来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典出《三国志蜀书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后人多认为刘禅乐而忘本,无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异议,如《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罗开玉和谢辉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
四、乐不思蜀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刘阿斗,原名刘禅